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公园许成名碑可正《明世宗实录》之误

标签:
古塔公园延寿寺石碑太监李端许成名 |
分类: 郊坰寻古 |
古塔公园许成名碑立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距今已历455年。作为延寿寺唯一一通自古至今屹立不倒的石碑,它是古刹庭院部分地理坐标的重要标志。除此之外,由于它的存在,还证明了《明世宗实录》、《国榷》等明史典籍中关于撰者许成名卒年记载的错误,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
延寿寺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1]嘉靖二十四年(1545,乙巳)又于寺后建十方诸佛宝塔。[2]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九月尚衣监太监薛铭等重修宝塔。[3]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七月至十月,司礼监太监李端(号中轩)重修殿堂墙垣。许成名碑记录了这次重修的缘起、过程、李端的为人和撰者对第二任住持圆月的期望。详见碑文如下:
重修古刹延寿寺记[4]
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郡许成名撰
都城崇文门外东南之郊有古刹梵宇一区,历岁既久,风雨摧坏。尚衣监太监薛公等止修其塔,未修其寺。殿堂、厨库、僧房等处未经修理,瓦箔□落,椽檩损坏,不堪居处。好善者达于钦命问刑司礼监太监中轩李公,备道损坏之由。中轩公素有恻隐之心,一闻即问:“此非先年翠峰上人所居之寺乎?”达者曰然。中轩公曰:“尝闻翠峰乃伏牛山苦修之僧,深通释氏源流,极有济人之善。向因访道来京,结庵僻处,众僧闻知,敬请入寺。翠峰大发慈悲,□□经旨,昼则讽诵法华之妙,夜则教众炼魔之坚。经年不昧,瞑目凝心,默契神情,暗通妙道。诸弟子执经而问者罗拜于前,翠峰海口波涛之应无不曲当者。四方之善士,各处之戒僧云集于寺,举手翘观,侧耳听讲。布施者颇众,奈何翠峰不集布施,不集余粮,不修寺宇,随施来而随置衣粮供奉善士僧众人等。或有劝之曰积余防后,翠峰曰:‘集财招盗,我山野之僧何必为之。’众皆叹服。因此本寺愈损之甚。翠峰坐□之日,观者骈集,远近闻之,无不称羡者,至今使人□之而不忘也。”中轩公即出己资,鸠工集料,殿堂、厨库、僧房等处修盖完备,金碧交辉,焕然一新,周围墙垣通行再筑,延袤广阔,高□坚固,千年不朽,其丽观瞻。嘉靖戊午孟秋一日兴工,落成本年孟冬吉日。工完,托予记之以勒于石,用垂永远。
予昔在翰林院直内书馆,中轩受业,天性正直,资质秀爽,举止动静不类常人,其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皆□行实践,不事虚文。自奉命问刑以来,夙夜勤慎,翼翼小心,上不负君命,下不亏人心,宽仁厚德,不矜小节,济人利物,霑养者众也。昔人所谓不隐君之赐者,于此可见也。上知其奉公守法,特赐蟒衣玉带,内府骑乘,岁加禄米以酬其劳,续命接引大臣进出其□□,其宠荣之盛未有若此。李公亦知感圣恩,益励厥职,始终不怠,其重修延寿寺是亦济人利物之可验也。抑且喜翠峰有真僧之行,圆月有继踵之能,予特述大概不能尽善,惟望圆月上人笃志翠峰之名,谨守清规之行,早晚焚修香火,祝延圣寿,讽诵经忏,祈福斯民;择善而教以传衣钵,苦修甘淡传于远迩;无患衣粮之不足,寺宇之不修也。是为记。
嘉靖三十七年岁次戊午
国家图书馆馆藏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许成名撰《重修古刹延寿寺记》拓片。
碑文中,许成名借太监李端之口,讲述了延寿寺开山祖师翠峰禅师的事迹,可与俞鸾《明故翠峰禅师碑文》相参证,并且是对俞文的补充。关于李端,韩建识先生在《翠峰禅师、十方诸佛宝塔与延寿寺》一文中引述《皇明司礼监太监中轩李公墓志铭》进行了介绍:“字克正,别号中轩,保定安肃人。[5]生于弘治戊午年(弘治十一年,1498)闰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时。[6]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选入内[庭],明年收内馆受业儒臣。历任典(薄)[簿]、左右丞、太监等。卒于隆庆改元(1567)五月十九日,享年七十岁。六月七日葬于廓西白口社。”
韩建识先生文中还引用上述墓志,称李端“挥金仗义,发现先贤废祠就慨然修建”,这从现存的北京地区其它寺庙碑文拓片中还可以找到佐证。如李端笃信佛教,自称“菩萨戒弟子”,[7]“为善喜施,凡寺院、庙宇、桥梁、道路修盖重新不计其工,不计囊金之费,不惜人力之劳”。[8]又如《万善功德真空寺记》:“又罄顷□年所赐金帛,起废事,而佽修正法寺、大慧寺、镇国寺、西方庵、延寿庵、佑圣寺、上方寺、延寿寺、法林寺……。又亦修佑圣观、永恩观、龙王庙、三官庙、天仙庙、南岳庙、城隍庙、真武庙、伯王庙、混真雷坛殿、森罗殿……。”[9]
2013年12月7日重访古塔公园,看到许成名碑被用木棍支撑碑首,四周圈以稀疏纤细的围栏,已不能近观。可能是地面沉降,造成石碑前倾,管理者恐倾倒伤人而采取的措施。真心希望石碑能够得到彻底加固,进行更好的保护。
碑文的撰者许成名,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今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生年不详。《明史》无传,但在《何孟春》等传中共被4次提及。[10]综合《明武宗实录》和《明世宗实录》记载,可知许成名履历如下:
正德六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正德八年授编修,十六年兼经筵官。嘉靖三年升为侍读,四年《武宗实录》修完,升右春坊右谕德。六年升侍读学士,八年充《大明会典》纂修官。十一年父许茂卒,丁忧。十四年服阕,复官侍读学士。十五年补日讲官。十六年已任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同年母淑人贾氏卒,丁忧。二十年服阕复职,二十一年改南京吏部右侍郎。二十二年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二十三年升礼部左侍郎。
从以上履历可以看出,许成名由进士到侍郎,共用了三十三年,虽不算官运亨通,但也算是仕途平坦。但天有不测风云,三年后则惨遭宦海倾覆。嘉靖二十六年八月,许成名与礼部右侍郎崔桐、詹事府少詹事王用宾、黄佐一起被勒令致仕。起因是,时吏部左侍郎一职空缺,按惯例用翰林资深者推补,吏部尚书闻渊本来打算推举许成名。对于许成名来说,由礼部到吏部,虽然职务上属于平级调动,但是无疑吏部事权更大,实属升迁。未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许的同僚崔桐忿而相争,以至双方相持不下,诟詈成隙。有鉴于此,闻渊为规避矛盾,改推举国子监祭酒王道。没想到王道数奇命蹇,还未等到发表,突然病逝,害得闻渊又重新推举崔桐和黄佐。如此人事乱局,招来言官交章弹劾。给事中吕时中首先揭露黑幕,指出闻渊此举是奖励争夺,无以抑制急躁、提倡谦让。给事中徐霈,御史艾朴则鉴于崔桐与许成名角逐期间,黄佐、王用宾二人也仿效觊觎,唯恐被对方抢先的丑闻,动议宜排除四人而另选雅望者。最终嘉靖皇帝批准弹劾,除勒令许成名等四人致仕外,以尚书闻渊狥私受嘱,推举不公而罚俸半年,吏部文选郎中张舜臣等下狱赎职。
此事在处理上似乎过于严厉,在《明史》《夏言》、《黄佐》传中也有述及,其中《夏言》传更揭示了内幕,原来,当时正值夏言削职后重新起复为首辅,以自己“废弃久,务张权”而施展雷霆手段,撞到他的枪口上,许成名等人只能自认倒霉了。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各两部《东昌府志》、《聊城县志》中,以康熙二年(1663)《聊城县志》对许成名的介绍最为详尽,其中的任职履历可与《实录》参证:
许成名,字思仁,聊城人。早岁颖异,困诸生中,尝著论见志。正德辛未举进士第四人,选翰林庶吉士。累试裒然居首,赋《禁中春晓》诗,艺林传诵。授编修,历谕德,进侍读学士。嘉靖初,上重文学之选,命辅臣择有才望者,遂推成名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前后为讲官十年,纂修《武宗实录》、《大明会典》。文典丽宏伟,诗工近体,评者谓品在唐钱、刘间。书初学逸少,已,沉醉吴兴,小变之,遒逸飞动甚为海内时髦鉴赏。天性长厚,不以名位自高,虽幼贱,必钧礼闾党,亲戚有急,倾身营救。累牍无所爱,里居旷达,觞咏自适,有江左风致。所著有《龙石集》。[11]
传中提到许成名工诗善书,诗品在唐人钱起、刘长卿之间,而钱刘二人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传送千古,由此可想见传主功力之高。又说书法初研习王羲之,后沉迷赵孟頫,遒逸飞动甚为海内时髦鉴赏,从碑文秀丽的书法上的确可以看到赵字的风采,此说并非过誉。传中还提到了他致仕以后“里居旷达,觞咏自适,有江左风致”。
《明世宗实录》有关许成名的记载到嘉靖三十年十一月便戛然而止,在嘉靖三十年十一月己丑条赫然写着:“致仕礼部(右)[左]侍郎许成名卒。赐祭葬如例。成名,山东聊城人。正德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武庙《实录》成,进春谕德,历升侍读学士,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南京吏部侍郎,改礼部。丁未致仕,至是卒。”此外,谈迁《国榷》也与《实录》说法相同:“(世宗嘉靖三十年十一月)己丑,前礼部左侍郎许成名卒。成名聊城人,正德辛未进士,馆选,授编修,历前官。”[12]
金石文字可补史乘之缺。在古塔公园许成名碑碑文中记录了太监李端重修延寿寺的时间:“嘉靖戊午孟秋一日兴工,落成本年孟冬吉日”。并提到此前尚衣监太监薛铭等重修宝塔,证明修寺确在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之后,而落款也是“嘉靖三十七年岁次戊午”,因此完全可以排除在时间上出现笔误的可能性。此外,碑文中写明“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郡许成名撰”,凑巧《明史》中还真有另外一个“许成名”,但却是天启、崇祯年间在贵州、湖广领兵的武将,[13]因此可以排除撰者为重名的其他人的可能性。综上,不难得出结论,应该是《明世宗实录》、《国榷》出现了错误,这一错至少让许成名早死了七年。
另外,查《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七年四月至三十九年八月期间,礼部左侍郎为茅瓒,[14]如此看来许成名致仕后没有起复,而碑文署名为什么没有写作“前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还有待于方家解答。
附录:据《明武宗实录》、《明世宗实录》编制的许成名履历表
序号 |
|
|
|
|
|
选翰林院庶吉士 |
|
|
|
授编修 |
|
|
|
编修 |
归省 |
|
|
编修 |
兼经筵官 |
|
|
编修 |
升侍读 |
|
|
侍读 |
升右春坊右谕德 |
|
|
右春坊右谕德 |
升侍读学士 |
|
|
侍读学士 |
充《大明会典》纂修官 |
|
|
侍读学士 |
赐父许茂祭一坛。丁忧。 |
|
|
侍读学士 |
服阕,复职。 |
|
|
侍读学士 |
管录新任修撰等官预修《宋史》 |
|
|
侍读学士 |
补日讲官 |
|
|
国子监祭酒 |
御史张景论劾不职,上令策励供职。 |
|
|
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 |
奏乞母淑人贾氏恤典。丁忧。 |
|
|
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 |
服阕,复职。 |
|
|
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 |
升南京吏部右侍郎 |
|
|
南京吏部右侍郎 |
改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15] |
|
|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
升礼部左侍郎 |
|
|
礼部左侍郎 |
自陈乞罢, |
|
|
礼部左侍郎 |
荫子鸿为国子生 |
|
|
礼部左侍郎 |
勒令致仕 |
|
|
前礼部左侍郎 |
卒,赐祭葬 |
[1]俞鸾撰《明故翠峰禅师碑文》中有:“时师年已七十矣,……遂帅众还京,仍于吉祥东买香火地七余顷建寺,以延寿名额。……然寺工甫毕,师生成化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沐浴归化于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得寿八十有一。”翠峰七十岁建寺,八十一岁圆寂,据此可推算出延寿寺建于嘉靖十七年。碑文参见韩建识《翠峰禅师、十方诸佛宝塔与延寿寺》一文,北京文物局《北京文博》网站,链接 http://www.bjww.gov.cn/2005/8-22/165951.html。
[2]李景撰《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于乙巳岁季春□日,刹后禅师忽偶发心处建立十方诸佛普同之宝塔……”。拓片参见《碑帖菁华》《延寿寺宝塔铭》。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五十六册,页14。
[3]李景撰《重修古刹延寿寺十方诸佛宝塔碑铭》:“有尚衣监太监薛公铭等因暇日祭奠先师,公等观塔漏缝,恐后有伤,不坚不固,公等慨发重葺宝塔之念。各出囊赀,并内外信官檀越相助,置灰添石,砖填砌实,成以坚固。……大明嘉靖丙辰季秋吉日信官尚衣监太监薛铭等立石”。
[4] 碑文拓片参见国家图书馆网站《碑帖菁华》,许成名撰《重修古刹延寿寺记》。
[5]安肃,今河北省徐水县。
[6]弘治十一年闰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历已经跨年,实为1499年1月8日。
[7]《重修真空寺记》,《拓本汇编》,五十六册,页83。
[8]《重修佑圣寺记》,《拓本汇编》,五十六册,页48。
[9]《拓本汇编》,五十六册,页85。
[10] 《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何孟春》传,第17册,页5068。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夏言》传,第17册,页5197。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余珊》传,第18册,页5495。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黄佐》传,第24册,页7366。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11] 康熙二年(1663)《聊城县志》,卷三,页六上。
[12]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第4册,页3785。
[13] 参见《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七,《朱燮元》、《李橒》、《朱家民》、《蔡复一》传,第21册,页6444、6451、6459、6460。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杨正芳》、《侯良柱》传,第23册,页6910、6913。卷二百七十三,列传一百七十一,《左良玉》传,第23册,页6990。
[14]《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五十八,嘉靖三十七年四月乙巳条:“遣礼部左侍郎茅瓒、右侍郎袁炜、工部左侍郎卢勋、户部左侍郎蔡克廉、钦天监监副潘一元诣金山,相择裕王妃李氏坟所。诏修筑孝陵宝城,遣魏国公徐鹏举祭告,以二月中风雨城坏故也。”
卷四百八十七,嘉靖三十九年八月己未条:“改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茅瓒为吏部左侍郎……。”
[15]国家图书馆馆藏拓片许成名撰《明故大中大夫、陕西右参政陈公暨配孺人萧氏合葬墓志铭》,撰写时间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一月廿五,署名为“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前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经筵日讲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同修国史、《会典》兼撰文官诰敕,郡人许成名撰文”,与《明世宗实录》所记嘉靖二十二年(1543)十一月庚戌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时间上不符,恐又是实录的一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