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鲲海鹏霄
鲲海鹏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79
  • 关注人气:1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2013-07-07 17:32:00)
标签:

李松

兵部左侍郎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辽东巡抚

墓志铭

分类: 乡贤录

李松,明万历年间曾任辽东巡抚、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松墓志铭1973年在河北省大城县任庄子村西南子牙河河堤发现。志石方形,边长70厘米,厚17厘米。志盖双钩篆书“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公墓志铭”。志文楷书阴刻,35行,满行41字。多年以来,国内学者对李松墓志铭多有研究,志文整理以1995年版《大城县志》为佳,惜仍有多处错讹。现对李松墓志铭试作考释,舛误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李松墓志铭志盖拓片,选自《文物》杂志1996年第12期,刘化成《明代李松墓志铭介绍》。 

 

明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小峯李公墓誌銘

賜進士出身、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侍經筵、蒲坂年弟楊俊民撰文。[1]

賜進士第、資政大夫、刑部尚書、前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兼理糧餉、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年弟蕭大亨篆盖。[2]

賜同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前奉勅儧運、巡按浙江、山東道監察御史、鄉侍生傅好禮書丹。[3]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萬曆戊戌夏四月二日,[4]通議大夫、兵部左侍郎小峯李公卒扵家。越明年,將襄葬事,公子錦衣[5]燦暘以状來求余志且銘。余與公同榜兄弟,雅相善,謹為列其大者勒而藏之幽。按状:

公諱松,字子節,別號小峯,家世霸州大城人。[6]祖祥有隱德,父淮以歲貢[7]為鄢陵簿,[8]邑人至今思之。俱累贈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皆以公遼左功。母繳氏,累贈淑人,[9]是生公。公纔五歲,而繳淑人見背。其繼者為王太淑人,保護甚至。鄢陵公素奇公,語太淑人曰:“孺子也,才毋為他兒所溷,吾當自程督之。”以故公經術一切取諸庭訓,[10]無他師。稍長,籍諸生有聲。戊午,舉於鄉。[11]壬戌,成進士。[12]於是,鄢陵公已不逮養,[13]而公之悲可知也。初授歸安令,[14]持節甚苦,以愛惠得民心。獨請謁不行,即權貴家以事居間,[15]公盛氣待之,不為禮。以此,諸權貴家不能無缺望,[16]爭媒蘖其短,[17]賴直指[18]龐公尚鵬力救之得觧,[19]然竟坐此,左遷為鄧州判官。[20]居無何,擢滕縣令,[21]苦節如初。已,擢工部虞衡司主事,[22]調兵部武選司,進車駕司員外,[23]遂出為遼東兵備僉事。[24]時虜數躪遼左,[25]鎮城空虛,滋不支。公至,周視形勝,規畫便宜,拓虹螺山為內地,鑿山築邊牆,遙接山海關,連亘八十餘里。曰:“此遼數世利也。”牆既成,邊人始有固志。[26]累陞叅議、副使、叅政、按察使,至右布政,俱照舊管事。[27]遂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28]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如故。[29]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公在遼十二年,[30]與虜百十戰,斬馘五千八十餘級。最後,大虜挾五萬騎犯塞,公召諸部,約先期薄之。諸將皆謂虜勢張,不宜輕出,戰不利,懼喪全師。公曰:“虜勢張,吾不出,且逼廣寧,吾先自敗已。”遂帥勁兵,夜馳九十里,與虜遇,且戰且前。虜見我師銳,退避數舍。相持竟日,虜無略,饑甚,竟遁去。[31]朝議積公前後功,廕一子錦衣衛世襲副千戶,廕一子國子生,予應得誥命。已,又加兵部左侍郎。[32]以繼母喪歸,[33]遂不起。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公性篤孝,事繼母王太淑人如所生,居父喪幾至滅性。[34]自孝廉時,[35]好振人之急,每稱貸佐之人。或謂公:“去諸生幾何,而揮散若此?”公笑不答。家居置義田三百畝,收其粗入,付族長老籍掌之,即族人之婚嫁羔鴈、[36]葬薶棺槥,[37]率視公為外府矣。[38]

 

公配裴氏,累封淑人。男子三,長即燦暘,錦衣衛世襲副千戶,婦段氏;次烯暘,錦衣衛正千戶,婦溫氏,繼王氏;次煃暘,國子生,婦紀氏,則側室羅氏出也。孫男二,長培寅,次培貞。女六。孫女二。公生扵嘉靖乙酉十一月初一日,[39]享年七十有四,葬扵沿河之西原。[40]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公守遼最大,公去遼,遼益坐困。夫遼為京師左臂,國家倚為安危。疆場之事,安得有文武才如公其人者而久任用之?其明效可覩已。銘曰:

古稱兼才,[41]樽俎折沖。文武吉甫,[42]丞也其公。[43]初試驥足,[44]于彼蟻封。[45蹶而彌振,聿來于東。[46]爰有成績,[47]勒之景鐘。[48]帝祚而胤,[49]無忘彤弓。[50]返其初服,游于鴻濛。[51]歿其不朽,生也匪躬。[52]祁連峩峩,為爾殯宮。[53]我銘斯在,千禩亡窮。[54]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墓志铭完整照片。点击后可查看高分辨率大图。
 

[1] 杨俊民,字伯章,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蒲州古称蒲坂。俊民父杨博,字惟约,号虞坡,明嘉靖、隆庆年间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少师兼太子太师。父子事迹参见《明史》卷二百十四,杨博传、俊民附传。按《明史》卷一百十二,表第十三,《七卿年表二》,隆庆五年三月杨博起复兵部尚书,十月实任。在此期间,李松九月升任宁前兵备佥事之前,原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与杨博有一段短暂的上下级关系。

明代乡试、会试同榜考中者互称同年,撰者与李松、萧大亨同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故自称年弟。

[2] 萧大亨,字夏卿,号岳峰,泰安州放城里(今山东省新泰市放城镇)人。亦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故自称年弟。《明史》无传。

[3] 傅好礼,字伯恭,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县)人,万历二年进士,《明史》卷二百三十七有传。侍生,明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谦称,因好礼与李松为顺天府同乡,故自称乡侍生。

[4] 万历戊戌,万历二十六年(1598)。

[5] 锦衣,锦衣卫。灿旸,李松长子,袭锦衣卫副千户世职。

[6] 明时大城隶属霸州。《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霸州,洪武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距府南二百十里,领县三。文安,大城,保定。”其中保定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

[7] 贡生为明代贡入国子学生员的一种,学成之后可得官。《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例亦屡更。洪武二十一年,定府、州、县学以一、二、三年为差。二十五年,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定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一人,县间岁一人。十九年,令岁贡照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复照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六年,更定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间岁一人。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

[8]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明时隶属开封府。簿,主簿,在知县、县丞之下,正九品,与县丞一起分掌一县粮马、巡捕之事。

[9] 淑人,明时三品官员祖母、母亲、妻子的封号。《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缴氏的淑人封号最初源于李松升任山东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按《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万历十年二月丁未条:“录七年、八年、九年修完小团山寨、见山、松山寺等堡各边台十九座,剩银三千二百六十余两,米器具称是,——赏按察使李松、参将裴永勋等有差。”说明此时李松已任按察使(正三品)。又按李松墓园《奉天诰命》碑,万历十二年正月李松升兵部右侍郎,朝廷诰赠李松父母、诰封继母时,李松父亲李淮已有官阶为“通议大夫、山东按察司按察使”,李松母亲缴氏封号为“淑人”,继母王氏为“太淑人”,即李松升任按察使时她们获得的封号。

[10]《论语·季氏》记孔子在庭,其子孔鲤(字伯鱼)趋而过之,孔子教以学《诗》、学礼。后因称父教为庭训。

[11] 戊午,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于乡,顺天府乡试举人。

[12] 壬戌,嘉靖四十一年(1562)。据《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李松名列第三甲二百一十一名中的第192位。参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册,页25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

[13] 逮养,犹逮亲,谓双亲在世而得以孝养。不逮养,是对别人父母去世的委婉说法。

[14] 归安,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明时与乌程同为湖州府首县,两县在湖州城同城而治。

[15] 居间,指处于双方之间调解或说合。

[16] 缺,原字为左垂右夬(字库暂无此字),同缺。缺望,犹失望。

[17] 媒,同酶,酒酵。蘖,酒曲。媒蘖其短,谓挑拨是非,陷人于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18] 直指,汉武帝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此处代指巡按御史。

[19] 庞尚鹏,字少南,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明史》卷二百二十七有传。按传,尚鹏初任江西乐平知县,后擢御史,嘉靖末年曾巡按浙江。《明世宗实录》卷五百六十二,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庚戌条:“初,四川妖贼蔡伯贯等既擒,都御史刘自强搜捕其党,与数百人悉案杀之。时临清兵备副使吴遵晦、徽州府知府何东序、归安县知县李松并著酷声,遵晦为户科给事中张宪臣所劾,东序、松为刑科都给事中赵格所劾,自强皆与焉。章下吏部,部覆:自强为国诛妖,不当录其小过;东序廉吏,特用法太严;遵晦、松峻急过之,而廉不如,当分别议处。得旨,命自强留用,东序改调,而下遵晦、松于巡按御史问奏。”又,光绪《大城县志·李松传》:“时巡方使者按浙,立‘清’、‘廉’、‘贪’、‘酷’牌四,论所考官自审政绩立各牌下。一时同查者竞趋‘清’、‘廉’,公独立‘酷’牌下。使者惊异,诘之,公曰:‘职读圣贤书,叨甲第,颇知自爱。贪则断不敢为,清、廉亦自分未能,归安豪右势族非严弗治,酷或有之。’使者动色称奇,密嘱以缉捕(毫)[豪]势。”结合墓志铭中“赖直指庞公尚鹏力救之得解”所述,两份史料中的“巡按御史”和“巡方使者”推测均系庞尚鹏一人。

[20] 邓州,行政区域包括今河南省邓州市及其周边的新野、内乡、淅川三县。判官,州判官,从七品,在知州、同知之下。

[21] 今属山东省滕州市。

[22] 工部虞衡司“典山泽采捕、陶冶之事”,主事,正六品。参见《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工部

[23] 兵部武选司“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主事,正六品。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员外郎,从五品。《明史·职官一》,兵部

[24] 按崇祯《大城县志》第七卷,《诰赠山东佥事李松父母》,辽东宁前兵备佥事的官职全称为“整饬辽东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明穆宗实录》卷六十一,隆庆五年九月甲戌条:“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杨文明为布政使司左参政,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李松为按察司佥事。文明,贵州。松,山东。”据此推断,李松初任此职时间当在隆庆五年(1571)九月。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卷八《职官考·辽镇职官·文秩》“宁前兵备”:“嘉靖四十二年设。山东按察司列衔副使或佥事一员,整饬宁远、前屯、中后所、中左等处军务。”

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八,《镇戍三·督抚兵备》:“宁前兵备一员。春夏,驻劄宁远。秋冬,驻劄前屯。东至宁远塔山所,西至前屯中前所,抵关,所辖宁前二卫、城堡驿所共三十二处。兼管屯田、马政。”

《明史》卷四十一,志十七,《地理二》将辽东都指挥使司划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之下。但辽东都司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山东之间并非简单隶属关系。因“辽东是边疆地区,只建都司卫所,没有布政司和按察司,辽东都司民政事务划归山东布政司,辽东都司监察事务划归山东按察司。但这种划归,并非隶属,而是由山东有关方面派人到辽东进行管理,把山东官员纳入辽东的管理体系之中,或者说寄衔于山东。”(李新成撰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明代辽东与山东关系研究》,页10)故李松的“山东按察司佥事”以及后述的一系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职都是寄衔在山东,实际仍在辽东任职。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崇祯《大城县志》第七卷,《诰赠山东佥事李松父母》,诰命落款是隆庆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25] 虏,指东部蒙古及女真各部。此时专指东部蒙古各部。

[26] 始自正统二年(1437),终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明朝为了防御东部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内犯,确保辽东汉族地区的安全生产,巩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建成了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全长约1118公里的明代辽东长城(明时亦称“边墙”)。辽东边墙包括辽西边墙、辽河流域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三大部分。辽西边墙,从山海关外附近的铁场堡(今绥中县境内)到广宁(今北镇)。正统七年(1442年)在辽东巡抚王翱、都指挥佥事毕恭两人的共同策划下修筑,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兀良哈对辽东地区的寇扰。李松任辽东兵备佥事时的隆庆五年(1571)距离辽西边墙修筑完成的正统七年(1442)将近130年,“因建筑过程中边吏偷工减料,经年失修和蒙古部族的毁墙等缘故,边墙残损严重。”所以李松的修筑应该是一种重新整修,对安定边民的生活,保障生产,防御外族,消除边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在西起绥中锥子山,东达葫芦岛小虹螺山的广袤区域,仍然存有部分以石墙为主的辽西边墙的残迹,这段边墙可能与当年李松的督建有关。以上引用资料来源可参见拙文《明兵部左侍郎辽东巡抚李松及李松墓》。但墓志铭既言“拓虹螺山为内地”,说明这一段长城为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展新修,即在虹螺山地区存在长城复线。但即使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队进行的最新调查,也没有任何相关发现(参见2011年9月出版、由辽宁省文物局编写的《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27] 参议,即山东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参政,布政使司参政,从三品。副使,即山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按察使,正三品。佥事、参议、副使、参政要“分司诸道”,所以李松仍在辽东任职。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四》:“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参政、参议因事添设,各省不等,详诸道)。……布政司参政、参议分司诸道。”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详见诸道)。……按察司副使、佥事分司诸道。”按《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万历十年十一月丙辰条,李松升山东右布政使,仍任宁前兵备。因此以上这些官职都为加衔。

[28] 升任辽东巡抚的时间,按《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万历十年十一月壬戌条:“升宁前兵备、山东右布政使李松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按成书于万历四年的刘效祖著《四镇三关志》,时辽东巡抚驻劄广宁(《经略考·辽镇经略·今制》,万历四年刻本,卷六,页一百廿三。《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0册,页史10-211,北京出版社,1997)。《明史》卷七十三,志第四十九,《职官二》:“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一员。正统元年设,旧驻辽阳,后地日蹙,移驻广宁,驻山海关,后又驻宁远。”按此驻地先后次序,结合《四镇三关志》,推断李松在辽期间(万历十三年之前),巡抚当驻扎广宁。

[29]升任兵部右侍郎时间:据《明神宗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万历十二年正月癸卯条:“叙辽东大捷功,督、抚、镇而下各进秩赏赉有差。先是,兵部尚书张学颜题,辽镇督、抚、镇、巡等官张佳胤等报万历十一年十二月初一等日,逆虏逞、仰加二奴纠借大虏指以仇杀猛骨孛罗为名,实欲犯抢开原、辽、沈,抚臣宣谕不从,因潜兵四起,当阵斩获仰加奴、逞加奴等首级共三百一十一颗,及外应李总兵伏兵斩获塞土屯贼首级一千二百五十二颗,并获马匹、夷器、衣甲等物无算。有功官员应优叙,阵亡官军应优恤,其二奴遗下夷部即如该镇议,悉归猛骨孛罗约束。再照辽地马匹原少,马价不敷,合于原额四万之外,量加一万两作为年例,再发二万两以补今次从征缺数,俱于太仆寺支给。上奇其功,……李松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照旧巡抚,荫一子锦衣卫百户,赏银四十两,纻丝四表里,与佳胤各给与应得诰命……。”

[30] 升任兵部左侍郎时间:按《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万历十三年五月丙子条:“录辽东沈阳战功,……加巡抚李松兵部左侍郎,巡抚如故,升其子锦衣卫百户烯旸副千户世袭,各赏银币有差。” 离任辽东时间:见卷一百六十二,万历十三年六月壬戌条:“敕蓟州兵备副使顾养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李松自隆庆五年九月至万历十三年六月,在辽东将近十四周年,故“公在辽十二年”似乎有误,但经深入分析后发现,两者看似龃龉,实则吻合。理由是李松自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至万历十年(1582年)十一月任宁前兵备共计11周年,经历12个年份,按古人计年习惯故作“十二年”。期间,因久任加衔由初任的山东按察司佥事最终升至山东右布政使,但仍属辽东地方官员。十年十一月升任辽东巡抚,尽管冠以“辽东”二字,但系都察院官员(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属于中央政府官员巡视监督地方军政事务,故不计算在辽东任职之内也合乎情理。

[31] 这段战役的描述有移花接木的嫌疑。按行文顺序,“最后”应是指万历十三年,对应李松离开辽东前的最后一战,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万历十三年三月己丑条:“巡抚辽东兵部侍郎李松,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帅师大破虏于边外,斩首八百余级,获其马五百余匹,甲仗称是。先是,二月虏入犯沈阳,盘据近边不散,声犯开、铁。抚、镇知贼必复逞,集兵以备之,以参政任天祚、副使王缄监军。十一日壬午,师次河东。甲申,次虎皮驿。降夷来言,挽儿花、大抄花等同西虏以儿邓将以五月犯广宁及关门东西,于是抚、镇议曰:‘贼有谋矣,不如乘此兵力出剿之。’乃遣游击韩元功缚浮桥于丁字泊。戊子,济师。宁远伯分兵为叠阵,一字阵冲砍,二字阵继进夹击。明日,战于打大,边外地也,离边墙一百五十里,我师奋击,虏众摧败,以大捷闻。”但是此次战役与墓志中的描述无论从双方对垒情况,还是进程来看都很难对应。倒是万历七年的一场战役与墓志描述极为相似,事见崇祯《大城县志》卷八,户部郎中高自新《赠小峰李公升俸序》:“今上御极之七年,大城小峰李公兵宪宁前盖九年矣,劳绩宣昭,列在吏、兵两部。蠢兹大虏,往以互市诡辽,计不获售,又乌合魁健五万余骑入犯山海关迤东,意谓辽镇劲兵远在五百里外,此举西塞关险,足以断蓟兵,东略宁前,足以恣溪壑,算亦酷矣。公侦之入境,即率左右往御之。或曰:‘虏势强众,虽盛兵对垒尤惧叵测,何以轻敌?’公奋然曰:‘中后所一线之区孤城婴敌,今不往救,危在旦夕。谁能奖率兵壮以解累卵?’时镇兵前锋千骑适至,公率之夜驰九十里,比至所,虏已薄城,见我师锋利,退避数舍。寻易其援寡攻略外郭,公分兵应敌,背城以待。或曰:‘孤军远来,疲馁甚矣,未可遽与较也。’公怒曰:‘吾受国大恩,无以图报!’即指挥三军击虚避实,相持竟日,虏无所略,即遁去。”大凡墓志多为歌功颂德而作,于历史事实会作裁减取舍,此段记述于时间与战况或有抵牾,在没有新的史料发现之前,暂且存疑。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崇祯《大城县志》卷八,户部郎中高自新《赠小峰李公升俸序》,当作于万历七年。

[32] 参见30。但是《明神宗实录》记载“升其子锦衣卫百户烯旸副千户世袭”与墓志铭“长即灿旸,锦衣卫世袭副千户”相矛盾,因烯旸为李松次子,承袭世职于理不合,故当是《实录》错记。

[33] 按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二下,所载《王太淑人谕祭文》:“维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十月丁卯朔,越祭日癸巳……”,再结合注30,当年六月任命顾养谦为辽东巡抚,李松奔继母丧当在万历十三年六月至十月之间。丁忧期间,李松先被纠拾、弹劾,后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被革职。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丁亥条;卷一百八十三,万历十五年二月庚午条;卷一百九十三,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丙辰条。

明李松墓志铭考释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抄本,葉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页3623~3624。红色标点为引用者所加。其为:“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朔……,丙辰……革原任兵部侍郎李松为民,坐殴辱县官徐东渐,为顺天抚按所劾也。”“丁(酉)[巳]……江西道御史郭万里疏言:知县王阶贵乐舞生,该部鞫实具奏,犹弗当圣心。广东石匠越奏工食,命行抚按查理。二事似过用其法,臣虑失之滥。李松护婿纵家人欧辱县官,郧阳鼓噪军人免死。二事似缓用其法,臣虑失之纵。”

[34] 灭性,谓因丧亲过哀而毁灭生命。《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

[35] 孝廉,明代对举人的雅称。

[36] 羔雁,原指小羊和雁,古代用为卿、大夫的贽礼,后代指用作征召、婚聘、晋谒的礼物。此处指婚嫁聘礼。

[37] 薶,mái,古同“埋”,埋葬。槥,huì,粗陋的小棺材。

[38] 外府,古官名,掌一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这里借喻族人婚丧嫁娶都仰仗李松接济。

[39] 嘉靖乙酉,嘉靖四年(1525)。

[40] 沿河,即子牙河。子牙河为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是跨省市河流,全长147公里(干段),上游为滹沱河、滏阳河,均发源于太行山,汇流于河北省献县臧桥,经献县、河间市、大城县,至天津市静海县与大清河汇流,注入海河。战国时期称虖沱别河,后名滹沱水、盐河、沿河、下西河。清代改名子牙河。

[41] 兼才,亦作“兼材”。兼具各种才能。

[42] “文武吉甫”,典出《诗经·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人。传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大雅·崧高》的作者,并曾带兵薄伐猃狁,以文武兼备著称于世。

[43] “丞也其公”,丞,古同“承”,秉承。此处指李松文武双全,秉承了尹吉甫的优良品格。明汪道昆《举劾兵备官员疏》:“整饬宁前兵备佥事李松,自昔不畏强梁,迄今备尝险阻。骑射兼长,每当锋而御寇;台垣并起,亲按塞以巡工。皎皎乎贞孤之节,不愧四知;恢恢乎出众之才,独当一面。精练尚需岁月,保釐可寄封疆。”《太函集》卷九十四,万历刻本,页11上(《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1348册,页153)。

[44] 骥足,比喻高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45] 蚁封,亦称蚁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初试骥足,于彼蚁封”是用“蚁封盘马”的典故,比喻在褊狭的区域里施展才能,即李松最初担任的州县一级的官职都不能为他提供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王汝南既除所生服”一则的注解,引东晋邓粲《晋纪》所记史事:“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湛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46] 聿,古汉语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东,这里指辽东。李松经过宦途挫折后,来辽东任宁前兵备佥事。

[47] 爰,于是。

[48] 景钟,春秋晋景公所铸之钟,后以“景钟”为褒功的典实。《国语·晋语七》:“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49] 祚,帝位。胤,子孙相承。

[50] 彤弓,朱漆弓。古代天子用以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征伐。《诗经·小雅》有《彤弓》篇。这里是指朝廷升李松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执掌辽东军政大权,抑制、打击东部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和内犯。

[51] 未入仕时的服装,与“朝服”相对。《楚辞·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鸿濛,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此处是指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此两句是说李松致士后的悠闲恬淡的生活。光绪《大城县志·李松传》:“服阕,绝意仕进,优游林泉,与乡人处,恂恂如布衣,毫无贵倨气,诚一代间气人伦楷模。”

[52] 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53] 祁连,祁连山。殡宫,指坟墓。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春夏,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在今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北麓,发动了两次对匈奴的战役,战役的胜利成为了汉朝与匈奴势力对比的转折点,此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使匈奴退到了漠北一带。元狩六年(前117),霍去病因病去世,为表彰他的卓越功绩,朝廷为他起墓于正在修建的武帝陵(茂陵)东侧,坟冢外观象形祁连山,又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士,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隆重送葬。“祁连峨峨,为尔殡宫”,就是将李松比作霍去病,以褒扬他在辽东沉重打击东部蒙古和女真各部的功绩。

[54] 禩(原字为“礻旁加冀”,字库暂无此字),同“禩”、“祀”,世,代。千祀,千年。亡,wú,古同“无”。亡穷,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