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基寺,消失的明代古刹(二)安南籍宦官金英与圆觉寺

标签:
明英宗正统敕赐圆觉禅寺安南安南籍宦官 |
分类: 郊坰寻古 |
8幅拓片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记载了武基寺(圆觉寺)的建造时间,建寺檀越,建寺原委,建筑格局,而且还有明英宗敕赐寺名的经过,寺产四至,收藏和重印大藏经的记载,以及历代修葺情况。基本勾勒出了明清两代武基寺历史的大致轮廓。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通石碑的拓片,所抄录碑文特使用繁体。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有关武基寺(即圆觉寺)的石刻拓片如下表:
序 号 |
国图 文档名称 |
碑面 |
碑文首题 |
撰、书、篆者 |
年 代 |
备注 |
1 |
圓覺寺碑 |
阳 |
碑额:敕賜圓覺禪寺碑記; 题目:圓覺禪寺新建記 |
金英撰 |
明正统四年(1439) 四月初八 |
|
2 |
圓覺寺碑 |
阳 |
无 |
撰者疑似金英本人。 |
无 |
金英请颁度牒、 请赐寺名。 |
阴 | 无 | 无 |
明成化五年(1469) 四月初八 |
寺产四至。立碑人 第七代住持际弘 |
||
3 | 圓覺寺碑 | 阳 | 磨泐不清,难以辨识。 | 翟镐撰并書 | 磨泐不清,难以辨识。 | |
阴 | 无 | 无 |
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六月 |
寺产四至。立碑人 第十四代住持真学 |
||
4 | 圓覺寺印造大藏經碑 | 阳 | 圓覺寺印造大藏經碑記 |
尹校撰、郑大经书、 杨霆篆额 |
明隆庆五年(1571)正月 | |
5 | 圓覺寺千佛殿碑 | 阳 | 重修圓覺寺千佛殿記 | 陈谱华撰并书 | 清嘉庆六年(1801)四月 | |
阴 | 无 | 无 | 捐资题名 |
国家图书馆拓片标题:圆觉寺碑[3]
碑额:敕賜圓覺禪寺碑記
首题:圓覺禪寺新建記
英懇懇之誠,建玆道場,惟願:
佛天覆庇,慧日光輝。太宗文皇帝、仁宗昭皇帝、宣宗章皇帝三聖在天,永逍遙于極樂。今上皇帝尊居大寶,隆洪福以齊天,宗社奠安於泰山,德澤廣霑扵四海。及我祖考,逮于兆民,均戴弘仁,以遂利益。凡在幽冥,俱超淨土。一切有情,咸臻善果。十方三寶,同賜證明,吉祥如意,無量功德者。
英謹書寺之完,以識歲月云。
大明正統四年歲次己未四月戊寅朔,初八日乙酉,奉佛弟子司禮監太監金英謹記。
由碑文可知,撰者金英,明正统年间司礼监太监,自称“奉佛弟子”,为舍地捐赀创建本寺的檀越。历侍太宗(即成祖)、仁宗、宣宗和英宗四朝,多承宠信。为了报答四位皇帝的深恩大德,祝延圣寿,在仁宗赐予的庄田之内建寺。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二月十二日,落成于正统二年(1437)八月十二日,由英宗赐名“圆觉禅寺”。寺的配置格局依自前至后的顺序为:
1.
2.
3.
4.
5.
此外,还包括辅助用房:禅堂、斋堂、僧房等。
关于金英,《明史•宦官一》有传:
“金英者,宣宗朝司礼太监也,亲信用事。宣德七年赐英及范弘免死诏,词极褒美。
英宗立,与兴安并贵幸。及王振擅权,英不敢与抗。正统十四年夏旱,命英理刑部、都察院狱囚,筑坛大理寺。英张黄盖中坐,尚书以下左右列坐。自是六年一审录,制皆如此。其秋,英宗北狩,中外大震。郕王使英、安等召廷臣问计。侍读徐珵倡议南迁,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制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
也先入寇,至德胜门,景帝敕安与李永昌同于谦、石亨总理军务。永昌,亦司礼近侍也。景泰元年十一月,英犯赃罪,下狱论死。帝令禁锢之,终景帝世废不用,独任安。……”[4]
以上记载极其简约,主要叙述了三件事,前两件均发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己巳),一为当年夏,金英代表皇帝会同三司出审狱囚;二为当年秋,英宗听信王振及其党羽怂恿,御驾亲征瓦剌,遭逢“土木之变”被俘,金英与另一位太监兴安当时留守京师侍从郕王(即后来的景帝朱祁钰),值此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志端识卓,对徐珵(景泰四年七月更名有贞)倡议南迁,予以斥责,并鼎力支持于谦等防卫京师。第三件事称金英自景泰元年被禁锢,“终景帝世废不用”与事实不符,后面将要谈到。
同书《范弘传》中对金英亦有涉及:“宣德初,为(范弘)更名,累迁司礼太监,偕英受免死诏,又偕英及御用太监王瑾同赐银记。”[5] 以上两处提到的“免死诏”情同皇帝赐与勋臣的“铁券”,是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免死凭证。“银记”是一种铸有字迹的银牌,具有奖状和勋章的性质,在同书《王瑾传》中提到了文字内容:“……赏赉(王瑾)累巨万,数赐银记曰‘忠肝义胆’,曰‘金貂贵客’,曰‘忠诚自励’,曰‘心迹双清’……”,[6]由此可以想见宣宗一朝金英的宠遇之隆。
已故美籍学者陈学霖先生对金英素有研究,目前网络上有关金英的文章大多衍生于陈先生的著作,有的甚至因辗转抄录而多有讹误。陈先生的论文《明代安南籍宦官史事考述—金英、兴安》收录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明代人物与史料》[7]一书中。先生“刺取诸籍,排比史文”,[8]考核金英生平事迹,举重若轻,鞭辟入里,功力之深令人叹为观止,为我们了解金英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下文多所引用,恕不一一注明。
《明史•金英传》并没有述及传主的籍贯,但前述碑文开首一句“生自南交,长于中夏”道出了金英来自安南(今越南北部)。“南交”的“交”字在这里可作“交阯”解,既为安南的古地名,又为永乐五年(1407)至宣德二年(1427)明朝在安南设置的三司(交阯都指挥使司、交阯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交阯等处提刑按察使司[9])的名称。金英为什么少年时期就来到中国,又作为宦官进入宫廷,并在永乐皇帝的抚养训诲之下成长?这还要从永乐四年至五年明朝征讨安南说起。
注释:
[3]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51册,页95。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4]《明史》卷三〇四,《宦官一》,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第26册,页7769~7770。
[5] 同[4],页7771。
[6]
[7]
陈学霖:《明代人物与史料》,香港中文大学2001年版,页205~264。
[8]
[9]《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八,永乐五年六月癸未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