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塔林刘应节、杨兆诗碑

标签:
昌平银山塔林明史研究刘应节杨兆谭纶 |
分类: 郊坰寻古 |
北京昌平银山塔林法华寺遗址的大雄宝殿只存台基,殿前月台,虚静禅师灵塔和圆通大禅师灵塔东西夹峙,正面台阶两侧各并列两通石碑,位于东西两端的分别是明刘应节和杨兆的行书诗碑,碑首、碑座都是后配的,碑身前者只有上半部是原件,后者相对完整。两通石碑碑文笔迹相同,点画有黄庭坚笔意。
大雄宝殿遗址的前方,月台台阶两侧各并列两通石碑,自东至西(图中由右向左)依次为刘应节诗碑、正统二年《敕赐法华寺记》碑、金大定六年《重建大延圣寺记》碑、杨兆诗碑。

刘应节诗碑。

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1]
石磴藤蘿捫不窮,遙隨鐘磬〇龍宮。 [2]
芙蓉乍削三峯出,鸑鷟高盤一逕通。
把酒千山邀落日,振衣萬里動秋風。
相逢盡是飱霞者,一笑天門見大空。 [3]
白馬金牛去不回,銀山鐵壁自崔巍。
曇雲寂寂中峯頂,香雨霏霏說法臺。
身世百〇成夢幻,虛空何〇〇如來。
關河日暮聞清籟,〇〇〇松意轉哀。
(北)海劉應節 [4]

杨兆诗碑拓片。
和大司馬劉公韻
翠壑丹楓望不窮,煙霞深處見琳宮。
帝圖鎖鑰山靈護,閟闕乾坤御氣通。
水淨月盂眠桂影,夜涼雲衲動秋風。
懸知舍利藏幽谷,早晚玄光上太空。
灝灝西風白鳫回,遙天秋色滿崔嵬。
相看司馬傳經處,猶是生公說灋臺。 [5]
寶鐸何年司淨土,黃花振日靜氛埃。
夕陽欲下招提暝,明月銀河泛酒杯。
關中楊兆
《帝京景物略》有二人类似题咏,[6]但与碑文差异较大。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书影,崇祯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1] “壁”下缺一字或两字,因不确定,故用省略号表示。
[2] “磬”字只存上半部分,除“磬”外,或为“聲”,但按近体诗格律,此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为仄声字,故为“磬”。另外,(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潍州刘应节《登银山铁壁寺》:石磴藤蘿漫不窮,但隨鐘磬得禪宮……”也可作旁证。参见《帝京景物略》卷8,崇祯刻本,页21上,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3] 大空:佛教谓大乘彻底之空,既不执有,亦不执空。相对小乘之“偏空”而言。
[4] “北”字缺失,潍县汉朝属北海郡,据补。
[5] “猶”字不确定,右半部作草书“酉”字,与“猶”字通常草法不同,姑且存之。
[6] 《帝京景物略》卷8,页20下-21下。
[7]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20《刘应节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页5787-5789;(明)冯琦:《宗伯集》卷18,《明故资徳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书白川刘公暨配王夫人行状》(以下简称《刘应节行状》),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页1上-13上,国家图书馆官网“中华古籍资源库·天津图书馆古籍”,2024-11-06登录。
[8] 杨兆生年系按《嘉靖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推算,会试当年(1556年)杨兆二十九岁。但嘉靖后期以后会试应试者普遍存在虚报年龄的情况,所载未必真实,生年仅做参考。《登科录》参见龚延明主编,毛晓阳点校:《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点校本·下)》,宁波出版社2016年5月,页193。
[9] (明)郑汝璧等纂修万历《延绥镇志》,卷5《乡贤》“杨兆”条,陕西省榆林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霍光平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页404-405;《神宗实录》卷185,万历十五年四月甲申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页3471。
[10] (明)谈迁:《国榷》卷65,隆庆元年十月己亥条:“巡抚河南右佥都御史刘应节改整饬蓟州边备兼巡抚顺天。” 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页4070;《刘应节行状》:“(隆庆改元丁卯)冬十月,……诏以公原秩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宗伯集》卷18,页5上-6上。
[11] 万历《延绥镇志》卷5《乡贤》“杨兆”条:“戊辰,即家起副使河南,备兵大名。兆至,训保甲,以时讥缉,民乃大安。寻改山东,驻永平。”
[12] 《穆宗实录》卷50,隆庆四年十月丁未条、壬子条,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版,页1254-1255、页1259。
[13] 《神宗实录》卷27,万历二年七月庚寅条、癸巳条,页673。
[14] (明)刘效祖纂:《四镇三关志》卷7《制疏考》《蓟镇制疏·题奏》,《总督曹邦辅巡抚刘应节条陈疏略》(隆庆二年),万历四年刻、六年增修本,页160下,南京图书馆藏。
[15] (明)刘应节:《白川刘公奏议》,明万历刻本,卷3《恳乞圣明申饬种树之议,以固疆圉,以图永赖疏》(隆庆四年四月二十六日),页35上-36上,国家图书馆官网“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古籍”,2024-11-06登录。
[16] 《穆宗实录》卷29,隆庆三年二月癸未条,页759-760。
[17] 《白川刘公奏议》卷3《〇〇敌台……以励人心疏》,页16上-18下。
[18] 《白川刘公奏议》卷3《〇〇敌台……以励人心疏》,页19下-20下、26下。
[19] 《四镇三关志》卷4《粮饷考》《蓟镇粮饷·京帑》,页14上-14下;《白川刘公奏议》卷5《改河通漕以济边储疏》(隆庆六年六月初九日),页39上-43下。
[20] 《四镇三关志》卷4《粮饷考》《昌镇粮饷·京帑》,页16上;卷7《制疏考》《昌镇制疏》,《总督侍郎刘应节议昌镇漕河并请增本色粮饷疏略》(隆庆六年),页280上-281上。
[21] 《四镇三关志》卷首《檄文》,(明)王之弼《纂修边志檄文》,页1上-1下。
[22] 《四镇三关志》卷首《序》,杨兆:《四镇三关志序》,页3上。
[23] 《四镇三关志》卷首《序》,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序》,页2上-3上。
[24] 《明史》卷72《职官一》《兵部·协理京营戎政》:“协理京营戎政一人,(或尚书,或侍郎,或右都御史),掌京营操练之事。”页1754。
[25] 《明史》卷220,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页5789。
[26] (明)谈迁:《国榷》卷首之三《部院上·兵部尚书》,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页16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50《兵部尚书表·尚书提督团营及协理戎政》误系于万历元年,此时刘应节尚任蓟辽总督。参见《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12月版,页934。
[27] 《明史》卷112《七卿列表二》,刘应节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四月任刑部尚书,闰八月致仕,页3474。
[28]
[29] 《神宗实录》卷55,万历四年十月甲寅条,页1271。
[30] (明)于慎行:《谷城山馆文集》卷1《贺制府晴川杨公晋南大司寇序》:“初,谭襄敏之为敌台,以为势可以无垣,而公谓力可以垣也。于是蓟昌之间金城千里,望之如云山楼橹,虏非从天下决不可入。而又以其间饬边事,若缮兵诘戎,众不可举。天子使郜中丞视之,还言状,下诏褒劳。而会公以三年满,报绩,于是有御史大夫之命。”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于纬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7册,齐鲁书社,1997年7月,页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