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2012-11-16 21:23:29)
标签:

武夷山

下梅村

古村落

晋商万里茶路

武夷岩茶

分类: 远足纪行

国庆节期间去了武夷山,连来带去6天,与秀美的山水深度接触,省去了以往一次多地旅行的奔波劳顿,感觉轻松愉快。

 

9月30日一早乘厦门航空公司的飞机出发,上午9点半到达武夷山机场,这是一个军地两用的小型机场,可能是因为晚点半小时,需要等待腾出跑道,飞机降落前盘旋了好一阵子。


网上预订的旅馆在兰汤,就在武夷山大王峰脚下,距离机场大约七、八公里,环境幽静,出行方便。路上听出租车司机说,兰汤原来是一个小山村,在多年以前“以粮为纲”的年代,因为只有茶树,缺乏水田而非常贫穷,如今当地人靠经营茶园和旅游服务迅速致富了。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照片中的河流是南北流向的崇阳溪,河上的大桥就是兰汤大桥,大桥往上就是三姑度假区,旅馆在大桥的左下方不远,沿崇阳溪向右(即向南)走十几分钟就是武夷宫,从那里可以乘坐去各景点的环保车。

 

下午本来想在旅馆休息,后来觉得无聊,一点半和妻骑自行车去了下梅村。下梅是一个古村落,在兰汤的东北方向大约10公里。明末清初,那里成为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当地茶商与晋商合作,将茶叶进一步远销到中俄边贸城市恰克图,下梅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利润丰厚的茶叶生意为下梅人带来了滚滚财源,历史上下梅共建有70多座豪宅,难能可贵的是茶商富而好礼,重视子弟的教育,使下梅村科举人才辈出。

 

下梅村因位于这条梅溪的下游而得名,梅溪的上游还有北宋词人柳永的故里白水村(现名茶景村)、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故里五夫镇。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一条由东向西流的当溪将下梅村一分为二,如今清浅的溪流,当年深可行船,货船最多时日发300余艘,顺流而下进入梅溪。运出的是茶叶,换回的是白银。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从武夷山下梅到中俄边境买卖城恰克图的晋商万里茶路图。

 

沿当溪前行不远,有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小庙镇国寺,其中除了供奉三世佛、观世音之外,还供奉娘娘、孔子、关公和妈祖,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神像系“文革”后重塑,色彩浓艳,技法拙劣,显得俚俗不堪,倒是第一层殿左侧的焚帛炉是个古物,上面“独占鳌头”的砖雕非常精美,不知经过了多少双手的抚摸,砖雕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显现出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功名的企盼。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走过镇国寺就是邹氏家祠,邹氏是这里的望族,也是茶商中的翘楚。武夷山市原称崇安县,地处闽北,与江西毗邻,建筑风格倾向于徽派,祠堂的门楼就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征。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祠堂的门楼造型类似一个牌坊,上面布满繁复精美的砖雕。正门的匾额是楷书的“邹氏家祠”,右侧旁门的是篆书的“木本”,左侧旁门的是篆书的“水源”,意在告诫邹氏后世子孙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分别刻着象征“武尉”、“文丞”的画图,也就是“出将”、“入相”,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祠堂正厅西墙上的这块介绍牌错误很多。如介绍邹氏在下梅始祖邹元老的文字中将“貤赠”的“貤”(yì)字错写作“驰”;二十三世孙太和“部正郎加级朝议大夫”,“部”前缺部名,其中“正郎”似指“郎中”,康熙九年定正五品,“朝议大夫”为从四品文官散阶;二十三世孙太然(邹杰)“嘉庆癸酉科拔贡”错写为“援贡”,散阶“征仕郎”(从七品文官)错写作“征仁郎”等。尤其“征仁郎”,经常看到被很多有关下梅的文章以讹传讹地引用。还是有关邹杰的官职,清朝设“直隶州”直接隶属于布政司之下,以区别隶属于府,并与府等级相同,因此“冀州直隶州”、“定州直隶州”州名与“直隶州”之间不应加标点。另外,“冀州直隶州州判”缺后面一个“州”字。

 

清代从五品以上的官员诰命封授“大夫”(一般是文官),据导游介绍整个下梅村共有四座“大夫第”,邹氏大夫第是其中的一座。宅第的主人曾被封授“中宪大夫”,为正四品文官。门前是两个八字形的拴马桩,台阶和走廊都是青石石条铺成。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山石都是易于风化的砾岩,不能用于建筑,青石都是从外地开采运来,人工和运费很高,石料的使用提高了房屋的造价,也彰显出茶商雄厚的经济实力。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砖雕和木雕仍然是整座建筑的亮点。这是“大夫第”的二门,人物砖雕有“福禄寿”三星,花鸟砖雕有“喜鹊登梅”、“丹凤朝阳”等,都雕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作为庭院布置的一个特点,这里很多宅院都有这种方形的鱼缸,宝瓶造型的石柱撑起一块石板的花架。兰花、金鱼既为环境平添了生机和情趣,同时鱼缸中的存水也可以用于火灾初起时的应急。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宅院的深处是一个小型的花园,面积不大却别有洞天。一堵矮墙将居室与花园隔开,上面开有花窗,中间的匾额上写着“小樊川”三个字,樊川既是唐朝诗人杜牧的雅号,又是他晚年所居别墅的名称,宅子的主人仰慕杜牧,风雅地以之自比。匾额两侧分别是“镜”、“月”两个字,暗指花园中心的方池除了养鱼之外,还可以邀月入景。鱼池的一侧种着桂树,现在正在开花,满园飘香。另一侧靠墙是一棵罗汉松,属于盆栽品种,虽然不高,但是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环视小园,可以感悟到当年的主人到底是读书人,花园布置得诗意盎然。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除“大夫第”之外,下梅村供游人参观的还有“溪水庭院”、“闺秀楼”、“隐士居”和“西水别业”几处宅院,它们都还有人居住,保持着原生态。住户都是房主的后裔,任游人走入走出,他们视若无睹,有的恬静的交谈,有的在包饺子,有的打着麻将,生活悠哉游哉,令人羡慕。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其中“西水别业”值得一说,它通往后花园的门洞轮廓是一个曲里拐弯的奇怪的形状,经导游一说才明白,原来那是用来测量年轻女子“三围”的模板,以便未来的婆婆挑选中意的儿媳妇,据说只有丰乳肥臀的女子才能入选,为的是给家族带来人丁兴旺。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有介绍说,大门的一侧适合挑选身高1米5左右的娇小女子,另一侧适合于身高1米7左右的修长女子,但是稍稍打量就会发现,无论凸还是凹的模板都难以与女子的身材曲线重合,因此这种说法恐怕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武夷山旅行日志(一)古村落下梅

下梅村的参观门票为每人60元,购票进村后配有全程导游。参观“西水别业”之前,导游把我们请到她的家里,让我们品尝她家自产的“大红袍”,除了尝了“水仙”之外,还有一种当地叫做“管家婆”的药茶,味苦,据说夏天喝能清咽、利喉和消暑。在“西水别业”分手后,我们又自己转了转,直到下午5点才往回走,到三姑老街时,找了家饭馆用了晚饭,回到旅馆已经7点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