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终) 纸面上的复原

(2013-06-16 19:52:25)
标签:

武基寺

千佛殿

圆觉殿

石碑

复原图

分类: 郊坰寻古

年初,由武基寺旧址(原北京广播通讯电源厂)外经过,发现厂区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排排的楼房,经向工作人员了解,原来是业主拆除了东部的平房,盖起了高密度的写字楼和公寓。现场看到,新建楼房的布局有意避让了三株古树,使它们完全呈现出来,去除了原来周围房屋的阻隔,“桃园兄弟”终于重新团聚,我为它们拍下了合影。三株古树是武基寺历史的见证,我将以它们为参照物,对古刹进行纸面上的复原,为两年来对武基寺历史的探究画上句号。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终) <wbr>纸面上的复原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终) <wbr>纸面上的复原

东郊老土先生绘制的50年代初期的武基寺平面图。

 

东郊老土先生有位朋友原来曾在鞋底厂工作,根据他的回忆,东郊老土先生绘制了武基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平面图,这张图标明了现存的三株古树与殿宇的相对位置,而且表明这一时期千佛殿前仅存西配殿,东配殿已经消失。2011年11月,我和东郊老土先生及他的另外一位朋友徐先生一起对上图进行了讨论。徐先生记忆力比较好,他指出图中“四棵古槐”是在东墙之外,此外石碑的位置也有疑问,四通石碑之外,应该还有一通石碑是在图中“山门”外的西南方向。关于这通石碑,东郊老土先生在《消失的东郊最大古寺》一文里有过描述:

山门外有一王八驮石碑,王八无头,头颈部有45度角,齐刷刷像刀砍去一样,上面还有红色的斑斑锈迹。当时寺外还有一座关帝庙(实际是寺内的关帝殿,引者注),相传王八去河里偷水喝,被关公砍下(了头)。”

武基寺1936年登记了5通石碑,这与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5通石碑的拓片吻合。既然是“王八驮石碑”(即螭首龟趺),只有明正统四年金英的两通石碑因涉及敕赐和圣旨的内容,够得上这一规制,因此推断是其中的一通。另外,“山门”的位置应该是民国档案中“韦陀殿”的,而韦陀殿的前身又是天王殿,记录建寺概况的石碑位于历史上的第一进院内,这符合北京寺庙的通例。

 

两位先生还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即鞋底厂东墙外原来是解放军空军系统的探照灯部队的营房,北墙外是生产队的农田,工厂未曾向东和向北扩张,亦即现在厂区的东墙和北墙基本可以认定处于武基寺院墙原来的位置,这为武基寺的复原提供了宝贵的坐标原点。

 

首先是确定上图中另外两堵院墙的位置。2011年12月,在厂区内考察时,遇到了一位工人,交谈中获得了重要的信息,即他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厂时,在旗杆附近还有一座大门,怀疑那里曾经是武基寺的西院墙。随后我反复通过步伐测量了旗杆到东墙的距离,为123步,以1步0.6米计算为73.8米。1928年寺庙登记“东至西二十三丈四分”,换算为76.68米,两者非常接近,因而推断西院墙在旗杆以西大约3~4米的位置。同理,测量北墙到东西槐连线的距离为84步,换算为50.4米,这几乎与1928年登记数据“南至北十五丈”(50米)完全吻合,因此推断南院墙在两株古槐连线附近。以下是多次步伐测量的数据:

1. 东槐至旗杆68步。

2. 东槐至东墙55步。

3. 北墙至东西槐连线84步。

4. 西门至银杏110步。

5. 银杏至东墙52步。

6. 东槐至西槐26步。

7. 东槐至银杏东西距离5步。

8. 东槐至银杏南北距离28步。

9. 东西槐连线至北甬路中心线47步。

10. 东西槐连线至西大门58步。

 

根据这些数据首先在平面复原图上确定了包括外墙、三株古树、旗杆、西门和两横一纵三条甬道的位置。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终) <wbr>纸面上的复原

武基寺平面复原图(单位:米)

 

接着按照金英《圆觉禅寺新建记》绘制了殿堂,每座殿堂的间数则按1945年10月3日武基寺代理住持芳源的《庙产造册》和《动产和不动产详单》绘制,同时增加了“关帝殿”,并用虚线轮廓线加以区分。考虑到圆觉寺与北京智化寺都建于正统初年,殿堂等建筑形制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参考了刘敦桢先生的《北平智化寺实测平面图》中殿堂的画法。[118]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终) <wbr>纸面上的复原

 

中为如来宝殿,左观音殿,右地藏殿,前天王殿,后圆觉殿。廊庑图写五百罗汉像,钟鼓之楼、禅堂、斋堂、僧房外,有山门、金刚具像。——金英《圆觉禅寺新建记》

 

关于如来殿,清嘉庆六年《重修圆觉寺千佛殿记》中提到“虽最后一层千佛殿五间、韦驮殿一间、东西配殿六间、内山门一座于万历四十八年如量师重修一次……”,而未提“如来殿”,分析可能是后世加以了改造,也可能就是同一座殿堂使用了不同的称谓。这类似于北京智化寺的如来殿,殿内山墙陈设佛龛,内供佛像近千尊,小佛像环拱位于殿堂中央的主尊释迦如来。虽然名为如来殿,但如果从供奉的小佛而言,也可以叫千佛殿。

 

圆觉殿在上述碑文里也没有提及,可能后世进行了改造。民国年间后殿成为了僧舍,按1946年4月武基寺代理住持芳源开列的失单所述,原供有“楠木雕刻贴金佛龛三座,内有菩萨铜像一位,木坐像两个”,而圆觉殿除了要在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或三身佛外,[119]两旁还要供奉十二圆觉菩萨,[120]两者相比差距极大,已经迥非原有规制了。图中只是按民国档案绘制了房屋形制和间数。

 

其它如禅堂、斋堂和僧房,金英的碑文并没有作详细交待,只是凭借想象画出,权作示意。

 

后记:
光阴荏苒,对武基寺历史的探究已经两年有余,文章也断断续续写了一年多,在此期间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是:
东郊老土先生。提供武基寺历史的素材,约请采访对象,互相砥砺切磋,共同探究武基寺的历史真相。
东郊老土先生的朋友刘先生、徐先生,两位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武基寺旧址及其周边的原貌。
原鞋底厂厂领导王老先生,原鞋底厂子弟王先生,接受了我的间接采访,提供了鞋底厂时期的一些历史线索。
Fan Qi先生,为我了绘制了武基寺复原平面图
原电源厂的两位不知名的先生,提供了东风电池厂时期的一些历史线索。
在此向以上各位一并致谢!

 

(全文完)


[118] 刘敦桢,《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刘敦桢全集(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19] 根据大乘教理,佛陀具有法、报、化三身,这三身相应具有三德,即法身功德、智慧功德和解脱功德。供奉三身佛形象时,正中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120] 十二圆觉菩萨来源于唐朝佛陀多罗所译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称《圆觉经》),该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大菩萨宣说如来圆觉妙理和观行方法。这十二位圆觉菩萨的名号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