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鲲海鹏霄
鲲海鹏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79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2024-03-28 19:55:36)
标签:

明史研究

昌平银山塔林

于达真

于慎行

朱维京

分类: 郊坰寻古

2023年11月,游京郊昌平银山塔林,偶见明代于达真行草书残碑三块,笔力遒劲洒脱,颇为好奇。初希图通过查阅史料,复原残碑,随着沉潜读书,转而钩沉于达真的生平事迹。最终搜得一鳞半爪,因獭祭成文,未得肖像,聊作剪影。作为读书心得,尽可能详细注明史料的出处和鉴别,读者可以只读正文略过尾注。全文超过万言,被迫分作两部分上传。


昌平银山塔林峰崖岧峣,林木清幽,更有十几座金元古塔矗立其间,洵为京郊揽胜访古的佳处。在主景区法华寺遗址,五座古塔间,梅花间竹般参差错落着六通古碑。其中大雄宝殿遗址前有明刘应节、杨兆的两通行书诗碑,前者只有上半部,后者相对完整(这两通碑将另文详述)。寺院遗址的东侧有一座铁笼,长约十几米,宽四五米,里面横七竖八地摊放着残碑和石件。其中就有刘应节诗碑的右下角,大小将近全碑的四分之一。与之并排的还有一块行书残碑,但质地及笔迹不同。上有“清波瑟好雨初〇”(按:缺字符号会被删除,用“”代替)、“如來頂上有毫”两行字,落款是“濟南于達真”。在其东侧不远,还有两块残碑,质地笔迹相近,从卷草纹边饰看,都是碑的右半部残件,一块较大,有“神刹相傳古”、“路天花零落”两行字;另一块较小,只有“題”、“皇家”两行4字,“題”字靠近边框且上方空白,应是标题首字。


这三块残碑是否属于同一通碑呢?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并排放置的两块残碑。左侧为刘应节《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诗碑的右下角,右侧为于达真碑左半部残件。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清波瑟好雨初

如來頂上有毫

濟南于達真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神刹相傳古

路天花零落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皇家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明崇祯刻本《帝京景物略》卷8页22下有济南于廷真《银山》诗:

皇家封树郁苍苍,东北相传古道场。

青草深迷陵下天花佛前香。

闲泉绕涧东西听,熟马穿林蹊径详。

但见如镕银色聚,不知山霭塔光。


与残碑现存文字对比,有“皇家”等10字相同,此外,碑上的3个残字分别与“蒼”和“下”的下部、“道”的上部形似,更重要的是诗意吻合。推断二者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而“于廷真”则是“于逹真”之误。


参照《帝京景物略》上的这首诗,结合现有残碑,推测原碑如下图示意。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衷心感谢榴馨客先生帮助绘图


图中“推测残碑12”上的文字照抄该书,全诗出现了两个“如”字(非叠字),这在近体诗是犯忌的,原碑未必如此。而“蹊径详”与“好雨初晴”语义不合,故不采用,代以缺字符号。行书“蒼蒼”末字通常代以叠字符号,而诗碑“蒼”字完整,所以其上两字可能与书上不同,也用缺字符号表示。另外,为了绘图简便,文字以楷书代替行书,边饰以回字纹代替了卷草纹。原碑每行因字大小及间距不同,字数不一定相等,为照应“现有残碑123”的断裂位置及字间的相互位置,调整了每行的字数。

银山塔林于达真诗碑(上)

衷心感谢榴馨客先生帮助绘图

还原了残碑,好奇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济南于达真”何许人也?此人是否与昌平有过因缘?查《光绪昌平州志》[1],卷1763下收录了“于廷真济南”(按:“济南”为小字夹注)《银山》诗,对照《帝京景物略》所载,只有“天花散乱”与“天花散落”一字之差。推测或者抄自后者,或者二者抄自同一蓝本,作者名的以讹传讹就不足为怪了。在《光绪昌平州志》卷7《职官表》有“巡道”一职,在“万历年”名录中果然看到了“于逵真”(页10下)。该书关于“巡道”的设置沿革记载颇详:
昌平旧属易州道。嘉靖二十九年,改属霸州道。三十年,设驻守都御史衙门。三十二年,经略侍郎杨[2]建议裁革[3]三十三年,总督侍郎杨议设昌平道[4]管理居庸、镇边、黄花三路。三十九年,总督尚书许[5]议添怀柔道,黄花割属,照旧管理居庸、镇边二路,昌平一州,并延庆等九卫,白羊、镇边、奠靖三千户所。厥后,仍将怀柔、黄花照旧归并管辖。俱以副使、佥事领任。其兼衔或隶山东,或隶山西。(卷7,页2上~3

如上所述,“巡道”即昌平兵备副使或兵备佥事。推断这里的“于逵真”可能就是“于逹真”,作为昌平州的军政长官,在其治下的银山题诗自然合理。而参照明万历间礼部尚书于慎行[6]所撰于达真的墓志铭[7],推断得到了证实。锁定其人后,经过查阅史料,就像拼图游戏,随着一块块拼图不断被找到和归位,于达真的人生轨迹逐渐显现了出来……

于达真(1547-1592),初名瑱,后更名,字子冲,号完璞(一作完朴)。祖籍山东文登,先世徙家历城(今济南),几传成当地望族。父溥,为人温厚,以倜傥好游家境稍衰落。嫡母秦夫人,生兄琏。琏壮年殁,溥以史夫人簉室,得达真最晚。于达真年十二三时,“目所暂览,无不覆记,为博士文业,名伏一时[8]。与东阿于慎行并称“二于”[9],提学副使吴维岳[10]目为国士。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山东布政使朱衡[11]为子维京[12]物色年龄相仿的诸生共学,经吴维岳推荐,于达真与于慎行同入济南朱邸,受业于福建闽县人郑日休[13]。三人各差两岁,朱维京最幼,时年11岁,于慎行最长。他们亲如兄弟,以古贤相期许,怀揣建立不朽功业的梦想[14]。嘉靖四十年,朱衡入为工部右侍郎,朱维京得荫叙入国子监读书,于慎行考中举人,三人分别。这段少年同学经历,于达真在学业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二人结下了毕生的友谊。

李攀龙[15]是于达真的同乡前辈,嘉靖、隆庆间倡导文学复古的“后七子”派的领袖。嘉靖三十七年由陕西提学副使任上谢病归里,家居近十年。嘉靖四十年至隆庆元年期间(确切时间待考),于达真拜李攀龙为师[16]。李攀龙才高气傲,“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17]”,对当世士人少有称许认可,而能垂青于他,也许是想自己的文章学问有所托付。一时名家如王世贞等,在李攀龙处见到他,亦以为奇才。于达真虽为诸生,已声名藉甚[18]

嘉靖四十四年至隆庆二年,朱衡以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漕,朱维京随任居济宁,与于慎行、于达真又有交往。隆庆二年,于慎行举进士,选庶吉士。于达真与朱维京继续切磋砥砺,文声交进[19]。可能还一起随朱衡到过治河的徐州等地,他们“相击楫大河,登云龙山上,慷慨悲歌[20]。”五年八月,于慎行因病由翰林院编修任上予告[21]。次年正月,朱衡以工部尚书加左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二月,行河至东阿,于慎行、于达真随行[22]。闰二月,朱维京奉母丧回江西万安,于慎行、于达真、王兴甫[23]吊唁于七级河,送至东阿而别[24]。三月,于慎行来济南,于达真以穷诸生勉为东道主,一起观灵岩寺,登Taishan[25]

万历元年(癸酉,1573),于达真中举人[26]。次年,会试毕,以父病驰归,及家,父去世[27]。五年(丁丑,1577),与朱维京同举进士,于二甲第20,朱三甲第一[28]。是科于慎行以翰林院侍讲任廷试弥封官[29],他设宴祝贺两位新科进士,请柬饱含喜悦和深情:
某馨愧芝兰,情深胶漆。总角而参研席,曾叨龙尾之称;拭目而望威仪,亲听螭头之唱。敬除堂宇,肃布尊罍。聊分视草之阴,暂绾有花之骑。乘九十春光之盛,陶乐事于良辰;续三五少年之游,想旧欢于昨日[30]。”

随后有诏选庶吉士,众人都说于达真、朱维京入选毫无悬念,结果却双双落选。但因进士名次靠前,朱维京被选为大理寺评事,于达真选为山西泽州知州。泽州(今晋城市)为直隶州,地位接近府,辖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于达真自诸生时即接触底层社会,了解百姓疾苦。虽然初掌州务,但深通律条,洞察情伪,兴利除弊,为谙熟政务的老吏所不能。在任期间威惠流通,吏畏民怀。万历《泽州志·艺文志》收录了他三首诗,其中《州廨园亭春兴二首》[31]表现出恬淡自适,政简讼平的得意,鸣琴而治的古风:
其一

似识浮云意,兼含大隐情。

一官贫自适,万事简相迎。

案牍朝多暇,园林春更明。

居然静者宅,恬泊复何营。

其二

退食散群吏,逃之众卉间。

登台看突兀,把酒听緜蛮。

河势中原拆,山形上党还。

可知如斗大,日日讼庭闲。


于慎行评价于达真“歌诗沉雄淡雅,即未至李公(按:指李攀龙),而能不失其法[32]。”诚为知音。


万历十年,于达真入为兵部员外郎[33]。十一年正月,皇帝谕内阁,闰二月要躬诣天寿山行春祭礼并择寿宫[34]。因事出仓猝,阁臣考虑到昌平陵寝所在,地隘差繁,接驾、防护、供亿诸事不容闪失,非干练长材不能办,而于达真能任繁剧,遂命为昌平兵备佥事[35]。任部曹未满一年,即出为方面官员,是当时官场不多见的。由本年(1583)至十三年(1585)的三年中,随着定陵的选址和兴工,銮驾四出昌平。每次都声势浩大,皇帝、后妃外,扈从人员多达几千人,而于达真应付裕如,安排妥帖,从官群臣即次如归。于慎行每次随驾,经过于达真官邸,二人“卮酒从容达夜,终不闻吏士前白事也[36]”,可见于达真之整暇。担任防护的京营、蓟镇、昌镇、保定、宣府的将士夹道为营,于达真所练骑兵武器精良军容严整,甲于诸营,他的才干赢得上下一致称赞。由于政绩突出,几年间又升参议[37]



[1] 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方志》,[清]吴履福:《光绪昌平州志》。20231226日登录

[2] 杨博(1509-1574),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嘉靖八年进士,授盩厔知县,调长安知县,以治行第一升兵部武库司主事,迁郎中,转职方司郎中。历官山东提学副使、山东粮储参政、甘肃巡抚、蓟辽总督。嘉靖三十四年,升兵部尚书。四十五年,改吏部尚书。隆庆五年,以吏部尚书理兵部事。万历元年,以吏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二年,卒。参见张廷玉等:《明史》卷214《杨博传》,中华书局,19744月版,页5655~5659;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万历四十年唐国达刻本)卷13,《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页3~5

按[明]唐鹤徵《皇明辅世编》卷6《杨襄毅博》:“庚戌,虏入蓟,薄都城,鸾(按:仇鸾)以勤王有宠,数毁博(按:杨博),上知其情,竟不能害。壬子,鸾殛死,博亦服除。明年,诏即其家拜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经略蓟保二镇。”其中“明年”即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周骏富辑:《明代人物传记丛刊》第29册,页029-547,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二年三月壬午、壬寅条,命兵部右侍郎杨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边,同月,升左侍郎。卷395,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年版,页69436954

[3] 此说有误。并非杨博建议裁革,而是兵部尚书聂豹。按《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庚寅条,杨博上疏以昌平陵寝所在,地位重要,建议昌平驻守都御史改为提督兼巡抚,割顺天巡抚所属17州县并境内卫所属之。事下兵部,尚书聂豹认为,昌平都御史本逆贼仇鸾奏设,如按杨博建议,则与顺天巡抚事权体统分裂,况且自“庚戌之变”以来,已设蓟辽总督,又于沿边分为八区各置参将、游击,职官设置不为不多,昌平都御史可革。卷397,页6977~6979

[4] 杨博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至三十四年三月任蓟辽总督。《明世宗实录》,卷405,页7083;卷420,页7281。《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条:“增设整饬昌平等处兵备佥事一员,驻昌平。从总督杨博奏也。”卷417,页7428

[5] 许论,字廷议,河南灵宝人。父许进,正德间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嘉靖五年进士,授顺德推官,入为兵部主事,转礼部,累迁南京大理寺丞。历官顺天巡抚,宣大总督。嘉靖三十五年正月,任兵部尚书。三十七年三月,被劾渎职,削籍为民。三十八年十月起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四十年六月,因虚冒饷银劾免。参见《明史》卷186《许进(子诰、讚、论)传》,页4928~4930

[6] 于慎行(1545-1608):字无垢,一字可远,山东东阿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编修、修撰、侍讲。万历五年,因偕同僚疏谏张居正夺情,为张所忌。七年,因病请告归里。十年,张居正殁。十一年,有诏复忤张居正者官,补日讲官,进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十三年,晋侍讲学士。十四年,擢礼部右侍郎。十五年,迁左侍郎。十七年,转吏部,掌詹事府,寻升礼部尚书。十八年,因病屡疏乞休。十九年,再三疏请建储,帝稍疏斥。同年七月,山东乡试典试官人选泄密,御史论劾,有诏礼部官员自于慎行以下罚俸三月到半年,引罪疏请致仕,乃许。里居十几年,三十五年,廷推阁臣,居七人首,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疏辞不允,入京十馀日病卒。参见《明史》卷217本传,页5737~5739;[明]邢侗、阮自华:《东阿于文定公年谱》,《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第10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0《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于公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5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页集125-98~125-102

[7] 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20,《明故亚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完璞于公墓志铭》(以下简称《于达真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7月,页集147-591~147-594

[8]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

[9]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3“二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6册,页子106-390

[10] 吴维岳(1514-1569):字峻伯,号霁寰,浙江孝丰(今安吉)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十九年,授江阴知县。二十二年,以廉能征入为刑部主事,掌诸司奏牍。历员外郎、郎中。三十二年,居祖父、父母丧。三十五年,服阙,补兵部车驾司郎中。嘉靖三十六年,任山东提学副使。其间崇儒重教,整饬学风,辛勤校士,奖拔人才,于慎行、萧大亨(万历间任兵部尚书)即其中翘楚。四十年,升湖广右参政。四十一年,升江西按察使。四十二年三月,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湖北、川东提督军务。其间对造反的贵州土司剿抚兼施,戡乱弭兵,安抚百姓,稳定了西南大局。吴维岳清高简傲,刚方有节,遭人嫉恨,不容于权贵,因而屡遭颠阻。四十四年,被谤“严急好兴事,不可以治夷”,言官亦以冒滥劾罢,诏改署南京叙用。遂以病乞归,隆庆三年,卒。吴维岳年少师事大儒常州唐顺之,诗文有名于时。同王世贞友善,与俞允文、卢柟、李先芳、欧大任被王标为“广五子”。

(按:关于由知县升刑部主事,有学者作“升刑部郎中”,两说孰是孰非,辩证如下。嘉靖以后,士大夫文字雅好古风,官名称谓亦多从古。汪道昆、张居正所撰吴维岳行状、墓志皆称由知县升刑部“尚书郎”,殷士儋所撰墓志称“刑部郎”。吴维岳诗集《天目山斋岁编》卷12《万冯二丈见过,因即席寄怀徐子弼二首(有引)》自称:“嘉靖庚子(按:二十二年,1540),万懋卿、徐子弼、冯汝言暨余俱长毗陵(按:常州府)诸邑。壬寅春,汝言遭谗左迁,最先离群。明年癸卯,余与懋卿同被征,命懋卿入南垣,余守尚书郎。”按《汉语大词典》,任尚书郎未满一年称“守尚书郎”。按《明史》卷189《李文祥、孙磐、胡爟等传》卷末赞曰:“胡爟以下率诸曹尚书郎,或冗散卑末”(页5028),逐一对照胡爟以下各传主官职可知,主事、员外郎、郎中统称“尚书郎”。[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8《茅邦献、吴峻伯》称吴维岳“嘉靖戊戌举进士,授江阴令转刑部主事”。该书最初刊刻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距吴维岳去世三十馀年,系当时人记当时事。此外,王世贞、汪道昆是王兆云的父执,对其多所推奖或提携,吴维岳于王世贞为前辈僚友,汪道昆则是其门生,作者确认吴的履历有便利条件。故所说有一定可信度。反之,如由知县升郎中,似乎升迁过快。况且,自嘉靖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居丧前,十年不升职,也有悖常理。综上,采“刑部主事”说。)

参见汪道昆:《太函集》卷41,《明故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霁寰先生吴公行状》,《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页272~274;殷士儋:《金舆山房稿》卷10,《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湖北川东提督军务霁寰吴公墓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5册,页集115-798~115-800;张居正:《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卷13《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霁寰吴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46册,页5~7;吴维岳:《天目山斋岁编》卷12,《万冯二丈见过,因即席寄怀徐子弼二首(有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5册,页集105-203;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8,《茅邦献、吴峻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12册,页史112-115;史小军、杨亚蒙:《吴维岳年谱简编》,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1] 朱衡(1512-1584):字士南,号镇山,江西万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福建尤溪知县。次年,以能治理繁剧改徽州婺源知县。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礼部郎中、福建提学副使、四川参政、河南参政。三十七年冬,迁山东按察使。三十八年,任山东右、左布政使。三十九年,任山东巡抚。四十年,入为工部右侍郎,因修三大殿功,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四十一年,改吏部。四十四年,擢南京刑部尚书,其秋,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口,东注昭阳湖,运河淤塞百馀里,改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漕。因治河通漕有功,隆庆元年,加太子少保。二年,回部掌部事。四年秋,黄河在睢宁决口。六年正月,兼左副都御史经理河道。河工数月告成,且昭陵兴工,乃回部。朱衡为人耿直,先后在部,谏止兴造,裁抑浮费,节省甚众。但也开罪了宫眷、戚畹和权阉,不为张居正所喜。万历二年,诏加太子太保致仕。《明史》卷223有传,页5865~5867。《谷城山馆文集》卷28,《明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镇山朱公行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8册,页集148-88~148-95

[12] 朱维京(1549-1594):字可大,号讷斋,朱衡子。万历五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寺副。因父与张居正有隙,九年,京察谪河南汝州同知。转浙江崇德知县。张居正殁后,入为工部主事。十二年,丁父艰。服阕,补兵部车驾司主事。十六年,擢光禄寺丞。万历二十一年二月,抗疏争“三王并封”,语极激切,帝震怒,命戍极边,后免戍为民。《明史》卷233有传,页6079~6080。《谷城山馆文集》卷23,《明故光禄寺丞讷斋朱公墓志铭》,页集147-668~147-671

[13] 郑日休(1532-1582):字德卿,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为诸生时,学行兼优,府县考试辄名列前茅。朱衡任福建学使时颇赏识。朱衡得子较晚,对维京怜爱有加,又奇其早慧,寄以厚望。任河南参政期间,约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或三十七年,由福建请来郑日休,做朱维京的老师。朱衡迁任山东,又跟随来到济南。授业之馀,郑日休遍读朱邸藏书,文辞愈工。常为朱衡起草文稿,才思敏捷,辞章绮丽,为朱衡僚友称誉。四十三年,举福建乡试第三。然数奇,五考进士不第。万历五年,因厌倦科举且家贫,谒选得海宁教谕。八年,再次会试不第,迁惠州推官。曾署博罗知县。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清丈田亩,郑日休在惠州身任其事,往来各县,积劳成疾。十年,卒。参见《谷城山馆文集》卷18《明故文林郎惠州府推官舒轩先生郑公墓志铭》,页集147-549~147-551;卷11《郑司理集序》,页集147-426;卷23《明故光禄寺丞讷斋朱公墓志铭》,页集147-668;《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26

[14] 《谷城山馆文集》卷23,《明故光禄寺丞讷斋朱公墓志铭》,页集147-668。卷11,《朱光禄集叙》,页集147-428

[15]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九岁失怙,与母亲相依为命。嘉靖二十三年举进士,观政吏部文选司。明年,因病归里。二十五年,病愈,聘充顺天府乡试同考试官。二十六年,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其间,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倡诗社,互相标榜,称“后七子”,名传天下。三十二年,出为顺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有治声。三十五年,擢陕西提学副使。三十七年,因与巡抚殷学不睦,兼以思念母亲及当地地震频发谢病归里。家居近十年,两建白雪楼(初建于鲍山之阳,复建于百花洲上),日读书觞咏其间,只与故旧门生相过从。隆庆元年十月,起为浙江按察副使。二年五月,升左参政,十二月,升河南按察使。三年闰六月,母病殁,哀毁甚。四年八月,暴病,卒于家。

参见殷士儋:《金舆山房稿》卷9,《诰赠中宪大夫顺德府知府李公合葬墓志铭》、《李恭人徐氏墓志铭》,页集115-766~115-767、页集115-780~115-781;卷10《嘉议大夫河南按察使李公墓志铭》,页集115-782~115-784;《明史》卷287本传,页7377~7378;蒋鹏举:《李攀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 《于达真墓志铭》:“而予(按:于慎行)方卒业词馆,得子冲所为歌诗,恍然自失,谢不及远矣。盖是时,子冲已从其邑李沧溟先生游。”单从字面看,此说疑点很多。按《东阿于文定公年谱》,于慎行庶吉士散馆是在隆庆四年二三月间(页10-614)。李攀龙隆庆三年闰六月至四年八月去世前,丁母忧,在此期间,于达真有拜师的可能。但同一时段,王世贞只在四年正月由大名(卸任兵备副使)赴任浙江(左参政),在山东齐河与李攀龙匆匆一见,不大可能见到于达真,即使见到也来不及做太深的了解,那么墓志下文“而一时名家王长公辈亦从李先生所识子冲而奇焉”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于慎行的说法理解为“不晚于隆庆四年三月以前”更合理,当然也不排除上溯到嘉靖四十年。

王、李齐河相会参见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苏州卷》之《王世贞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2月版,页603

[17] 《明史·李攀龙传》。

[18]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

[19] 《于达真墓志铭》:“予(按:于慎行)举南宫,子冲、可大复游任城邸第,文声交进”。

[20]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

[21]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15

[22]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16

[23] 王诗(1546-1594):字兴甫,山东平阴人,贡生,未出仕。少而颖悟,丰神秀朗。嘉靖三十八年,与于慎行、于达真同入朱衡邸,与朱维京同研席。久困诸生,四十馀岁,贡入国子监。为人胸襟豁达,重情义,无一点儿城府,性孤介,不同流俗。生活极困苦,但修身洁行,安贫乐道。与“二于”友善,于慎行诗文中多与于达真同时提及。参见《谷城山馆文集》卷26,《明故太学生静宇王公墓表》,页集148-48~148-49

[24]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16

[25] 《东阿于文定公年谱》,页10-617

[26] 道光《济南府志》卷40,道光二十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册,页282

[27]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

[28] 龚延明主编、毛晓阳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下)》,宁波出版社,20165月,页538543

[29]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下)》页533

[30] 于慎行:《请子冲、可大闻喜宴启》,《谷城山馆文集》卷29,页集148-109

[31] 万历《泽州志》卷18,页23上。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方志》,2024127日登录。

[32]《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4。

[33]《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

[34] 《明神宗实录》,卷132,万历十一年正月丁丑条。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年版,页2462

[35] 《明神宗实录》,卷132,万历十一年正月辛巳条。页2465。

[36] 于达真墓志铭》,页集147-592~147-593

[37] 《谷城山馆文集》卷29,《贺于子冲转少参启》,页集148-111。参政、参议别称大参、少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