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闻闻书香吧

标签:
徐家汇藏书楼中西文化交流展览开放历史 |
徐家汇藏书楼,距网红打卡地徐家汇书院、徐家汇天主教堂咫尺之遥,但它门前却不似它们那般热闹。它静静地伫立着,注视着身边的熙攘喧嚣,不动声色。
照片右边的称作北楼,又称大书房,建于1897年,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窗框和木制硬百叶窗;左边的称作南楼,又称神甫楼,建于1867年,几经改建后,于1931年固定为四层坡顶外廊式建筑。上图:北楼南立面 左下图:南楼东立面 右下图:南楼南立面
“徐家汇天主教历史建筑群”,这个“群”里肯定还有很多故事。
上一次来藏书楼,是2021年2月,来看一个题为《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的展览。那时就很想参观一下整座藏书楼,但得到的答复是“不开放”。这两年,徐家汇源的文化地标持续升温,藏书楼作为其中之一,在各种宣传中总被提及,我以为它已经全部开放了。那应该去闻闻书香啊!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昨天(5月6日)又去了徐家汇藏书楼。
藏书楼还是只以举办展览的方式开放南楼一楼的会展大厅,正在举办的展览是《管窥西史》,介绍古希腊的文化及最初的西学东渐。
展厅中间的数个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徐家汇藏书楼珍藏的相关原版图书,一本本看过来,只能感叹“不明觉厉”!
其他区域还是不开放。
如果只看了一个稍嫌艰深的展览,此行是有些遗憾的。好在展厅一隅的电视机循环播放的视频中,有一个关于徐家汇藏书楼的专题片,我认真看完,记录其中内容,补充了此次参观“内涵”的缺失。
这两栋小楼蕴藏着时间和历史的厚重分量,诉说着中西文化的积淀与融合。1847年,法国耶稣会在徐家汇地区正式购地,修建耶稣会总院,并专门开辟了三间“修士室”收藏宗教图书,提供会士参考阅览。这是徐家汇藏书楼的起源。后经1867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幢藏书楼。
在如今南楼二楼的阅览室里,一张张古朴的大书桌,一盏盏西式的古典台灯,似乎仍能感受到宁静肃穆的宗教气氛。
阅览室向办理了上海图书馆阅览证的读者开放,并向他们提供iPad查询、资料复印、参考咨询等各项服务。当然,所有的阅览、服务,都限于外文书刊和资料。
北楼大书房收藏着自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文文献计32万册,文字涉及拉丁文、英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近20个语种,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其中,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中的早期中外语言对照辞典、中国经典西译版本、中国文学经典西译版本、欧洲汉学资料等最具特色。
北楼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一层原为中文书库(现在全部存放外文书刊),整个布局颇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来自于汉朝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二楼是西文书库,仿照梵蒂冈图书馆布局。阅览室和大书架的图片是我从专题片里截图的。

咱们的藏书楼会不会这样开放,让更多的人浸润于浓郁书香之中呢?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缩影。它很厚重,也有点儿高冷。我在展厅中逗留的一个多小时中,有四五拨人进来,得知只开放这一个展厅,匆匆转一圈就走了。如果有更多的地方可供参观,或者那个专题片能以更突出、更吸引人的方式播放,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下来,了解那一段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其实我知道,即使藏书楼完全开放了,那里的书,书里的知识,也是我难以走进去的,但我愿意走近它,哪怕是闻闻书香,濡染些书卷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