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掀起你的盖头来

(2023-04-30 12:22:15)
标签:

星辰大海

总星图

徐家汇书院

徐光启

展览

4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的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201638日,国务院发文,将每年的这一天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424日,是明代天文学家、农学家、数学家徐光启的诞辰。这位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在天文历法方面成就卓著,引进了圆形地球和经纬度的概念,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被誉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424日,徐家汇书院举办了一个与航天日和徐光启都“搭界”的展览,纪念徐光启诞辰461周年,致敬追逐星辰大海的中国航天人。这个展览的全称是“有光——《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别展”掀起你的盖头来


这是一个小型展览,书院一楼的中庭便将其全部容纳,展厅中央那两个大大的圆,就是最主要的展品——《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掀起你的盖头来


展览内容看似不多,却不是一眼能看懂的。让我们一点点掀起它的“盖头”。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现存于世的尺寸最大的中文全天星图,收录星体1812颗,超过同时期西欧星表收录的星数,是当时世界最详备的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天文学的历史上,它更是“突破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形成了现代中国星象的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掀起你的盖头来


星图以南北赤极为中心圆点绘制。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天文观星看不到南极区域,所以此前的中国古代星图几乎未曾绘制过南极星座,如北宋时期的“浑象北极星图”和“浑象南极星图”,在南极这块天盖区域是留白的“两总星图”参考西方传教士来华途中在赤道马六甲所见的星象,绘制了这些星座,并以译名命名,许多名称沿用至今。掀起你的盖头来


站在大大的“两总星图”前,一般人不大可能“一目了然”,虽然展板上有提示“如何看懂这幅宏大的星图”,还有“刻度解读”,但刻度太繁琐,“天盖”又有点儿抽象:相对地球来说,这是个多大的盖子呢?为什么在南极和北极看到的银河差不多呢?那么,你把它想象成一只荷包蛋吧,地球只是蛋黄,甚至比蛋黄还小,旁边都是茫茫星空浩瀚宇宙,这样一想,是不是形象多了?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

这里有个小插曲。那天看展览,正赶上有位志愿者在讲解,我站在人群中有听呒听地听着。他指着连接赤极和星图外圈的一根红线说:这是赤道,因为星图是分南北两边画的,所以每张图上只能看到一半。说着还用双手做了一个把球一分为二的手势,提醒大家看这幅图要有空间想象力。嗯?我当时是觉得哪儿不对劲,但来不及细想,跟着他的讲解从头到尾把展览看完。回家后这个问题又浮现出来,我尽量用“空间想象力”去想,恨不得大头朝下做个实验,终于想明白,赤道和南北极圈是同心圆,不管如何分割,它们是不会有交点的!那么,是他讲错了还是我听岔了?那根红线到底是什么线?为搞清楚,我去“二刷”展览。换了一位志愿者,他明确说那不是赤道,是什么?找了半天没找到。这是偌大星图中唯一的一根红线,上面画着0--90的刻度,应该是绘图的一根基准线,但这么重要的一根线却没有名字,是不是能理解为星图上的0°经线呢?担任讲解的志愿者并不是专业人士,只在上岗前经过短期的培训,有些疑问解答不了实属正常。当然,“近朱者赤”,一次次实践会使他们的水平高于一般的参观者,那个“荷包蛋说”就来自其中一位志愿者,令我茅塞顿开。


星图上的星星、星座、星云令人眼花缭乱。茫茫星海中,好不容易找到了织女星和牛郎星,牛郎星在图上的学名叫“河鼓”,中间一颗大星,两边各一颗小星,三颗星的连线正指向织女星,而那密密麻麻的黑点点,就是银河。原来,牛郎真的是挑着一对儿女,渉过银河去和织女见面的呀!掀起你的盖头来


天上的星星有亮有暗,图上就用大小不一的圆圈和圈内不同的图案表示它们的质量和亮度。图的边缘处有星星等级的图例,参照图例回过头去看牛郎织女,可以看出,织女星和牛郎星(河鼓二)的等级高于两个孩子(河鼓一和河鼓三)。掀起你的盖头来


如果你有一定的天文知识和足够的耐心,可以在星图上找到更多熟悉的星星和星座,也可以参照展板说明,看懂什么是星官、客星,什么是星宿(注意:“宿”在这里读Xiu,不读Su)。掀起你的盖头来


掀起你的盖头来

据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印绘不久,参与此项工程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便私下复制了两个副本送往欧洲,一份现存梵蒂冈图书馆,一份藏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原本一直留在崇祯皇帝身边直到清朝才被收藏于内务府。这幅中国宫藏图由于是供皇帝御用的,显然又做了艺术再加工,尤其两张大图全部底面颜色都涂上了矿物蓝色,星座镀成金色,使整个图金碧辉煌该图现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这套繁复精美的星图,是徐光启生前最后的巨作。1629年(崇祯二年)9月,身为朝廷重臣的徐光启“组团”创作这个伟大作品,而这个团队不仅是“顶级配置”,还是中西合璧:出品人朱由检(崇祯皇帝),总制作人徐光启(礼部尚书),总工程师汤若望(德国人、耶稣会教士)……掀起你的盖头来掀起你的盖头来


你看,这些头衔不是我封的吧。这是一块触摸屏,你想了解什么就点什么,有趣的是,这个“徐光启”不仅能发声为你作介绍,还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可惜声音效果没做好,听不大清楚。

展览中还展出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等天文仪器的模型,那是天文观测的基础工具,它们也被绘制在“两总星图”上,见证着中国人问天、追光的历史。而东方红一号、北斗卫星、嫦娥五号、神舟飞船、天问一号、天宫空间站等模型,则浓缩了中国人的飞天、揽月之路。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屈原仰望苍穹发出沉郁的“天问”;“欲求超胜,必须会通”,400多年前,学贯中西、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徐光启冷静地道出这番道理。追赶,超越,今天的中国人不曾懈怠,在先哲精神的引领下,一次又一次掀起那神秘的“盖头”,撩开那玄妙的“面纱”,向着浩瀚的星空靠近,再靠近……掀起你的盖头来


 维天有汉,亦有光这是《诗经?大东》中的一句,也是这个特展的主题词。渺渺星汉维系着天空,看啊,那里有光,仿佛触手可及。张开双臂去拥抱,去追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去闻闻书香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