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2009-08-18 23:25:16)
标签:

江南

古镇

南浔

旅游

分类: 远足纪行

时近黄昏,街上很安静,沿街一直向前走,过一座小桥,看到了张静江故居,此时已经闭馆,留待明天再来瞻仰吧。再往前走便见右前方有一座廊桥,我信步右转走了上去,这是一座木制曲桥,通体泛着古铜色,仿佛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廊棚飞檐翘角,两侧桥栏修有“美人靠”,居民们三三两两地坐着乘凉聊天。我不禁停下了脚步,微风从河面上习习吹来,驱走了暑热,人们说笑声音很轻,更显出黄昏的静谧和从容。对面,西方的天空呈浅蓝色,像海面一样澄澈,漂浮着几处淡淡的烟霭,夕阳的余晖将洪济桥的影子投到水面上,桥洞看上去像一轮满月浸在水中,桥下的阴影里停泊着几条木船……,眼前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油画,于是我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桥上有几个学生分明也是在拍摄古镇的黄昏,没想到又被我摄入了镜头,真应了那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走到百间楼时,河两岸星星点点的路灯已经亮起来了。百间楼是南浔保存比较完整的沿河民居古建筑群,相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临河筑楼百余间而得名。暮色中的百间楼沿着两侧河岸逦迤前行,在平静的河面上投下参差的倒影,一水儿的粉墙黛瓦,楼与楼之间的山墙上有拱形券门相通,一条石板路贯穿其中,将一个个枕河人家串联在一起。走在石板路上,经过一幢幢小楼的门前,偶尔会看到人们坐在竹椅上乘凉谈天,而看到更多的是天井下寂静的院子,此时人们大概正在楼内晚餐、休息。向前一直走到栅桩桥,又回到了宝善街上,一路走下来,全长400多米的百间楼,从头至尾也没有看到几家商铺,这里没有庸俗的商业气息,有的只是安静、平实的水乡韵味。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走进旅馆旁边的饭馆时,店家已经准备打烊收工了,临河的窗户已经放下了铝合金的卷帘,老板是一个四十来岁、笑容可掬的人,热情地招呼我坐在了一进门的厅堂里,屋子很高,尽管街上闷热,但这里却很阴凉,家具、陈设古色古香,靠墙是两把靠背椅和一个茶几,厅堂居中是铺着蓝印花布的八仙桌,围桌摆着几把靠背椅,家具古朴,有的地方已露出了木质的本色,老板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每件家具的年代,我由衷地向老板说:“坐在这里吃饭,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老板向我推荐了南浔本地的特产“绣花锦菜”(一种时令青菜),考虑到厨师要早点下班回家,我点了做起来省时省事的两个菜,一个清蒸太湖白鱼,一个麻婆豆腐。另外,老板爽快地答应,可以把在苏州买的“陆稿荐”酱肉拿到店里吃,吃不完可以存在他的冰箱里。清炒的绣花锦菜很好吃,湛清碧绿透着清香,白鱼很鲜、很嫩,“陆稿荐”味道也不错,只是有些咸。老板坐在靠墙的椅子上和我聊着天,我喝了酒后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聊到了南浔丝商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聊到了他们曾经富可敌国的财富传奇,聊到了“民国奇人”张静江,老板特意提示我明天要留意张静江故居“尊德堂”上孙中山手书的对联,我们又聊到“傻公子”刘承幹,对这位藏书家、刻书家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保护、传承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表达了崇敬之情。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一共喝下了三瓶“西湖新超爽”啤酒,估计老板住得不远,其间他年迈的母亲曾来过店里,当地的方言听不懂,应该是见他很晚没回家,不放心过来看看。谈话中,老板的手机响了,电话里应是他的太太催他回家,我终于站起身向他告辞。今晚,南浔的纯朴、友善再一次感动了我,这将在我的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早晨,先在南西街入口的“一笼烧麦”店吃了烧麦,四块钱一笼,还送一碗汤,很好吃,只是馅儿小了点,但很香、很糯。老板说曾经一位上海客人最多打包了二十笼,可见这里的烧麦名声在外。

 

沿南西街向前走,过了一座小桥,就见一个穿制服的人拦住要求买票。南浔景点的套票是100元,买票后沿街从“南浔商会”旧址开始可以依次参观各个景点。“求恕里”是刘承幹先生于1930年所建的别墅,说是“别墅”实际上只有一个庭院和一座二层小楼,和距此不远的号称“江南第一大宅”的张石铭旧居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展现出主人淡泊名利的胸襟。同是刘氏产业,与“求恕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嘉业堂藏书楼”却器宇不凡。藏书楼院墙四周碧水环绕,进得院中,前有花园,后有呈口字形环列的二十八间西式二层楼房。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相传明代徐文长写过一副对联,可惜不够工整,叫做:
好(hǎo,三声)读书,不好(hào,四声)读书;
好(hào,四声)读书,不好(hǎo,三声)读书。

本义是告诫年轻人珍惜光阴,刻苦读书。但有时也被引伸为另一层意思,即有钱人不读书,穷人渴望读书但又限于经济能力读不起书,道出了贫寒读书人的无奈和悲哀。刘承幹继承伯父刘安澜、父亲刘锦藻两份家产,财力居南浔“四象”之首,但他富而有德,富而知礼,富而好学,既好(hǎo,三声)读书,又好(hào,四声)读书,实在难能可贵。他“拓地二十亩,靡金十二万”,建成嘉业堂藏书楼,鼎盛时期藏书达六十万卷,其中包括珍贵的宋元刊本,试想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如果不是他重金收购并加以保护,这些珍贵的古籍就会遭到破坏,也许会永远散失,因此我以为刘承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划时代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历史功绩会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来。刘承幹值得今天乃至后代的每一个中国读书人敬重。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返回到东大街,来到张静江故居时已近正午,整个宅院中只有我一个游客,显得非常的安静。进得门来, “尊德堂”的堂匾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手迹,两侧的抱柱联是咸丰状元、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手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字写得很好,只是文辞不太高明,去年夏天,我在北京的粉坊琉璃街曾看到一户人家的门心对联:“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两相对照,后者更加言简意赅。中堂两侧是孙中山手书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整个厅堂的名人墨宝,充分显示了主人在清末民初的身份和地位。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有关张静江的传奇故事在此已无需赘述。一九五零年代,蒋介石在张静江逝世之后曾经题词:“毁家纾难,以从事革命,踔厉无前,以致力建设,侠骨亲情,高风亮节,一代典型,邦人永式。”对张静江一生的功绩给予极高的评价。关于“毁家纾难”,有人将张静江比作“当代的吕不韦”,但我以为非常不妥,吕不韦有野心,他的“毁家”是一种投资,为的是“奇货可居”,而张静江对孙中山的资助,完全是为了国民革命早日成功。

酷暑江南行之三南浔(下)

 

下午一点,离开张静江故居,离开古镇南浔,乘车前往下一站杭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