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左侍郎辽东巡抚李松及李松墓(上)
标签:
万历兵部左侍郎辽东巡抚李松辽东边墙 |
分类: 乡贤录 |
李松,明朝万历年间曾任兵部侍郎、辽东巡抚。李松墓位于河北省大城县广安镇东陈村东北,距县城西南直线距离约4-5公里。多年以来,出于对这位乡贤的仰慕,对他的生平事迹有所关注,并一直计划实地探访墓园,但是每次回乡行色匆匆,惜未能成行,直到今年清明终于夙愿得偿。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大城县志》,卷九上《李松传》书影。全文如下:
李松,号小峰,邑苏庄里人,鄢陵簿淮子。生警悟不群,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偶小试不利,因下帷攻苦,历三冬。嘉靖戊午举于乡,壬戌成进士。筮试浙之归安,严明清介。时巡方使者按浙,立“清”、“廉”、“贪”、“酷”牌四,论所考官自审政绩立各牌下。一时同查者竞趋“清”、“廉”,公独立“酷”牌下。使者惊异,诘之。公曰:“职读圣贤书,叨甲第,颇知自爱。贪则断不敢为,清、廉亦自分未能,归安豪右势族非严弗治,酷或有之。”使者动色称奇,密嘱以缉捕(毫)[豪]势。因构祸,几不免。谪州判,正直之气不以微官故少贬。复升山左滕县,继主工部曹政,皆有状。历任山东按察使佥事,备兵宁前,丰稜表著,威惠并施,辛勤十有二载,晋秩至布政使司。后升右都御史,节钺辽左三年,悉心抚字,军民悦戴。后以艰归里,服阕,绝意仕进,优游林泉。与乡人处,恂恂如布衣,毫无贵倨气,诚一代间气人伦楷模。大中丞刘公其甥也,尝道其详,因传记之。
李松,字子节,别号小峰,顺天府大城县[1]人,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乙酉),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顺天府乡试举人[2],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进士[3]。历任浙江归安县[4]知县,河南邓州[5]判官,山东滕县[6]知县,工部虞衡司主事,兵部武选司主事,兵部车驾司员外郎[7],整饬辽东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简称“宁前兵备佥事”),[8]宁前兵备参议、兵备副使、兵备参政,[9]山东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辽东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0]兼右副都御史[11],加兵部右侍郎衔[12],加兵部左侍郎衔[13]。
李松的父亲李淮,为岁贡生[14],经考试后授职河南开封府鄢陵县[15]主簿[16],在光绪二十二年重修的《大城县志》上有传,称他“慷慨有大略”,“刚方有节,文武兼全,能以经术为治术”[17]。据李松墓志,李松5岁时,生母缴氏去世,继母王氏对他视同己出,“保护甚至”。李松少时“警悟不群”[18],父李淮颇感惊异,素来器重,对李松继母王氏说:“这个孩子天赋很高,不能被别的孩子打扰,我要亲自督导他的功课。”因此,李松少时的经术学业全仰仗父亲的教诲,没有拜师学习,二十岁进学成为生员(即俗称考中秀才)[19]。
由于李松最终任职辽东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度曾升任右副都御史),而明朝称各官署长官为“堂上官”,简称“堂官”,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差遣在外的总督、巡抚加上述官衔者,皆通称“都堂”,因此,尽管相隔400多年,至今大城故老相传,仍称李松为“李都堂”。
有关李都堂,大城民间仍然流传着两则故事,尽管荒诞不经,但可以反映出李松幼时的“警悟不群”。一是说,李松童年时在县城读书,有两个小鬼儿每天很晚都看到他经小路放学回家,就想恶作剧,故意吓唬他。一天晚上,李松途中内急如厕,两个小鬼儿亦尾随而至,它们故意以袖遮面,露出一对绿色的小眼睛一闪一闪的。李松瞅了瞅小鬼儿,觉得他俩的样子很奇怪,伸手就把其中一个遮在脸上的袖子扯了下来,并且勇敢地与它们对视。只见小鬼儿青面獠牙,吐着长长的红舌头,头发又乱又脏,样子十分吓人。李松非但没有被它们吓住,反而笑了笑,用手摸着一个小鬼儿的脑袋说:“小鬼儿小鬼儿,你好大个头啊!”这下倒把那个小鬼儿吓了一跳,它不由得惊叹:“李松李松,你好大个胆啊!”这俩小鬼儿很佩服李松的胆量,从此每晚打着灯笼送他回家。
另一则故事是说有一个下雪天,李松捏了个雪球,走进城隍庙去玩。他把雪球放在城隍爷的供桌上,说道:“劳烦城隍替我看着,如果雪球不见了,可别怪我不客气,我要揪下你的脑袋当球玩。”说完之后就又到别处玩耍,把这件事忘记了。城隍爷给他看了一个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再也看不住了,担心自己的脑袋不保,便在一天夜里,给李松的老师托梦,求他告诉李松到城隍庙取走雪球。
第二天早上,李松到学堂上课,老师问他城隍庙雪球的事,他才忽然想起来。老师说:“你赶快把雪球取回来吧!这么热的天儿,城隍爷实在给你看不住了。”他一路小跑进了庙门,果然看到供桌上尚有一片水渍和杏核大小的一块雪球,李松冲城隍爷的塑像扮了个鬼脸,顽皮地说:“区区小事,何必如此当真。”说着就伸手去拿,正好一阵清风吹来,雪球化作一团雾气被刮走了[20]。
李松考中进士之后,初次做官是任浙江归安县知县,据光绪《大城县志》《李松传》记述,李松为官“严明清介”。一次,监察御史巡按浙江,考察当地官员,立“清”、“廉”、“贪”、“酷”四块牌子,要求被考核官员自审政绩,立于各牌之下。一时间,接受考察的官员争相趋往“清”字、“廉”字牌,只有李松独自站到了“酷”字牌下。御史十分诧异,诘问缘故,李松答道:“卑职读圣贤书,承蒙皇恩成为进士,颇知自爱,贪则断不敢为,而清、廉自认为尚不能做到,归安豪门势族非严厉不能整治,酷有时是有的。”御史为之感动,异常惊奇,秘嘱缉捕豪绅势力[21]。李松墓志也有记述:“初授归安令,持节甚苦,以爱惠得民心。独请谒不行,即权贵家以事居间,公盛气待之,不为礼。以此诸权贵家不能无缺望,争媒蘖其短……”[22]李松刚直不阿,拒绝地方豪绅势力的拉拢收买,从而触怒了他们,结果遭到他们的竞相诬陷,几乎断送了仕途。对此,在《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庚戌”条里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称李松“著酷声”,“峻急过之,而廉不如”,而被下于“巡按御史问奏”[23],幸蒙巡按御史庞尚鹏解救。最终李松被贬职,改任河南邓州判官。虽经此挫折,李松仍秉持节操,墓志称李松“苦节如初”,光绪《大城县志》《李松传》称其:“正直之气不以微官故少贬”,不久便擢升滕县知县,又进入工部、兵部担任部曹。

万历十年辽东都司地图局部。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山东二(辽东都司)》。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第52-53页。红色椭圆为笔者所加,标示出在下文中出现的李松督修的部分台堡,图中弘螺山即虹螺山。按《明会典》,辽东宁前兵备春夏驻宁远卫,秋冬驻广宁前屯卫(《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八,“镇戍三”)。点击图面后,在新窗口中点击“点击查看原图”可以看到大图。
始自正统二年(1437),终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27],明朝为了防御东部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内犯,确保辽东汉族地区的安全生产,巩固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建成了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全长约1118公里的明代辽东长城[28](明时亦称“边墙”)。辽东边墙包括辽西边墙、辽河流域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三大部分。辽西边墙,从山海关外附近的铁场堡(今绥中县境内)到广宁(今北镇)。正统七年(1442年)在辽东巡抚王翱、都指挥佥事毕恭两人的共同策划下修筑,主要是为了防御蒙古兀良哈对辽东地区的寇扰[29]。在李松墓志中提到“遂出为辽东兵备佥事,时虏数躏辽左,镇城空虚,滋不支。公至,周视形胜,规画便宜,拓虹螺山为内地,凿山筑边墙,遥接山海关,连亘八十余里。曰:‘此辽数世利也。’墙既成,边人始有固志。”李松任辽东兵备佥事时的隆庆五年(1571)距离辽西边墙修筑完成的正统七年(1442)已经过了近130年,“因建筑过程中边吏偷工减料,经年失修和蒙古部族的毁墙等缘故,边墙残损严重。”[30]所以李松的修筑应该是一种重新整修,对安定边民的生活,保障生产,防御外族,消除边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此,在《明神宗实录》里可以找到多处相关记载,时间自万历元年(1573)至万历十年(1582),职务由兵备佥事到按察使,涵盖了李松升任辽东巡抚前,督建辽西边墙的全部历程,兹罗列于下:
其一,万历元年七月丙申条:
“兵部又覆阅视侍郎汪道昆奏:阅过辽东全镇修完城堡……,得报,巡抚张学颜、总兵李成梁、兵备李松、参将马文龙等各升赏有差。”[31]
其二,万历三年五月己酉条:
“先是,阅视蓟辽侍郎汪道昆、刘应节等累有修筑宁前一带台墙之议……。至是,总督侍郎杨兆复议……,且言宜允任宁前副使李松以重,责成于是。部议覆听焉。”[32]
表明了上级官员对李松赞赏有加,上报兵部,要求对李松委以重任,负责宁前一带台墙的修筑。
其三,万历七年六月辛卯条:
“兵部覆御史安九域,查勘宁前永安、铁场二处修完坚固,参政李松实心任事,宜纪录叙用或久任加衔,以示激劝。从之。”[33]
巡按御史对李松的克尽职守给予肯定,并要求对其嘉奖。这里的永安、铁场分别为永安堡和铁厂堡,皆位于今辽宁绥中县境内,是辽西边墙沿线的堡城。
其四,万历十年二月丁未条:
“录七年、八年、九年修完小团山寨、见山、松山寺等堡各边台十九座,剩银三千二百六十余两,米器具称是,——赏按察使李松、参将裴永勋等有差。”[34]
目前,在西起绥中锥子山,东达葫芦岛小虹螺山的广袤区域,仍然存有部分以石墙为主的辽西边墙的残迹,这段边墙可能与当年李松的督建有关[35]。
1972年,在河北省大城县王香屯乡任庄子村南子牙河西岸河堤(一说河床)中发现了李松墓志,现保存于大城县文物管理所。志石正方形,边长74厘米,厚17厘米,志盖双勾篆书“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公墓志铭”,此为志盖拓片。资料选自《文物》1996年第12期,刘化成著文《明代李松墓志铭介绍》。
墓志总结李松在辽东的战绩:“公在辽十二年,与虏百十战,斩馘五千八十余级。最后,大虏挟五万骑犯塞。公召诸部,约先期薄之。诸将皆谓虏势张,不宜轻出,战不利,惧丧全师。公曰:‘虏势张,吾不出,且逼广宁,吾先自败已。’遂帅劲兵夜驰九十里与虏遇,且战且前,虏见我师锐,退避数舍。相持竟日,虏无略,饥甚,竟遁去。”
并说“朝议积公前后功,荫一子锦衣卫世袭副千户,一子国子生,予应得诰命。已,又加兵部左侍郎。”[36]查阅史籍,从时间上看,此战应指万历十三年(1585)二、三月间,蒙古兀良哈泰宁部联合察哈尔部以数万骑入掠沈阳,退兵后又驻牧辽河,欲犯开原、铁岭,辽东巡抚李松与辽东总兵李成梁密切配合,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取得大捷的一仗。此战《明史•李成梁传》[37]
、《明神宗实录》均有记载,以后者记录稍详:
万历十三年三月壬申朔……,己丑,巡抚辽东兵部侍郎李松,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帅师大破虏于边外,斩首八百级,获其马五百余匹,甲仗称是。先是,二月虏入犯沈阳,盘据近边不散,声犯开、铁。抚、镇知贼必复逞,集兵以备之,以参政任天祚、副使王缄监军。十一日壬午,师次河东。甲申,次虎皮驿。降夷来言,挽儿花、大抄花[38]等同西虏以儿邓[39]将以五月犯广宁及关门东西,于是抚、镇议曰:“贼有谋矣,不如乘此兵力出剿之。”乃遣游击韩元功缚浮桥于丁字泊。戊子,济师。宁远伯分兵为叠阵,一字阵冲砍,二字阵继进夹击。明日,战于打大,边外地也,离边墙一百五十里,我师奋击,虏众摧败,以大捷闻[40]。
此前,万历十一年(1583)十二月,李松于开原镇北关设计斩杀清佳砮(亦作逞加奴)、杨吉砮(亦作仰加奴、养加奴),展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胆识。辽东女真在明初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部。海西女真分布在开原以东、以北一带,又分为南、北两关,王台属海西女真哈达部,为南关酋长,听命于明政府。清佳砮、杨吉砮属海西女真叶赫部,为北关酋长[41],与王台素有仇隙。王台死后,由其最小的儿子猛骨孛罗继任,二砮又对其屡屡侵犯,并且借助蒙古土蛮汗及其察哈尔部部曲煖兔、慌忽太的兵力屡屡侵犯边境。李松事先授意备御[42]霍九皋许诺二砮贡市,并利用他们前来贸易的机会,在开原镇北关预先埋下伏兵,一旦二砮不受招抚,即予以武力解决[43]。有关这段战事,以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逞加奴、仰加奴列传》描写最为详尽和生动传神:

万历十年辽东都司地图局部。按[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此时辽东巡抚驻劄广宁(《四镇三关志》卷六《经略考·辽东经略·今制》,万历四年刻本,卷六,页百廿三)。图中红色椭圆为笔者所加,标志出上述两战涉及的地点。其中“丁字泊”应该在“丁字泊堡”附近。
至迟在万历十三年(1585)十月,李松因继母丧回籍丁忧,此后再未出仕,这一年李松61岁。关于李松绝意仕进,有学者分析与辽东总兵李成梁有关,认为李成梁贵极而骄,在辽东一手遮天,横行不法,李松心存不满,但又畏惧其权势,因而功成身退[46]。但笔者认为与史实不符。《明史•李成梁传》虽然言及李成梁飞扬跋扈,“督抚、监司稍忤意,辄排去之,不得举其法。”但同时又提到“先后巡按陈登云、许守恩廉得其杀降冒功状,拟论奏之,为巡抚李松、顾养谦所沮止。”[47]说明李松与李成梁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默契,故而为其弥缝。
考之史籍,真实情况是李松于丁忧期间被革职。《明神宗实录》共有三条史料提供了佐证信息,其中万历十四年二月,南京科道纠拾包括李松在内的多名巡抚均属冒滥[48],皇帝下旨李松在籍听用[49]。一年之后,吏科河南道交章弹劾包括李松在内的十余名官员,最终仅有两人留用,此两人中没有李松[50]。同年十二月,李松袒护女婿纵容家人殴辱大城知县徐东渐,遭顺天府抚按弹劾,被革职为民。[51]
致仕之后,李松“优游林泉,与乡人处,恂恂如布衣,毫无贵倨气”。[52]家居期间,置义田三百亩,地租收入交由族中年高德劭者管理,用于族人的婚丧嫁娶之用。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四月二日,李松卒于家中,享年74岁。死后“葬于沿河之西原”。[53]
注释:
[1] 今河北省大城县。
[2]
参见《明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小峰李公墓志[铭]》,《大城县志》编委会编《大城县志》(以下简称新版《大城县志》),页710~711。华夏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3]
据《嘉靖四十一年壬戌科进士题名碑》,李松名列第三甲二百一十一名中的第192位。参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下册,页25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
[4] 今属浙江省湖州市。
[5] 行政区域包括今河南省邓州市及其周边的新野、内乡、淅川三县。
[6] 今山东省滕县。
[7] 前述官职均参见②。
[8]
“升广西按察司佥事杨文明为布政使司左参政,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李松按察司佥事。文明,贵州。松,山东。”见《明穆宗实录》,卷六十一,隆庆五年九月甲戌条。《贺小峰李公擢宁前兵备佥事序》:“敕员外为佥事以山东衔整饬宁前兵备”,见崇祯《大城县志》第八卷,页四十上。《诰赠山东佥事李松父母》:“整饬辽东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见崇祯《大城县志》第七卷,页二十三下。
[9]
同②。“宁前副使”见《明神宗实录》卷三十八,万历三年五月己酉条。“参政”见同书卷八十八,万历七年六月辛卯条。“参议”全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参议”、“副使”为“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参政”为“山东承宣布政司参政”,其实都是宁前兵备的加衔。
[10]
前述官职参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万历十年二月丁未条;卷一百三十,万历十年十一月丙辰、壬戌条。其中“山东按察司按察使”之“山东”二字则源于本文下集所记李松墓《奉天诰命》碑碑文中李松之父李淮的诰赠官职:“赠通议大夫、山东按察司按察使……”。按察使、右布政使仍是宁前兵备的加衔。
[11] “升右副都御史”,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八,万历十一年六月辛酉条。
[12] “升兵部右侍郎”,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万历十二年正月癸卯条。
[13] “加巡抚李松兵部左侍郎”,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万历十三年五月丙子条。
[14]
《明史》卷六十七《选举一·学校》:“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例亦屡更。洪武二十一年定府、州、县学以一、二、三年为差。二十五年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定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一人,县间岁一人。十九年令岁贡照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复照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六年更定府学岁一人,州学三岁二人,县学间岁一人。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
[15] 今河南省鄢陵县。
[16] 参见②。主簿,正九品,县署内在知县、县丞之下的低级事务官。
[17] 《李淮传》,光绪二十二年重修《大城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大城县志》)卷九上,“人物”,页十七下、十八上。
[18] 《李松传》,同上,页十八下、十九上。
[19]
参见②:“鄢陵公素奇公,语太淑人曰:‘孺子也,才毋为他儿所溷,吾当自程督之。’以故公经术一切取诸庭训,无他师。稍长,籍诸生有声。”另,光绪《大城县志•李松传》:“弱冠,补博士弟子员……”。
[20] 参见蚩必川,《和珅贪婪笔记》,页5-6,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本文引用有删节。
[21] 同18
[22] 同②。
[23]
《明世宗实录》,卷五百六十二,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庚戌条:“初,四川妖贼蔡伯贯等既擒,都御史刘自强摉(sōu)捕其党,与数百人悉案杀之。时临清兵备副使吴遵晦、徽州府知府何东序、归安县知县李松并著酷声,遵晦为户科给事中张宪臣所劾,东序、松为刑科都给事中赵格所劾,自强皆与焉。章下吏部,部覆自强为国诛妖,不当录其小过。东序廉吏,特用法太严,遵晦、松峻急过之,而廉不如,当分别议处。得旨,命自强留用,东序改调,而下遵晦、松于巡按御史问奏。”
[24]
据《明穆宗实录》和冯子履《贺小峰李公擢宁前兵备佥事序》,隆庆五年九月李松任辽东宁前兵备佥事,官职全称为“整饬辽东宁前兵备山东按察司佥事”(参见注释8)。又据《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五月,李松加兵部左侍郎衔,继续担任辽东巡抚(《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一,万历十三年五月丙子条)。当年六月,前蓟州兵备副使顾养谦任辽东巡抚(《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六十二,万历十三年六月壬戌条),说明李松此时已经卸任。又据《王太淑人谕祭文》,万历十三年十月,皇帝遣官谕祭李松继母王氏(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二下“艺文”,页四十二);并且墓志中提到李松“以继母丧归”(参见注释2),证明六月以后李松已回籍丁忧。按上述起止时间计算,前后近十四周年,而墓志则称李松“在辽十二年”(参见注释2),似乎有误。但经深入分析后会发现,两者看似龃龉,实则吻合。理由是李松自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至万历十年(1582年)十一月(《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万历十年十一月壬戌条)任宁前兵备共计11周年,经历12个年份,按古人计年习惯故作“十二年”。期间,因久任加衔由初任的山东按察司佥事最终升至山东右布政使,但仍属辽东地方官员。十年十一月升任辽东巡抚,尽管冠以“辽东”二字,但系都察院官员(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属于中央政府官员巡视监督地方军政事务,故不计算在辽东任职之内也合乎情理。
[25] 这里所说的东部蒙古各部包括兀良哈部(包括朵颜、泰宁、福余,又名朵颜三卫)、内喀尔喀部和察哈尔部。
[26]
程开祜,《东夷奴儿哈赤考》:“自开原东北,南抵鸭绿江,逶迤八百里,环东边而居者,则皆女直遗种,皆辽之属夷,所谓东夷者也。然今之呼女直者凡三种,其一,海西女直,则故王台之属,今开原南北两关之夷是也。其一则东方诸夷,之为卫所甚众,而建州领之,其名曰建州女直,今奴儿哈赤之属是也。其极东曰野人女直……先是,海西王台强,能得众,称开原南关酋,北收二奴,南制建州,终其身向化而东陲以宁。”载于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11月版,页103。
[27] 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页16,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28]
辽东长城的总长度采用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一书中的数据,由1950明里(见该书页9)加上宽甸新疆长城232明里(页34)共计2182明里,约1118公里(1明里相当于512.4米)。
[29] 丝关开原的新浪博客,《马市贸易和辽东边墙》,链接:blog.sina.com.cn/shiguanky。
[30] 刘化成,《从李松墓志铭看明代辽西虹螺山地段边墙的修筑》,原载《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2期,页62。
[31] 《明神宗实录》,卷十五,万历元年七月丙申条。
[32] 《明神宗实录》,卷三十八,万历三年五月己酉条。
[33] 《明神宗实录》,卷八十八,万历七年六月辛卯条。
[34]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万历十年二月丁未条。
[35]
[36]
[37] 《明史》卷二百三十八,《李成梁传》,中华书局,1974年4月版,页6188。
[38]
挽儿花、大抄花,蒙古兀良哈泰宁部首领。挽儿花不详,大抄花又作“炒花”、“绰哈”。所属部落据夏燮《明通鉴》,第5册,页2354,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2版。
[39] 以儿邓,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页25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40]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万历十三年三月己丑条。
[41]
[42] 备御:明军官职名。
[43]
事见《明史•李成梁传》,同37。另外,土蛮,即图们札萨克图汗,明人称之土蛮,嘉靖三十七年(1558)其父达赉逊(又作打来孙)库登汗去世后即汗位,号称蒙古整体的大汗,驻牧于蒙古左翼的察哈尔部。煖兔、慌忽太皆其察哈尔部部曲。
[44] 谯(qiào)让:同“诮让”,责备、谴责。
[4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逞加奴、仰加奴列传》,《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页245-246。恍忽大,即《明史·李成梁传》中的“慌忽太”。
[46] 同30。
[47] 《明史•李成梁传》,同43,页6190。
[48] 纠拾:检举揭发。冒滥:不合格而滥予任用。
[49]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一,万历十四年二月丁亥条。
[50]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三,万历十五年二月庚午条。
[51]
《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万历十五年十二月丙辰条:“革原任兵部侍郎李松为民,坐欧辱县官徐东渐,为顺天抚按所劾也。”
[52] 同18。
[53] 同②,沿河,即子牙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