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下)

(2024-03-29 16:06:48)
标签:

明史研究

昌平银山塔林

于达真

于慎行

朱维京

分类: 郊坰寻古

“明代中叶以后,以文驭武的总督、巡抚制度牢固确立,文官成为战争能够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文士知兵、谈兵成为一时风尚。万历以降,文士究心兵事者,仍然多不胜数 [38] 。”于达真即其中的佼佼者。时昌镇总兵为董一元 [39] ,二人几乎同时到任,相处融洽。董一元出身将门,有勇有谋。而于达真亦精于骑射,有才略。馀暇时,二人率兵士或画地为阵,赛马校射,殿最赏罚以为常。或行围打猎,炙烤猎物,饮酒啸歌以为乐。受此熏陶,兵士们居常也以校射为戏,通过训炼,提高了战斗力。


十三年底,董一元移守宣府,继任者为张邦奇[40]。张武举出身,雅好吟咏[41]。共事期间,于达真与他虽无深交,倒也相安无事。


十五年六月,于达真升蓟州兵备副使[42]。张邦奇和户部谢君(大概是驻昌镇的管粮部曹)特意请已是礼部右侍郎的于慎行作《送于宪使子冲备兵蓟门叙[43]》,为他送行。于达真到任后,八月,董一元也由宣府调任蓟镇总兵,老友重逢,相得益欢。二人恢复戚继光创建但已废坠的兵制、器械、练兵法和部分长城,补苴规恢,军声大振。当然,得间少不了校猎于山野之间。于慎行作于这一时期的《炙兔行为于子冲赋》,生动表现了于达真的飒爽英姿,冲天豪情:

渔阳大使齐大侠,行边数奏甘泉捷,千金饱士士欲死,领向狐奴山下猎。黄榆九月号北风,双鞬怒马如盘空,弓影向天毛羽落,弦声撇地霜草红。绿眼健儿马前走,血悬两兔〇(按:釒+斿)贯首,传火无烦玉鼎调,擘肩未假鸾刀剖。鸱夷吐酒复不住,月氏漆器在左手,酒酣握槊还大叫,笑谓鲁生尔能否。沙头月出燕云黑,枕藉相看头不帻,平生肝胆向谁倾,说著世人双眼白。羽猎虚随卜祝群,词人亦自树功勋,试问陇西李都尉,雄才肯数霍将军。


“说著世人双眼白”,“雄才肯数霍将军”,透过诗的结尾,在奋发豪迈之外,也明显感受到于达真的恃才傲物。于慎行评价他:“子冲为人沉雄跌宕,器识绝人。规画事机,皆有大略,不为龌龊之算。其才纵横险易,无所不宜,而不能为浮文小礼以适人耳目。平生尤慕侠节,即邑里少年斗鸡蹋鞠、鸣瑟踮屣之娱亦无不与其间,而不能与俗士俯仰。雅以文章自命,睥睨千古。客谈艺文其侧,辄白眼仰天为弗闻也。平生所心服者,惟其师李先生一人而已[44]。”今天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简傲成为他后来仕途颠踬的注脚。


乾隆《蔚县志》记述张邦奇,“状貌魁梧,器量恢廓。神宗谒陵时,一见奇之,撤御馔以赐,并令衣蟒玉侍卫左右[45]”,为武官少有的宠遇。说的大概是万历十六年九月,皇帝驻跸巩华城,张邦奇率昌平州属官吏、师生、耆民等朝见时的事[46]。同月,董一元被劾,张邦奇接任蓟镇总兵,与于达真再次共事。但之后张邦奇的所为,未见“器量”恢廓,倒是有些褊狭了。


一日,张邦奇与于达真骑马校射。并驰中,张失控堕于马下,于达真回头大笑,折返回来从马前将他搀扶起来。随后的射箭张又输了。大庭广众之下,武将输给了文官,张心中愤愧难当。久之心生芥蒂,处处与于达真作对[47]。当时的顺天巡抚是王致祥[48],是于达真的上司,他有一个亲信犯了事,有意回护,于达真却不留情面,将此人法办,为此王致祥怀恨在心[49]


以上是于慎行的说法,但不难想象,于达真遭嫉恨不仅仅因为这两件事,也许更多的还是他的简傲惹的祸。于慎行指出“张将军出故政府门下”,即张邦奇是当时某位阁臣的门生[50],张心知如果王致祥坚决提出将于达真调走,阁臣和吏部不会留难。因为有了这一番幕后操作,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于达真升河南右参政[51],明明是遭受排挤,上司的说辞却冠冕堂皇:朝廷极知其才望,如此调动只是想让他稍安逸些罢了。明末惯例,蓟镇兵备卓异者有望升巡抚、总督,进而为列卿,张学颜、杨兆、王一鹗都是走的这一条仕途[52]。于达真久在北边,一直想要有所建树,此转内地,反而无所施展,明升暗降,怏怏不得志。


不知是何原因,直到第二年的五月于达真才赴任河南,当其道出都门,于慎行(礼部左侍郎)、朱维京(光禄寺丞)在朝为官,王兴甫以年资入贡国子监读书,四人重新聚首,当年的总角挚友如今已鬓染秋霜,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于慎行赋诗以纪之:

《偕朱可大丞卿、王兴甫文学会于子冲藩伯于城西道观二首[53]》(其一)

长安城下路漫漫,邂逅开尊集旧欢。

三辅征尘聊驻马,百年交谊此弹冠。

从知浪迹同飘梗,不道流光迅转丸。

回首垂髫浑似梦,翛翛华发笑中看。


早在隆庆五年(1571),明朝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和议,西部边塞停止了连年的战事。俺答能够遵守和议,河套、松山、西海蒙古各部并听约束。万历十年,俺答死,其子黄台吉袭顺义王,尚能维持现状。黄台吉死,万历十五年,其子撦力克嗣封,因缺乏威望已不能制驭各部。各部涣散,不相统一。或转堡受赏于延绥,或借路生事于甘肃,或受赏于东而窃掠于西,或罚服于此而狂逞于彼。其中在甘肃、青海间活动的火落赤、卜失兔两部尤其不受节制,经常抢掠番族骚扰近边[54]。而明朝方面,当初封贡原为“内修守备,外示羁縻”,但承平日久,人情偷安,边备日弛[55]。万历十八年六月、七月,西海蒙古火落赤部接连寇扰旧洮州、河州地区,明军损兵折将,西陲震动[56]。六月,撦力克也渡过黄河,至临洮,声欲内犯,屯兵青海莽剌、捏工二川[57]。七月,朝廷命协理京营戎政兵部尚书郑雒经略陕西四镇及宣府、大同、山西边务[58]。七月至十月,先后撤换了陕西三边总督梅友松以下一众文武官员[59]


闻鼙鼓而思良将,万历十九年四月,科臣疏荐:“于达真谋勇名者,何不令驰驱塞上乎?”兵部题覆咨吏部酌用,帝报可[60]。六月,科道诸臣又交章推荐[61]。但随后都没了下文。八月十七为万寿圣节(神宗皇帝诞辰),于达真作为河南右参政进京朝贺,因以母病请急罢归[62]。于慎行时任礼部尚书。自上年以来以病屡疏乞休,皇帝每每温旨慰留。本年再三疏请建储,帝稍疏斥。七月,御史劾礼部预洩山东乡试典试官名[63],遂引罪疏请致仕。九月,终获许[64]


二十年正月,于达真偕王兴甫由济南来东阿看望于慎行[65]。三月,三人同游玉符山(即泰安灵岩山),故地重游,物是人非,悲欣交集。在遍游名胜古迹后,临别饮酒达旦。其时已得知宁夏“哱拜之乱”的消息[66],对他们触动很大。被乱兵杀害的党馨、石继芳同为益都(今青州市)人士,是他们的山东同乡,而党馨还是于慎行的进士同年。于达真想到自己遭遇倾轧,壮志难酬,以酒浇胸中块垒,醉而歌且泣。于慎行感同身受,少不了安慰开导,赋诗纪之:

《灵岩禅室子冲、兴甫夜饮大醉[67]

对酒不能醉,明星已在天。

放歌知爱客,纵饮是逃禅。

世事惊心后,时才曲指边。

乾坤吾党在,把臂意茫然。

天亮后,于达真告别二人,将所著诗集一册赠给于慎行,独自返回济南 [68] 


四月,于达真起为陕西右参政。他本来希望去宁夏前线,却被任命于后方,拟辞不就。于慎行驰书规劝:“国方有难,不得以亲为解。”并作诗激励他尽早出仕:

《闻子冲被徵寄问,兼趣早出四首[69]》(选二)

其二

西山烽火照边城,殉国何人更请缨。

知是济南年少在,匣中长剑作龙鸣。

其四

四十男儿报主身,时艰安得避风尘?

功成自有抽簪日,且借青山与故人。


大约是在七月初[70],于达真启程西行赴任。至河内(今河南沁阳),痤疽(按:毒疮)反复发作,居留数日将养。病稍转轻,继续西南行至孟县(今河南孟州),渡黄河时,所乘良马又落水淹死,心中非常气恼,病情加重。行至陕西兴平,疽遂大发,卧病不起。友人遣驿使为他上书请告,但未待朝廷批复其人已殁,时年四十六岁[71]


两月后,有客访于慎行,谈话间说于达真客死咸阳道上。惊闻噩耗,于慎行罢酒谢客,哭于寝门之外[72]。十月二十一(丁未),起身往济南吊唁。二十二(戊申),抵吴家渡,大风,宿于王兴甫家。次日二人偕行,天寒地冻,雨雪交加。路近济南,触景生情,想起少年与于达真的交游往事,伤心不已,徘徊久之。二十五(辛亥),终于来到于达真宅,见“通门如旧,繐帐空悬,老母悲号,稚女在抱”,辛酸悲痛更难以抑制[73]。十二月,于达真嗣子藻(兄琏次子)来东阿为父请墓志铭,于慎行濡墨舒翰,一时泪落如雨,竟不能落一字[74]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朱维京抗疏争“三王并封”,语极激切,帝震怒,命戍极边,后免戍为民。三月,归里过东阿,与于慎行告别。又走济南,哭于达真。十二月二十二日,于达真葬济南祖茔[75]


于达真英年早逝,时人惜之。沈德符称其为“真正边材[76]”,朱国祯称“天与之年,必为名制阃[77]”于慎行则对他评价最高:“以予观子冲材,唐郭代公[78]、宋张忠定[79]之流也。世人皆慕子冲,莫能名子冲,至曰‘于大夫善骑射,有边吏材’,若目为一剑之雄者,适足捧腹耳[80]。”


近读《震川先生集》,见警句颇有晋人风味:“盖尝以为天下每有无才之叹,以有才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其才,与夫用之而违其才,是三者,天下所以无才也[81]。”眼前一亮,突发联想,自古以来,遭受此三种不公正对待者,不就是于达真们吗?



[38] 郭玉刚:《论明代后期的文士尚武之风——兼及万历初年京师文人城市生活的一个新面向》,《体育与科学》2013年第7期。

[39] 董一元(约1536-1623),字天象,一字仁夫,号少山,宣府前卫(今河北宣化)人。出身将门,有勇有谋。嘉靖中,历蓟镇游击、参将。与东部蒙古作战屡立战功,隆庆四年,迁古北口参将加副总兵衔,改密云右营副总兵。六年八月,蓟辽总督刘应节劾其“大坏官箴”,勒令闲住。万历元年六月,起为墙子岭参将。五年正月,升副总兵管总督标下游击事。六年三月,移守宣府,以副总兵管东路永宁等处地方右参将事。历独石副总兵。九年六月,任协守宣府副总兵。万历十一年二月,为昌镇总兵。十三年十二月,再徙宣府。十五年八月,徙蓟州。次年九月,劾罢。十八年,西海蒙古火落赤屡犯洮河地区,朝廷命郑雒经略洮河,命一元练兵西宁。十九年十一月,因战功以副总兵协守宁夏,寻擢延绥总兵。二十年二月,宁夏发生“哱拜之乱”。在明军各路大军会剿下,哱拜为摆脱败局,收买勾结河套蒙古诸部入援。河套诸部的助逆,导致战争性质的复杂化和规模的扩大。七月,董一元率兵出塞深入敌军大后方捣巢,迫使河套诸部纷纷后顾退兵,有力支援了平叛战争。二十一年八月,进署都督同知,入为中军都督府佥事。次年五月,任辽东总兵。因屡创东部蒙古各部,进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二十四年十月,被参革职。次年二月,第二次朝鲜之役爆发。八月,诏以总兵隶总督邢玠标下参赞军事。二十六年四月,充御倭总兵官。七月,丰臣秀吉死,日本国内阵脚大乱。九月,明军抓住战机,水陆四路出击,中路董一元,统中朝联军两万九千多人进攻岛津义弘(即“石曼子”)盘踞的泗川,接连取得胜利。十月,进攻日军所修的新寨,因轻敌丧师,被革宫保并贬秩三等,命戴罪立功。十二月,日军撤出朝鲜。二十七年九月,得复职。三十七年,因冒军领饷遭弹劾。久之,卒。天启二年十二月,赐祭葬。

参见《明史》卷239本传,页6212~6214;《明穆宗实录》卷42,隆庆四年二月壬戌条,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年版,页1054;卷51,隆庆四年十一月辛卯条,页1288;《明神宗实录》卷4,隆庆六年八月庚辰条,页180;卷14,万历元年六月己巳条,页447~448;卷58,万历五年正月丁未条,页1334;卷73,万历六年三月辛酉条,页1585;卷113,万历九年六月辛丑条,页2154;卷133,万历十一年二月辛丑条,页2484;卷169,万历十三年十二月甲申条,页3058;卷189,十五年八月庚辰条,页3553;卷203,万历十六年九月戊午条,页3795;卷235,万历十九年四月戊午条,页4368;卷242,万历十九年十一月丙寅条,页4508;卷243,万历十九年十二月乙亥条,页4534;卷248,万历二十年五月乙酉条,页4624;卷258,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庚申条,页4790~4791;卷263,万历二十一年八月甲辰条,页4889;卷273,万历二十二年五月壬寅条,页5068;卷282,万历二十三年二月辛酉条、乙丑条,页52215222;卷303,万历二十四年十月己卯条,页5691~5692;卷313,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丙寅条,页5854;卷321,万历二十六年四月甲戌条,页5973;卷327,万历二十六年十月丙寅条,页6058;卷328,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条,页6067;卷339,万历二十七年九月乙卯条,页6289;卷462,万历三十七年九月壬寅条,页8723;卷463,万历三十七年十月乙丑条、壬申条,页87368742;《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戊子条,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年版,页1482;汪向荣编:《〈明史·日本传〉笺证》,成都:巴蜀书社,19883月版,页177~190;徐成:《壬辰战争中的宣大将士相关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页38~3991~94129~143;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方志》,[清]陈坦:乾隆《宣化县志》卷19,页6上;卷23,页7~9上;卷24,页32024127日登录。

[40] 张邦奇(1550-?),号云谷,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初袭祖职蔚州卫镇抚,隆庆五年(辛未,1571)中武举,升署指挥佥事。历蔚州卫长安岭堡守备(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山西行都司佥书、定州游击、大同指挥佥事、山西西路右参将(又称“偏头关右参将”)、蓟镇中路副总兵。万历十三年十二月,接替董一元任昌镇总兵。十六年十月,任蓟镇总兵。二十年十二月转山西总兵。二十九年七月,以甘肃总兵、都督同知佥书都督府事。卒年不详。

参见《蔚州卫选簿》之〈卫镇抚张瓛选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册70,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268;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方志》,[清]王育榞:乾隆四年《蔚县志》,卷18,页20上;卷20,页38上;《明神宗实录》卷8,隆庆六年十二月戊辰条,页0290;卷59,万历五年二月癸亥条,页1348;卷122,万历十年三月己未条,页2271;卷138,万历十一年六月戊午条,页2573;卷169,万历十三年十二月甲申条,页3058;卷203,万历十六年九月己巳条,页3801;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己酉条,页6744;闫启鑫:《〈三屯总府题名碑记〉考证》,《文物春秋》2019年第1期。

[41] 乾隆《宣化县志》卷23《张邦奇传》,页12下。

[42]《明神宗实录》,卷187,万历十五年六月庚申条,页3494。其中“陕西右参议”为“山西右参议”之误。

[43] 《谷城山馆文集》卷3,页集147-305~147-306

[44]《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

[45] 乾隆《蔚县志》卷20《张邦奇传》,页38

[46] 《明神宗实录》,卷203,万历十六年九月庚申条,页3796

[47]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3

[48] 王致祥(1544-?),字德徵,山西忻州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凤阳府推官。万历五年七月考选兵科给事中。六年,转工科。八年正月,升左给事中;同年八月,升兵科都给事中。十三年三月,谏止内操。十四年正月,升太仆寺少卿。十六年二月,升太仆寺卿;同年七月,升顺天巡抚。十九年九月,致仕。卒年不详。

参见《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下)》页465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方志》[清]窦容邃:乾隆《忻州志》卷3《科第·进士》,页48上;《明神宗实录》卷64,万历五年七月乙未条,页1420;卷79,万历六年九月壬申条,页1700;卷95,万历八年正月戊辰条,页1921;卷102,万历八年七月癸未条,页2013;卷170,万历十四年正月辛亥条,页3070;卷195,万历十六年二月庚辰条,页3681;卷240,万历十九年九月戊寅条,页4466

[49]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3

[50]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3。查《明史》卷110《宰辅年表二》(页3369),这一时期,即万历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宰辅是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因暂未找到佐证史料,不能确定指的是他们中的哪一位。

[51]《明神宗实录》,卷218,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乙酉条,页4078。

[52] 彭勇、崔继来校注:《四镇三关志校注》,张学颜曾任蓟州兵备、永平兵备、密云兵备;杨兆,永平兵备;王一鹗,密云兵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6月,页575~576

[53] 于慎行:《谷城山馆诗集》卷13,文渊阁景印本《四库全书》集部第1291册,页1291-123。于慎行《明故太学生静宇王公墓表》(页集148-48):“(兴甫)年四十馀,乃以明经贡入太学,非其志也。兴甫入对时,予与可大在朝,子冲备兵渔阳,道出都门,会于城西道观,剑合星聚,相顾称雄。”记四人相聚是在于达真自昌平赴任蓟州时,即万历十五年六月,这或者是另一次聚会,或者记错时间。《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93)将此事系于万历十八年五月,日期正确,但误称“子冲自昌平徙蓟,道出郭下”,可能是受上述《墓表》所记的影响。

[54] 《明史》卷327《鞑靼传》,页8485~8489。《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丁酉条,页4174~4175

[55]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七月乙丑条,页4189

[56]《明神宗实录》卷224,万历十八年六月甲申条,页4160[明]谈迁:《国榷》卷75,神宗十八年七月戊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812月版,页4631

[57] 《国榷》卷75,神宗十八年六月丁亥条,页4630

[58]《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己巳条,页4193

[59] 《明神宗实录》卷225,万历十八年七月辛亥条、甲寅条,页4184。卷227,万历十八年九月丙寅条,页4221卷228,万历十八年十月己巳条、壬申条,页4223、4224。

[60]《明神宗实录》,卷235,万历十九年四月壬寅条,页4363。

[61] 《明神宗实录》,卷237,万历十九年六月庚戌条,页4395

[62]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3

[63] 《明神宗实录》卷238,万历十九年七月己卯条,页4415。

[64]《明神宗实录》卷228,万历十八年十月庚寅条、壬辰条,页4237、4239。万历十九年九月戊寅条,页4466。

[65]《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3“(万历二十年正月),子冲、兴甫来,信宿别。”

[66]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5小字夹注:“是月灵岩酒间闻宁夏之变。”宁夏之变即“哱拜之乱”。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二月,宁夏发生兵变,以刘东旸为首的乱兵杀巡抚党馨、兵备副使石继芳,逼总兵张维忠自缢,占据宁夏城(今银川)。致仕宁夏副总兵哱拜见军势浩大,逆谋可成,乃于幕后主持,欲效宋李元昊割据西夏故事。在哱拜父子操纵下,兵变迅速转化为大规模叛乱,叛军攻陷宁夏黄河以西四十七堡,并勾结收买河套蒙古各部为援。自三月起,朝廷先后调七镇兵进剿,两易总督,于当年九月,攻破了宁夏城,哱拜畏罪自焚,宁夏平。详见[明]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3《宁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4册,19968月版,页史54-721~54-741

[67]《谷城山馆诗集》卷9,1291-82

[68] 《于达真墓志铭》页147-591,称“方子冲以参政请告,予亦自罢归也。归数月,子冲携王生兴甫视予谷城邑里。因相与游玉符山中,极饮三日夜,子冲醉而歌且泣,达曙别去。”而《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4称,“(万历二十年三月)甲戌(按:十四日),礼佛于五花阁。子冲、兴甫来。乙亥(按:十五日),遍游,子冲別。”只两日一夜。综合二者,以前者为准,但不提“极饮三日夜”。《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子冲与予饮玉符山中时,以所著诗一帙遗予而去。”

[69] 《谷城山馆诗集》卷181291-175

[70] 今由山东济南经河南沁阳(明朝称河内)至陕西兴平步行距离约950公里,古人骑马日行30-40公里,以35公里计算,大约需要28天,考虑到中途停留、病倒,大约用时40天。于达真当年八月初十因病卒于兴平,倒推出发时间大约为七月初。另外,《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1):“其后四月,子冲起为陕西参政,驾而西入关。其后两月,有客过予,语次言子冲客死咸阳道也。”《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6):“九月,子冲卒,来讣(不日,讣失之)。”九月倒推两月,也是七月。

[71]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

[72]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1

[73]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6:“(冬十月)丁未,往吊子冲于齐,宿于香山寺。戊申,抵吴家渡,大风,宿于王氏。已酉,大雪,遂及兴甫宿孝里。戊戌,抵丰齐。辛亥,入齐城,哭于殡。” 于慎行:《往吊于子冲黄家渡口大雪》:“寒冬涉济水,雨雪满征裘。欲解留徐剑,犹疑访戴舟。马蹄临渡涩,人迹过山稠。渐近齐州路,伤心触旧游。”《谷城山馆诗集》卷9,页1291-83。《祭于完朴大参文》,《谷城山馆文集》卷23,页集148-168

[74]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1~147-592

[75]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709:“(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丁酉,可大舟至七级,来访,馆于东园。游于黄石、东流、云翠。庚子,可大别。”

[7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7《兵部·文士论兵》,北京:中华书局,19592月版,页435

[77]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3 “二于”。

[78]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以字行。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武后奇之,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因应对吐蕃请和献策有功,拜主客郎中。大足中,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理凉州,善于抚御,夷夏畏慕。中宗神龙中,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因妥善处理西突厥通和事,授金山道行军大总管。时西突厥发生内争,坚持主张唐朝应采取恰当的策略,忤宰相宗楚客,险遭陷害。睿宗即位,徵拜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吏部尚书,封馆陶县男。先天元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筑封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今宁夏平罗南)城,兵得保顿。明年,转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诛太平公主,震为睿宗护驾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复为朔方大总管,以备突厥。玄宗讲武骊山,震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将斩之。后赦死,流新州。开元元年,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年五十八岁。参见[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97本传,中华书局,19755月,页3042~3049;[宋]欧阳脩、宋祁:《新唐书》卷122本传,中华书局,19752月,页4360~4366

[79] 张詠,字復之,号乖崖,谥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少任气,不拘小节,虽贫贱客游,未尝下人。太平兴国五年,登进士乙科,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在朝在外,所至以政绩闻。太宗闻其强干,超拜虞部郎中,赐金紫,旬日擢为枢密直学士、同知银台通进封駮司兼掌三班院。初知益州,值李顺农民军起义,激励进讨的官军将士,安抚胁从的百姓,稳定了川中大局。重视文教,敦勉士子就举。断案灼见情伪,人皆厌服。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爱。真宗即位,加左谏议大夫。咸平初,入拜给事中、户部使,改御史中丞,敢于奏弹丞相大僚。咸平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岁歉收,宽宥贩私盐以自给的饥民。五年,再知益州,仍治行优异,帝传谕:“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因病转知昇州,大中祥符初,加左丞。三年春,秩满,就转工部尚书,令再任。是秋,以江左旱歉,命充昇、宣等十州安抚使,进礼部。皇帝悯其病重,遣官代还。因亲见百姓困苦,以疾不得面陈所蕴,乃交章抗论皇帝大兴土木,请诛怂恿皇帝侈心的贼臣。帝愠,命出知陈州。后卒于任所。张詠刚方自任,道不谐偶,终不得极于用。参见[元]脱脱等:《宋史》卷293本传,中华书局,197711月,页9800~9804

[80]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

[81]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2《淀山周先生六十寿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8月,页3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