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行日志(三)一线天、虎啸岩、大红袍、水帘洞

标签:
一线天虎啸岩大红袍水帘洞旅游 |
分类: 远足纪行 |
10月2日。上午游览一线天、虎啸岩,下午是大红袍和水帘洞。两组景区分别位于武夷山的南、北两线,前者彰显了神奇的自然风光,后者则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独特魅力。
一早从兰汤走到武夷宫,乘环保车去“一线天”景区。海内号称“一线天”的景观不可胜数,其中多系两座岩石所夹的狭缝,而武夷山“一线天”与众不同,按景区介绍牌上说,是一座巨岩岩体“受东西向断裂构造和垂直节理作用裂开一罅(xià)”,而岩下覆盖三座毗连的山洞。
入口即是一个山洞,后洞壁向左、向右均有石罅通行,右行数十步又为一山洞,叫做“风洞”,穿过风洞蹑磴而升,石罅变得越来越窄,最窄的地方只能侧身而行,翘首仰望仅见一线天光。线路全长100多米,平时走下来估计用不了一刻钟,但是眼前游客如蜂攒蚁聚,加上途中有人拍照造成停滞,遂使队伍如蜗牛般缓慢挪动,结果居然用了1个半小时。
风洞的南面是楼阁岩,岩壁上有大小不等的许多洞穴,相传是仙人所居的洞天,因而有题刻“神仙楼阁”。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讲学著书40余年,这里的青山绿水踏遍了他的足迹,摩崖石刻“天心明月”据说是朱子的手迹。
沿楼阁岩下的一条小径可去螺蛳洞,颇费周折地过往一看其实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小山洞。倒是途中的这座“溅珠嵚(qīn)”很有情趣,但见丝丝缕缕的山泉从一座巨岩顶上飘洒落下,形成一道水帘,水珠落到岩下的清潭,敲出叮咚的琴韵,引来游人驻足观赏。
一线天有山间小道逦迤通往“虎啸岩”,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沿着起伏的石阶时而攀上,时而探下,走了大约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一座观音石雕之下。观音背靠山岩,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左手托如意,右手结施无畏印,据说是近年由厦门的檀越出资雕凿,感觉技法平平,神态有些木讷,衣纹也稍显僵硬。
据说“虎啸岩”得名于山风穿越岩上的石洞发出虎啸般的声音,从观音像下右转一路走过也没有看到什么石洞,倒是这“虎溪灵洞”的摩崖石刻笔力不俗,落款“关中王梓题”,这位王梓是清朝康熙年间崇安县的知县。
手中的导游图在虎啸岩的位置使用了这个角度的照片,冷眼一看还真有几分像张开的虎口,上翘的小石是老虎伸出的舌头。
绕过虎啸岩后,穿过一片茶园左行就是上山的路,一面陡峭的山坡上凿有石阶,由于险峻被称作“好汉坡”。在我们前面是一家三代人相伴攀登,白发翁媪前面开路,彼此牵手相互提携,年轻的女士怀抱幼儿,最累的还是背着童车殿后的男子。这段路虽然艰险,但是不长,来到山顶环视四周,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色。
顺山路下来,但见一座巨岩成泰山压顶之势,从岩下走过就又看到了那座观音石雕。真是应了那句歌词——“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我才发觉”。
午饭后,乘环保车前往北线景区的大红袍,平心而论,单从景色而言那里乏善可陈,似乎应更多着眼于感悟其中的历史文化才不虚此行。
首先沿一条深长的峡谷进入景区,据说因两侧峭壁连绵起伏,状如九龙,故峡谷名为九龙窠。沿甬路两侧右手是一丛丛的茶树,左手是一块块摩崖石刻。因岩石风化严重,石刻的字迹不够清晰,细细看过后,发现是历代文人赞美武夷茶的诗文,本以为是古人的手迹,但除两块系集字外,其余都是当代书家抄录的。
岩韵,集康熙皇帝字。岩韵专指武夷岩茶的独有特性。武夷之茶历史悠久,“兴于唐,盛于宋、元”(民国《崇安县新志》),明初武夷茶罢贡团茶,结束长达千年的单一绿茶类生产,而后武夷岩茶渐生,方有“岩韵”之说。武夷岩茶属乌龙茶类,为半发酵茶,具有条索粗壮、油润,香气浓郁、清高,滋味醇厚、回甘,茶汤澄清、明亮的诸多品质特征,是乌龙茶中的佼佼者。参见吴逸仁《茶韵与岩韵》,原载《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链接:http://www.docin.com/p-34661191.html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节选: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晚甘侯,集王羲之字。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唐宋以来“甘晚侯”逐渐成为建茶、武夷茶的别称雅号,到了清代“晚甘侯”成为武夷岩茶的雅号。参见巩志《“甘晚侯”与“晚甘侯”辨》,原载《中国茶叶》2008年第7期,链接:http://www.docin.com/p-420353206.html
南宋朱熹诗: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芽于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书者落款“朱熹咏武夷茶”,据《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原诗标题很长:
《伏读秀野刘丈<闲居十五咏>,谨次高韵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绳削,是所愿望》,为一组诗,共十五首,其中第六首题目为《春谷》,原诗与石刻所书有多处不同,特抄录如下,以资对照: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得灵根手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蜂蝶未全来。红裳似欲留人醉,锦障何妨为客开。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红字为两者差异之字)
(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20册,第32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明许次纾《茶疏》: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方括弧中为书者省略的句子)
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象征,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版本众多,其中“状元报恩说”是武夷山人较为公认和津津乐道的说法。大意是说清朝有一位秀才(似乎应该是举人才对)赴京赶考,途径武夷山时病倒在山上,被附近永乐禅寺的方丈用九龙窠上的茶叶煎煮的茶汤救起。后来秀才高中状元,特地来到武夷山答谢方丈,听方丈说是茶叶救了他后,随即跪拜茶树以表谢忱。方丈见状元心诚,临别时送给他一包茶叶以备不时之需。状元回到京城恰逢皇后生病,冒死觐见并奉上茶叶供皇后疗疾,皇后果然痊愈,皇帝大喜,特赐红袍加于武夷山九龙窠那几棵治病的茶树之上,并赐名“大红袍”。
不断走入峡谷的深处,越过一道小岭,终于看到了那几棵神奇的大红袍茶树,它们位于右手岩腰的石堰内,石堰共分三层,第一层4丛,第二、三两层各1丛,总共6丛。由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从几株茶树上剪取枝条进行无性繁育,这几株茶树已被称作“母树”,原为3株4丛,1980年又补植了两丛,成为现在的3株6丛。母树每年的茶叶产量十分稀少,相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曾送给他4两,即已占当年产量的一半。自1998年开始到2005年,20克母树大红袍的拍卖价格从15.68万逐年飙升到20.8万元人民币。为了保护这几株母树,2006年最后一次采摘结束后,政府下了禁采令。(参见黑龙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张谚《武夷山茶文化研究》,链接:http://www.doc88.com/p-099209400633.html)
看过大红袍母树后,我们没有返回入口乘车,而是继续向峡谷深处走,沿“流香涧”到慧苑寺折而右转前往水帘洞。流香涧一段颇有意趣,一路有潺潺溪流相伴,两旁峭壁高耸,如行小巷之中,树木遮天蔽日,非常凉爽。出流香涧,途中不断见到怪石嶙峋,状如恶禽猛兽欲扑面袭来,望之心惊。
大约1个半小时以后来到最后一站水帘洞,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水帘洞位于山腰,需拾级而上,询问下山的游客,抱怨说“既无水,又无洞”。徐霞客在《游武夷山日记》中对水帘洞的描写非常传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扩,泉亦高散,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构室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此时已过丰水季节,飞泉倾泻自然难以看到,使景观逊色不少,但将这样一座宽、高各100多米的山岩称为“洞”,无疑体现了古人开放的宏观思维。试看,整座山岩呈内凹的抛物面,相对于靠近岩麓的平台来说,可以视为处于洞中,只是洞口扩大了而已。
站在洞下仰视,洞壁上石刻很多,其中尤以篆书的“活源”二字最为引人注目,通常认为是源于朱熹著名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沿台阶走上平台即水帘洞中,浏览过石刻,即来到位于左侧的三贤祠内。据三贤祠介绍牌上说,该祠原名“屏山先生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初祀齐国公刘子翚(huī),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增祀朱熹、刘甫,更名“三贤祠”。
祠为全木结构,开间三间,进深两间,中为刘子翚塑像,左右配祀朱熹、刘甫。刘子翚,字彦冲,为上篇提到的刘子羽之弟,《宋史·儒林四》有传。传称刘子翚为赠太师刘韐(gé)的仲子(长子为刘子羽),以父荫授承务郎,征辟为真定府幕属。刘韐死于“靖康之难”后,子翚守孝三年,后任兴化军通判,以身体虚弱多病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山居不出者凡十七年。与名士胡宪(原仲)、刘勉之(致中)交游,每见,除讲学之外无杂言,学者称屏山先生。
按《宋史》朱熹本传,朱熹少时(14岁),父朱松(乔年)病重,曾对他说:“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因此,刘子翚还是朱熹的义父和老师。
关于刘甫,大概是因其终身不仕、名望未著,《宋史》无传。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徐表然所著《武夷志略》里只有简短的介绍,称刘甫字岳卿,为刘衡子,事亲以孝闻,“尝隐于武夷山北水帘洞,朱文公(熹)与蔡西山(元定)诸贤频诣其庐,讲明义理”。介绍牌上说,祠初成时刘甫年近而立,与父刘衡自刘官寨(大概是其家乡)徙祠右书斋,攻读、讲学且兼为护祠。这大概就是三贤与水帘洞的渊源。
朱熹曾为“屏山先生祠”题匾“百世如见”,后匾不存,现为清人集文公手迹而成。
经过拼接的塑像照片,自左至右为:朱熹、刘子翚、刘甫。
下午五点半,结束一天的游览,乘车返回兰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