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2012-07-01 21:38:13)
标签:

安南

陈朝

陈艺宗

黎季犛

胡朝

分类: 郊坰寻古

安南自古以来乃至明代与中国的关系史可以参考《明史•安南传》[11]和前述陈学霖先生的论文。同时越南的史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审视和分析历史事件。明朝设置交阯三司的前后20年在越南史书中被称为“后陈朝”(1407-1413)和“属明时期”(1414-1427)[12],也是有史以来安南最后一次并入中国版图的短暂时期。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越南北部地图。选自《世界分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页36。图中自上至下分别用红色椭圆框标示出了位于当年沐晟进军路线上的今越南河口、老街,张辅进军路线上的今友谊关(即史书上的“坡垒关”),胡季犛的安南祖居地今义安省琼流县,邻近西都的今清化省清化市(西都位于今清化省永禄县,永禄县在清化市西北50公里,由于地图上没有永禄县,所以标示出了清化市供参考),胡季犛被俘地点今河静省奇英县。(双击后在打开的新窗口中,点击“点击查看原图”可以看到清晰大图)。

 

明朝初年是越南历史上的陈朝。史载,明朝出兵安南缘于安南外戚黎季犛[13]的弒君篡位。越南历史学家陈重金在《越南通史》[14]一书中简介黎季犛:
“季犛本中国浙江人后裔,其祖胡兴逸自五代时来我国(即越南,引者注)居于琼琉县泡突乡。季犛四世祖胡廉徙居清化,为黎训义子,故改姓为黎。黎季犛有两位姑母嫁给明宗皇帝。一位生艺宗;另一位生睿宗。因此艺宗对他甚为信赖,封为枢密大使,并加忠宣国上侯爵。”[15]

 

安南虽然称藩中国,但对其它国家均自称帝国,安南国王对内称皇帝,并有私谥庙号。引文中的“明宗”、“艺宗”分别为陈朝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奣[16]和第八位皇帝暊[17]。明洪武五年(1372,壬子),陈艺宗禅位于其弟曔,自为太上皇,仍操国柄,后者即“睿宗”[18]。洪武十年(1377,丁巳),睿宗亲征占城(今越南南部)阵亡,艺宗立睿宗之子晛[19]继位,自己仍为太上皇。

 

艺宗乃一柔弱昏庸的君主,无论何事都委于黎季犛决断,遂使大权旁落。帝晛见上皇(即艺宗)不辨忠奸,宠信季犛无以复加,恐季犛日后为患,欲除之,但事机不秘,被季犛侦知此谋,季犛随后求告上皇并进谗言离间,假上皇之手将帝晛缢死,并将与帝晛同谋的将士全部杀害。杀死帝晛之后,上皇立自己的幼子为帝,是为顺宗[20]。从此季犛的威权日大,党羽日众,许多不顺从他的人,则怂恿上皇杀之,皇子、亲王皆被杀害,最终势不可制。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上皇驾崩,季犛称辅政太师,入居宫中,把持朝政,以行篡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戊寅),季犛逼迫顺宗禅位于顺宗之子,是为少帝[21],后又派人杀死顺宗。时有朝臣会盟诛杀季犛,不幸事发,反被季犛杀害凡370余人。最终季犛尽杀陈氏后裔,于建文二年(1400,庚辰)废少帝自立,取代了陈朝的帝位[22]。

 

黎季犛称帝后改姓胡,因胡氏乃虞舜之后,故置国号为大虞。为帝不到一年,效法陈朝旧俗,禅位于其子胡汉苍,自称太上皇,同听政。永乐元年(1403)四月,胡汉苍即位之初,遣使入明,诈称:陈朝宗嗣已绝,无可绍承,因以陈氏外甥,代其权理国事[23]。并请赐封爵。事下礼部,部臣疑之,明成祖乃命行人杨渤等赴安南廉访,查实以闻。杨渤等宣谕安南,胡季犛命其陪臣耆老上表明朝,一如原使臣所言,成祖无由拒绝,遂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24]。越南史书认为,明成祖当时已有南侵之志,杨渤此行兼作查看虚实。并记载是年十月,成祖派遣安南籍宦官阮算等人回籍刺探情报,他们访问亲属时密告之曰:“如有北兵来,揭黄旗,题内官某人姓名亲属,必不加害。”事觉,这些宦官亲属尽被胡朝所杀[25]。

 

不久,季犛父子的谎言终被揭穿。永乐二年(1404,甲申)八月,老挝送陈天平到南京[26],天平自称为前安南国王日烜孙,奣子,日煃之弟,为陈氏唯一幸存后裔。并揭露季犛僭逆始末,恳请明朝“迅发六师,用章天讨”。[27]永乐三年(1405)正月,安南遣使祝贺正旦,成祖引出陈天平与使节相见,使节见天平皆错愕下拜,且中有哭泣者,证明天平所言属实。成祖气愤,命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敕谴责汉苍,令其坦白交待篡弑的事实。汉苍遣使谢罪,坚称未尝僭号改元,并请迎陈天平归国,奉为其主。成祖不知其中有诈,于十二月命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领兵五千护送陈天平回安南。第二年(永乐四年,1406)三月,黄中一行入安南鸡陵关,将至芹站,突然遭遇胡朝伏兵,结果陈天平被劫持杀害,黄中等兵败而还。成祖闻讯震怒,七月,乃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征夷副将军充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为左、右参将,由广西、云南分兵两路督师南征。当广西一路大军行至龙州[28]时,朱能病卒,由张辅代行其职[29]。

 

张辅、陈旭一路大军从广西凭祥出发,攻取坡垒关[30],继而进至丐江[31]西北面。沐晟、李彬一路大军从云南蒙自道攻取富令关[32],然后进至洮江。两路大军会于白鹤,列营扎寨于江之北岸[33]。张辅利用安南人不服胡氏统治的民情,攻取坡垒关后即传檄历数季犛父子二十大罪,晓喻国人明朝此次出兵实为欲辅立陈氏子孙、救民于水火[34]。越南史书描写得更为具体,言张辅令人将檄文书写于小木牌之上,放诸江中,顺流漂下,安南军士得之,许多人没有战心,并归降了明军。明军所到之处战无不克,胡军节节败退,被迫退守多邦城[35]。

 

多邦城是胡朝为了抵抗明军增筑的土城,是安南东都[36]、西都[37]的屏障。胡军于洮江和丐江的南岸,即红河的沿岸树立相连的栅寨,并于江中植以木桩,使船舶不能往来,意欲据险不战使明军疲惫,然后击之。成祖虑及季犛父子的缓兵之计,命令张辅务于明年春天以前灭亡胡朝。十二月,明军进攻多邦城,胡军不能敌,退守城中。入夜,明军将士奋勇争先,用云梯登城。次日清晨,胡军挖开城墙,驱象出击。明军画狮子蒙于马身,然后冲之,并用神机火器猛射,象惊惧调头回逃,明军跟随逃象之后涌入城中,胡军大败,退据黄江[38]。明军乘势下丐江,焚毁所有栅寨,进而攻占东都,掳掠女子玉帛。张辅等积储粮食,设官办事,为久居之计。当明军迫近西都时,胡军大烧宫室,季犛父子驾舟入海仓皇逃命。明军势如破竹,所至郡县相继归顺,抗拒者旋被消灭[39]。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陈顺宗(1388-1398年在位)在位末期,黎季犛为了篡位,派官在安孙洞(今在越南清化省永禄县)修筑了西都城。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季犛逼迫顺宗迁都于西都。次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三月,季犛设计,指使一道士入宫,怂恿顺宗禅位而去修仙。顺宗被迫禅位于其子(即前述“少帝”,名“上安下火”,字库暂无此字),然后前往大吏山葆清宫(今属清化省永禄县)修仙,最终被杀害[40]。
西都目前尚存遗址,作为胡朝旧迹存世,但城内已被开辟为农田耕种,遗址位于今越南首都河内市西南约150公里。西都(Tay Do)又有安尊(Yen Ton)、西佳(Tay Gia)、西京(Tay Kinh )等不同名字[41],但当地居民习惯叫它胡朝城(Ho Dynasty Citadel)。这座长方形的石城长900米、宽700米,城墙高5-6米,建设时间仅为3个月,共使用了两万方石头、十万方泥土。据史书记载,城内曾建有皇元宫、胡季犛寝宫—延寿宫、东宫、西太庙、东太庙、寿奇山、育象山等堪比河内升龙皇城的宏伟宫殿和寺庙。201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以后的2012年6月16日,在胡朝古城历史遗迹区举行了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仪式。这是越南继顺化古都、河内升龙皇城后,第三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上图为石砌的城门,下图为夯土的城墙残迹。照片引自:《早安越南论坛》,陈高:《胡朝古城—清化西都(河內曾被称为东都或东京)》。链接:http://www.abubook.com/modules/newbb/viewtopic.php?post_id=12327
现状介绍据《越南之声》广播电台(VOV5)华语节目网站,《探访清化省胡朝城》,链接:
http://vovworld.vn/zh-CN/越南旅游/探访清化省胡朝城/89955.vov

 

永乐五年(1407,丁亥)正月,沐晟于木丸江大破一支有300艘战船组成的胡朝水军,这支水军由胡季犛长子胡元澄统帅,元澄此战失利后退守闷海口,并与胡朝之将胡杜、胡射汇合,继而退守大安海口。明军在闷海口因染疾疫,移屯咸子关,以待胡军来攻[42]。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红河三角洲地图》,选自上述越南地图。自上至下用红色椭圆框标示出“富川”、“兴安”、“南定”、“交水”。木凡江在富川县木凡乡(木凡江,《明史·安南传》称“木丸江”)。咸子关今属兴安省东安县。黄江即属于南定县(原属河南省,1996年以后属南定省)的一段红河。闷海口在南定省交水县,靠近红河口。

 

胡元澄迎接从西都逃出的季犛、汉苍父子,领兵至黄江以抵抗明军。当时胡军水步军合计7万人,号称21万人,分步兵为两路沿江两岸而行,水军居中,进军咸子关。刚至咸子关,遭到明军两面夹击,胡朝的步兵不能敌,全部溃败,一部分投降,另一部分逃至江中溺死。惟水军得以逃脱,但艨艟粮船沉没殆尽。

 

胡季犛、汉苍父子率将佐僚属由海道退守清化,行抵磊江[43],遇明朝追兵,胡军不战而溃,季犛父子遂继续逃往乂安。张辅、沐晟领军走陆路追击,并命柳升督水军出海追之。五月,季犛逃至奇罗海口被明军擒获[44],汉苍及胡氏子孙在高望山亦全部被擒。胡朝官员有的投降,有的被擒,有的不堪受辱,赴水自尽[45]。

 

至此胡朝覆灭,安南尽平。早在明军大破胡军于木丸江时,曾宣诏访求陈氏子孙,有安南耆老一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张辅等随即将耆老所言上奏朝廷。如今,群臣奏请成祖顺应安南民意,在其国内设置郡县。

 

六月,成祖昭告天下,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三司,分其地为15府,分辖36州,181县。又单设5州,直接隶属布政司,分辖29县[46]。其他要害地方,则设置12个卫所加以控制,全境设立472个衙门进行统治。九月,胡朝君臣被押解至南京,胡季犛即遭监禁,后被发往广西充军,其子孙及将士则赦免释放[47]。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三)交阯的得而复失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御制序刊本书影。第九十卷“安南”,简要记载了迄至成书时安南的历史沿革及与中国的关系史,并详列了明朝在安南设立交阯布政使司时的府、州、县清单。与《明史·安南传》所述不同的是,该书称17府,下辖42州,142县;另设5州直隶布政使司,下辖15县。

 

对于安南耆老的请愿北属,越南史书认为实际上是受明朝官吏的胁迫所为,前后情形皆为明朝政府幕后操纵。并认为张辅榜求陈朝宗室是蓄意欺骗,以便杀害,因此无人敢出。在明朝设置交阯三司后的七年之内,越南史书所称的后陈朝(1407-1413),先后有两位陈朝宗室领兵反抗明军,并称帝建元,一位是陈艺宗的次子前简定王陈頠[48],另一位是陈艺宗之孙陈季扩。结果陈頠于永乐七年(1409,己丑)十一月被张辅所俘,押解南京后处斩。而陈季扩曾数度遣使赴中国求封,明成祖不许,并杀来使。永乐十一年(1413,癸巳),陈季扩在张辅打击下连遭败仗,由乂安败逃至化州,又遣部下阮表向张辅求封,被张辅拘留。阮表怒骂张辅:“内图攻取之计,外扬仁义之师。既许立陈氏子孙,又设郡县。不惟掠取货宝,抑且残害生民。真虐贼也!”张辅大怒,杀之。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三月,陈季扩在老挝亦为张辅所俘,在经水路押解南京途中,投海自尽[49]。

 

从阮表对张辅的詈骂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明朝政府讨灭胡朝后设置郡县的政策在安南士人心目中是背信弃义、不得人心的。加之其后驻交阯的明朝官吏重科厚敛,贪污纳贿,尤其宦官马骐受朝廷指派“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遂使民不聊生。一时间交阯大乱,反抗蜂起,明军疲于奔命,“东西征剿,日不暇给”。最终以黎利为首的交阯军民,经过十年奋战,迫使明朝政府于宣德二年(1427,丁未)十一月撤军弃置[50]。交阯得而复失,从此永远脱离了中国。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颇有感慨,他说:“历史沉痛地证实,贪污对中国的伤害太大了,无数民变兵变,辱国失地,政权覆灭,以及大屠杀、大流血,几乎全部起因于官员贪污,和由贪污引起的暴虐。”[51]

 

 

注释:

[11]《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外国二》,中华书局,第27册,页8309-8340。
[12] 戴可来译,[越]陈重金著:《越南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第1版,页138-167。
[13] 犛(lí),牦牛。
[14] 陈重金原著名为《越南史略》,译者为了避免与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的另一位越南历史学家明峥的同名著作相混淆,根据全书内容及其所附的法文译名(Histoire du Viêt-Nam),译作
《越南通史》。以上参见该书中译本页3《译者的话》。
[15]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23。
[16] 奣(wěng),天空晴朗无云。
[17] 艺宗暊对应于《明史•安南传》中的国王叔明。暊(fǔ),明。
[18] 睿宗曔对应于《明史•安南传》中的国王煓。曔(jìng),明。煓(tuān),火炽盛。
[19] 帝晛即陈废帝,对应于《明史•安南传》中的国王炜,但《明史》误记为煓(即睿宗曔)之弟,辈分差了一代。晛(xiàn):日气,日光;明亮的。炜(wěi),光明。
[20] 顺宗名“左旵右页”(字库暂无此字),对应于《明史•安南传》中的国王日焜。焜(kūn),明亮;光明。
[21] 少帝名“上安下火”(字库暂无此字)。据《大越史记全书》载,逼迫顺宗禅位是在戊寅年,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月。与陈重金所述丁丑年(1397)不同,今从前者。
[22] 节略自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23-124、126-129,131。
[23]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4。因胡季犛与陈艺宗是姑表兄弟,所以准确地说,胡汉苍应该算是艺宗的表侄,而不是外甥。
[24]《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第1册,页80。《明史•安南传》,页8312-8313。
[25] 吴士连等编,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卷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刊行委员会发行,1984年3月版,上册,页483-484。

[26] 今江苏南京。
[27]《明史•安南传》,页8313-8314。日烜,即陈朝第4位皇帝英宗烇。日煃即陈朝第7位皇帝裕宗皞,为艺宗暊的异母弟,陈天平既然为日煃之弟,亦即艺宗暊的异母弟。《明史》的这段记
载与陈重金《越南通史》有出入,后者称“有居于老挝的陈康者,行经云南抵燕京(实为南京,引者注),改名陈添平,自称艺宗之子,言明胡季犛僭逆本末。”二者所记名字上有一字之差,在辈分上又差了一代。烜(xuǎn):显著,显赫;明亮。烇(quǎn):火貌。煃(kuǐ):火貌。皞(hào):白色;明亮。
[28] 今广西龙州。
[29]《明史•安南传》,页8314。
[30]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5称“即今之南关”,似为“镇南关”,即今友谊关。
[31]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5原注:“史载为富良江,参见前面有关富良江的注释。”同书中译本页74注释:“富良江是从白鹤流经南定,然后出海之河,即为红河。” 中译者所引《钦
定越史通鉴纲目》原文:“富良江,上接山西白鹤江,下通南定大黄江,达于海,今河内珥河是步津也。”
[32]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5称“属宣光省”。参照中国及越南地图,沐晟云南一路大军的进军路线似为经云南蒙自、屏边走越南河口、老街进入越南境内。
[33]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5。
[34]《明史•安南传》,页8314。
[35]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5。
[36] 时称升龙,今越南河内。
[37]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0-131,黎季犛所建,在今越南清化省永禄县。
[38]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6原注:“黄江即属于今河南省南商县的一段红河。”按前面有关“富良江”的注释及参照越南地图,“南商县”似为“南定县”。
[39]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6。《明史•安南传》,页8315。
[40]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1。原作:丙子年(1396)迁都,次年(1397)逼迫顺宗禅位。与《大越史记全书》记载不同。今采用中译者所引后者记载时间。
[41] 据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1。因译音不同,“西佳(Tay Gia)”可能是“西斋”,“安尊(Yen Ton)”可能是“安孙”。
[42]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6,木丸江之战作 “丁亥年(公元1407年)三月”。木丸江作“木凡江”,并说明“在富川县木凡乡,与黄江相连。”“闷海口”称“在南定胶水”。“大
安海口”称“属今广义府。”
[43]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7,“磊江”说明为“即马江”。原著“磊”字有三点水,字库暂无此字。
[44]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7“奇罗海口”说明为“属河静奇英县”。
[45]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7。《明史•安南传》,页8315。
[46]《明史•安南传》,页8315-8316。与《大明一统志》卷九十“安南”有出入,后者记载17府,多出“宣化府”、“升华府”,下辖42州、142县,另有直接隶属布政司的5州,下辖15县。
陈重金:《越南通史》所记府、州名称、数量除“嘉兴州”记为“嘉平州”外,与《大明一统志》相同。
[47]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9。《明史•安南传》,页8315-8316。
[48] 頠(wěi): 1. 头俯仰自如 2. 娴习熟练 3. 安静 4. 安详。
[49] 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39-142。《明史•安南传》,页8317-8320。《明史•成祖本纪二》,页87。《明史•成祖本纪三》,页93。
[50]《明史•安南传》,页8320。《明史》卷九,《宣宗本纪》,第1册,页118。陈重金:《越南通史》,页148-167。
[51] 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下册,页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