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音*走近一段历史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建筑历史抚今追昔参观 |
早春时节,走进打开围墙的上海音乐学院,与这所高等音乐学府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上音目前有三幢建筑是需要经过事先预约才能入内参观的。
一是这幢被称为“音乐城堡”的灰色小洋楼。
它的“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上说,这是“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曾为比利时领事馆。(德国)倍高洋行设计,1926年建造。东南立面逐层退台,两道镂空栏杆作为划分立面的水平带饰。红瓦陡坡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德式小尖塔。”
网上资料说,这幢楼1958年划归上海音乐学院,曾作为图书馆,老院长贺绿汀也曾在此短暂办公,现在经修缮后作为艺术展览场馆向公众开放。可惜我去的时候它正“展览更新中,敬请期待!”只能看看它的外观了。
让我们多角度看看。
东南立面
北立面
东立面
最右边的小门应该是参观的入口处,建筑铭牌就挂在门左边的墙上。
二是上音歌剧院。
上音歌剧院位于汾阳路淮海中路转角处。这座寸土寸金之处的新建筑玲珑而精致。它拥有一个1200座的歌剧厅,四个排演厅(也可用于演出)和一个学术报告厅。歌剧厅的舞台按“品”字形结构建造,由一个主舞台、两个侧舞台、一个后舞台构成。它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拥有一流声学条件,演出中不使用任何扩声设备,让观众感受原汁原味的建筑声学效果。
那天歌剧厅有乐团排练,禁止参观,我扒门缝偷拍了一张剧场内景,效果不甚理想。不过,观众入口大厅、旋转楼梯,尤其是从二楼阳台望出去的街景,还是挺赏心悦目的。
三是东方乐器博物馆。
东方乐器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2001年更名“东方乐器博物馆”,2006年起向社会公益性开放,2023年迁入现在的上音美育楼。

从正面(南面)看美育楼
馆藏乐器约800余件(套),跨越8000多年,包含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乐器,藏有中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藏、苗、满、彝等40多个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因刚刚迁入新址,这些乐器目前并未全部展出,只是在一楼举办了题为“丝路随想”的乐器展,以鼓振丝路、管通东西、弦声共鸣三个单元,展陈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鼓、管乐器和抱弹类乐器。
“美育楼”是这幢优秀历史建筑的新名称,因为它除了乐器展厅外,还设有蔡元培美育大讲堂,是上音的美育教育基地。它始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1457平方米,是一幢典型的英国花园建筑,虽修缮得焕然一新,但那木质楼梯、拼花地板、壁炉、钢窗等,无不透着老洋房低调奢华的气息。
接下来,可以在上音校园里自由徜徉了。
淮海中路1209号,1990年代是上海武警总队总部,门口是有军人站岗的,现在划归上海音乐学院了。这幢建造于1912年,建筑面积1933平方米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洋房,原为犹太富商爱德华·爱滋拉的住宅,有一个“天赐府”的别名,据说住宅内有一个可供150人跳舞的舞厅和80座的音乐厅。现在,这里被命名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不定期举办音乐讲座及高质量的音乐会,让市民与音乐来一场“零距离”接触。

从正面(南面)看全景 (照片借用自网络)

从东面看
另一幢历史建筑是1910年代建造的原犹太俱乐部,如今的上海音乐学院办公楼。
还有建于1905-1911年,多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的上音专家楼。


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大楼建于1979年,大门口铭牌上的字由贺绿汀题写。


大楼大厅的中央,有一座贺绿汀的半身塑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9年,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近40年之久,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
在教学大楼面对着的校园主干道东侧,有一尊丁善德的塑像。丁善德自1956年起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系主任。
校园里还有蔡元培和萧友梅的塑像,因为上音的前身是蔡元培和萧友梅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院长,在他的奔走下,政府通过了萧友梅提出的创立国立音乐学院的计划,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院址设在上海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56号。
1929年,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
1935年之前,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因未自建校舍,居无定所。1928年2月,校址迁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090-1092号;不久又租下毕勋路(今汾阳路)19号;1931年8月,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325号。直至1935年,江湾市京路456号(今杨浦区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校舍落成。

国立音专校舍主楼(照片借用于网络)

修缮后的主楼大门(照片借用于网络)

主楼大厅地坪上的音专校徽(照片借用于网络)
国立音专有了自建校舍后,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日子,本以为可以从此专心于音乐教育了。但是,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国立音专迫于时局,只得再次迁回法租界以避战火,先后在徐家汇路枫林桥、高恩路(今高安路)、马斯南路(今思南路)、台拉斯脱路(今太原路)租房办学。
1949年9月,国立上海音专改名为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贺绿汀任院长。1950年4月,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1954年迁入漕河泾新建校舍,时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11月,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迁至汾阳路20号至今。
贺绿汀曾回忆上音搬回汾阳路的过程:在漕河泾校区时,“教师每天用三辆大客车从市区送到漕河泾上课,学生要在市中心开音乐会......当时陈毅同志当了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有一次他在上海大厦听汇报工作,我把情况报告给他。又是陈毅同志,下命令给上海市领导,应该把音乐学院搬到市中心。于是,在曹荻秋副市长主持下,于1958年召开第二次市长会议,学院领导和上海市警备区领导及公安局长参加。当场警备区领导表示部队保卫大上海应在郊区,不必在上海市中心,警备部队愿意把淮海路汾阳路复兴路之间七十亩地全部让给音乐学院……”
噢!上音终于落户在最适合它的地方。徜徉在这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尚气息的校园里,你会由衷地感叹: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