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公园寻找许成名碑

标签:
古塔公园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石碑许成名 |
分类: 郊坰寻古 |
前记武基寺,因忆延寿寺,亦为明清时期北京东郊规模宏丽,名闻遐迩的寺院。对于延寿寺,清人吴长元同样在《宸垣识略》中有过记载:“延寿寺在马房,去广渠门十八里,有浮图一,明嘉靖中建,有礼部侍郎许成名、户部郎中李景二碑。”[1]然而近五百年物转星移,历经岁月消磨、天灾人祸,如今延寿寺早已不存,惟宝塔和石碑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延寿寺塔名为十方诸佛宝塔,因位于今天朝阳区王四营乡马房寺村,住在周边的人们习惯于叫它“王四营塔”。大约是在1973~1974年间,两名家在马房寺村的八十一中学的学生,徒手攀上宝塔,由顶层北面的小窗进入了位于塔顶的龛室,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铜佛和经书,他们顺手带了下来。后来被人告发,派出所传讯了两人,在交出了所得之后,坏事变好事,两人以捐献文物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当年此事在这一带风传一时,也引发了我对古塔的兴趣。因为古塔僻处乡村,不通公交车,况且年龄太小,出于安全考虑,母亲一直没有让我去。过了几年,终于在1976年的初秋,一个金风萧瑟,黄叶纷飞的日子里,我和一个小伙伴从家徒步一小时,第一次瞻仰了古塔。
当时塔周围还是空旷的农田,庄稼收割以后,视野开阔,一走过王四营路口,老远就能看到秀丽的塔影。那日一下午我们都在塔下盘桓流连,除了古塔之外,石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在塔西侧的地上倒着一块石碑,碑额是“明故翠峰禅师碑文”,当时年幼无知,误以为碑文上的和尚名叫“故翠峰”。在塔的东边还看到半截残碑,碑额为“万古流芳”,碑文是碗口大的“河间府”三字,“府”下面应该还有字,但当时没有找到石碑的另外一半。残碑周围还有不止一个碑座,上面是祥云、松树和山羊图案,山羊长着一对翅膀,很是奇特,因此印象较深。在塔南面一百多米的地方是一片菜地,矗立着5通石碑,在午后的阳光下,洁白的汉白玉配着翠绿的大白菜煞是好看。我们走上前去,首先看到的一通石碑上面全是人名,以为是工匠的名单。挨着它的另一通石碑上则全是妇人姓氏,碑额是“德种金田”。还有一通石碑的撰者是许成名,这个名字所以记得很牢,一是因为与小伙伴同姓,二是“成名”还是《聊斋志异》里《促织》一篇的主人公。
又过了几年,上高中的时候,每天上学都骑自行车从塔西面的公路上经过,但当时功课繁重,除了远远地向宝塔投去问候的一瞥之外,没有再走近过。现在想来,那几年见到的最美的景致就是冬天的清晨当旭日东升,远望古塔背倚朝霞,遍身金光,极像一位身披红黄色袈裟,双手合十,肃穆站立的老僧。可惜当时买不起照相机,更遑论彩色胶卷,没能留下那壮丽的瞬间。
2008年,朝阳区政府依托延寿寺旧址修建了古塔公园,重修古塔之外,公园里还广植树木、草坪,铺设甬道,与原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11月底,时隔三十多年后故地重游,在塔下重新看到年少时的那些石碑倍感亲切。这些石碑经过重新树立,已并非当初看到的位置,碑额“名题宝地”的石碑就是当年那通写满人名的石碑,现在被树立在塔下南侧偏东,上书“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乾清宫带管事、提督两司房、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御用监印太监冯保”以下一众人等,[2]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工匠,而是捐资的宦官。《德种金田》石碑位于塔下南侧偏西,[3]是捐资宫眷人等的题名录。石碑《明故翠峰禅师碑文》位于塔下北侧偏西。[4]李景撰《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位于北侧偏东,[5]这两通石碑和“名题宝地”石碑的碑座侧面都是飞羊图案。居于塔下北侧的石碑是杨博撰《重修延寿寺碑记》[6]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九月陕西延安府知府、前户部郎中李景撰《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石碑。现位于宝塔北侧偏东。
环塔一周看完五通石碑,欣喜之余因没有找到那通许成名碑,心中很是遗憾。一位当地的居民告诉我,塔南面不远还有一堆残碑,于是我又向南面找去。
在塔南面一百多米的地方散落着几块残碑和石件,经过辨认,残碑分别属于两通石碑,一为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八月曾朝节撰《重修延寿寺记》,[7]自碑首以下横向断为两部分。另一块篆额为“万古流芳”,碑文上书“施财檀越”,下为一行行包括僧人法号在内的人名,自碑身中部横竖断作三部分,其中右下方的一块还在,左下方的一块在现场没有找到。我用相机将它们仔细地拍了下来,预备回去对照国家图书馆馆藏碑文拓片进行辨认。
看到我在拍照,一位上了年纪的当地居民大概是出于好奇,走过来和我攀谈起来。我提起了原来那片菜地,老先生点头说就是我俩周围这片地方。谈起原来菜地里的那些石碑,他说后来上边让平整土地,生产队嫌石碑碍事,将碑一个个套上钢丝绳用拖拉机拉到,然后推离原来的位置,一部分堆放在了这里,还有一部分埋在了靠近现在南侧院墙的沟里。据说当时还想拆除古塔,但市文物管理部门没有批准。他又指给我说,现在南边还立着一块石碑,因为当时碑旁边是个猪圈,地方局促,拖拉机转不开,没有被拉到,但是现在石碑风化得厉害,上面一个字都已经没有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二十米开外一通石碑孑然独立,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走到跟前,但见它螭首龟趺,碑身右下角有一块残缺,赑屃深埋土中,仅微露头顶。石质已经泛黄,碑阳篆额“重修古刹延寿寺记”,碑文则磨泐不清,几乎看不出一个字,使它更像一个凄凉晚景中的伶仃瞽叟。
远看它孑然独立,像一只离群的孤雁。走到跟前,但见它螭首龟趺,碑身右下角有一块残缺,赑屃深埋土中,仅微露头顶。
碑阳篆额“重修古刹延寿寺记”。
石碑的残损程度令人心酸,不忍卒视。后来我在阿南史代的书中又一次看到了它,[8]不禁心生感慨,当年在我们这个号称“文明古国”的国度里,为了增加几平米的耕地,就去破坏已经屹立了几百年的文物,作为一位日籍美国人,阿南史代能够想像出那曾是怎样一个愚昧而又疯狂的年代?
从公园回来以后,查阅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专栏,发现除《明故翠峰禅师碑文》之外,共收藏有“朝阳区王四营马房寺村”延寿寺7块石碑的拓片。写有“施财檀越”的是万历十四年七月徐联芳撰《敕赐延寿寺鼎建地藏阁碑记》石碑的碑阴部分。[9]为了便于说明,将8块石碑简述于下表:
|
|
|
年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上表不难推断出这通石碑可能是许成名碑,但由于拓片失拓碑额,另外当初石碑总数未必只有现存的8块,如前述碑文含有“河间府”三字的石碑没有留下拓片即是一例,所以一时不能确定。
一晃过了两年多,2012年2月一个飘雪的清晨,我去古塔公园拍摄雪景,又来到了这通石碑前。由于阴天,没有了阳光照射,不反光的碑面上居然可以隐约地看出一些文字,我顺手抓起一把雪在有字迹的地方反复擦拭,当雪水渗入字口中,像曝光后的相纸浸入显影液中一样,碑上的字迹逐渐显现了出来。我立即将它们拍成照片,回到家后与许成名碑的拓片仔细比对。
国家图书馆藏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十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许成名撰《重修古刹延寿寺记》拓片。[10]
隐约可见“举目□观侧耳……”、“财招□□山□之□……”两行字,可与下图拓片黄框内碑文对应。
举目翘观,侧耳听讲……财招盗,我山野之僧……
“者□□□近闻之……”、“行□□延袤……”、“内□□中轩……”三行字,可与下图拓片黄框内文字对应。
……者骈集,远近闻之,无……行再筑,延袤广阔,高……内书馆,中轩受业,天……
比对的结果令人欣喜,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三十多年之后,我又找到了许成名碑。
[1]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十二《郊坰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版,页251。
[2]拓片参见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专栏《延寿寺题名碑》。关于立碑年代,根据《明史·宦官二》《冯保传》:“穆宗甫崩,保言于后妃,斥孟冲而夺其位(孟冲,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引者注)”,即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在隆庆六年以后。而根据现存石碑,延寿寺万历年间共重修两次,一为万历元年,一为万历十四年。因万历十四年第二任住持圆月已卒,而该碑阴面碑文有:“钦依广善戒坛传戒宗师圆月……”等僧人题名,所以推断立碑时间为万历元年。
[3]拓片参见《碑帖菁华》《延寿寺(眷人)题名碑》。关于立碑年代,因杨博《重修延寿寺碑记》有:“恭惟圣母慈圣皇太后闻得延寿寺一区岁久圮坏,发心施舍银一千五百两,暨宫眷人等陆续施银一千两……”,故推断该碑立于万历元年。
[4]碑文参见韩建识《翠峰禅师、十方诸佛宝塔与延寿寺》一文,北京文物局《北京文博》网站,链接 http://www.bjww.gov.cn/2005/8-22/165951.html。关于撰者,碑文中只写“赐进士第,兵科都给事中,陕右古灵近河俞撰”。查《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五,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癸丑条,有“升刑科左给事中俞鸾、户科左给事中张侃为都给事中,……鸾,兵科。”又,灵州,明朝直隶陕西布政司,最初治所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境内,洪武十七年(1384)为黄河所淹,后“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迁至今宁夏灵武市,称新灵州城,明代史籍称旧灵州城为“古灵州”,碑文中的“古灵”即源于此。查清嘉庆三年(1798)纂修《灵州志迹》卷三,《人物乡献志第十四》,页十一上,《进士》:“俞鸾,嘉靖辛丑,历官兵科给事中。”综上,可断定撰者为俞鸾,“近河”可能是他的号。
[5]拓片参见《碑帖菁华》《延寿寺宝塔铭》。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五十六册,页14。
[6]拓片参见《碑帖菁华》杨博撰《延寿寺碑》。或《拓本汇编》,五十七册,页4,
[7]拓片参见《碑帖菁华》,曾朝节撰《延寿寺碑》。或《拓本汇编》,五十七册,页143。
[8]阿南史代,《寻访北京的古迹——古树·雄石·宝水》,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页124。
[9]拓片参见《碑帖菁华》《延寿寺建地藏阁碑》。或《拓本汇编》,五十七册,页141、142。
[10] 拓片参见《碑帖菁华》许成名撰《重修古刹延寿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