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2023-03-25 11:52:36)
标签:

北大荒

连队小学

足球队

青春年华

重发

这是一篇“被私密”的博文,写于五年前。试着重发一下。


今年春节过后,我收到一个“邀请”,点开一看,是刘燕(刘宇祺之子)邀我加入“北兴16连发小”群,我欣然接受。这群“发小”是1971年上小学的那一届学生,我19742月调到学校时,他们在上三年级。我没当过他们的班主任,但给他们上过音乐课和图画课,还带他们排过节目,办过大批判专栏,也是挺熟悉的。看着那一个个名字,我还能想起一张张少年时的脸庞。

早在2011年初,我意外地收到刘燕的一条短信,是一首藏头诗:

年往事浮眼前,

设边疆结师缘。

平常常一少女,

山下乡学种田。

阔天空舞蹁跹,

人称赞好青年。

非分明又正直,

辈与师学圣贤。

实真诚做好人,

恩图报当涌泉。

我和刘燕就这样接上了头,每年联系虽不多,却一直没断,这首诗我也一直收藏着,几次换手机,怕被删了,索性存在了电脑里。后来有了微信,联系方便多了,前一阵子写《正阳的老兵们》还通过他得到很多信息。现在他又带我加入了他们的发小群,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老师好!”的问候,好像又回到了他们中间。


一天,有个学生在群里发了一段视频,把我看乐了。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几个孩子围着一口倒扣的大铁锅,“石头、剪刀——布!”谁输了,往谁脸上抹锅灰。都抹成包公了,还欲罢不能。

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猪儿啊,你慢点儿走,我要骑上你,漫山遍野看个够。这比骑马更刺激吧?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就地取土,撒尿和泥,你捏一个盆,我捏一个罐,捏了摔,摔了再捏,乐此不疲。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一个土坡就是一个游乐场,坐着树枝往下滑,裤子都快磨破了,还意犹未尽。

视频怎么贴上博客?不会,只好截屏,逊色很多。视频中的孩子没有玩具,没见过高档的游戏场所,快乐却一点不少,用最原始的道具玩儿得不亦乐乎。我看着,乐着,忽然有点儿鼻子发酸,想起了刚当老师时看到孩子们正在做的一种游戏:

在地上挖一个坑,一块木板放进坑里,露出一头翘在外面,然后用浮土把坑填平。当有人走过时,一脚踏下木板翘起的那头,木板弹起,尘土飞扬,他们哈哈大笑······

我在群里问:还记得你们当年的这个游戏吗?谁玩过?

果然有人回复: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王大庆(王渭亨之子)说:有一次我们在教室门口挖了个坑,用干蒿子搪上,再盖上一张纸,然后撒上土。杨金玲老师来上课,一脚踩上去,踏空了,脚脖子拧了。学校查出是我们干的,告家长,我爸用柞木棍把我脑袋打了个大包,肿了七八天。

杨老师,您还记得这件事吗?

我记得一件令我哭笑不得的事。忘了是上什么课了,我站在讲台上,一边讲课一边盯着下面专心致志做小动作的蔡永强(他父亲叫什么名字?想不起来了),他感觉到我在看他,抬头瞟了我一眼,满不在乎地继续做。我实在忍不住了,走到他旁边敲着他的课桌说:蔡永强你干嘛呢!把手放在桌子上让老师看看!他把手拿上来,一只手拿着一把小刀,一只手拿着一匹塑料的小马。我说:你都多大了,上课还玩这个?!他坏笑着说:我想给它脸上抠个坑,像你一样。噗哧,一肚子的气,一下子就瘪了。

我的第一批学生是21个刚踏入校门的孩子。第一个星期的周六放学时,我对他们说:明天是星期天,休息,后天再来上课。农业连队看天气休息,没有星期天的概念,所以我专门提醒一下,以为想得挺周到。没想到一个女孩儿声音细细地问:老师,后天是哪天?我一下子楞了,不知道该怎么讲清楚后天是哪天。旁边一个小男孩儿说:你咋这么笨呢,睡一觉起来,就是明天,再睡一觉起来,就是后天了。我摸着男孩儿的脑袋说:你真聪明,老师都没你讲得明白。

有一次上图画课,带孩子们画天安门。我刚在黑板上画完,一个学生就问了:老师,天安门上为什么没有烟囱?又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也有点儿蠢:天安门上为什么要有烟囱?又没人在那儿做饭。学生穷追不舍:那冬天也得烧炉子啊,要不里边的人不冷吗?呵呵,我都忘了我是怎么自圆其说的,反正那节课从天安门讲到城市的高楼,从北方的暖气讲到南方的热水袋、汤婆子,楞是没画成画儿。

那时学校有6位老师,王铁生是老高三毕业生,最有权威,每当我们向他请教完问题表示佩服时,他就会得意地拍着肚子说:这里面是什么?是知识!曾令薇是老高二的,只有她敢和王老师开玩笑,有一次,王老师又拍着肚子问“这里面是什么”,还没等他下半句出口,曾老师抢着说:得得得,别显摆了,那里是什么?是屎包!笑得我们差点儿坐地上。李建红和陈洪全是老初三的,自然也是有水平。我和桂芳是小六九,肚子空空的小学毕业生,跟头把式地跟在老大哥老大姐后面,一点点学习怎么当老师。

那段时间学校挺热闹的。李建红是校长,她带着我们把教室都粉刷一新,开垦了学农田,还举办了邀请家长前来观看的运动会和主题队会,别以为那是件容易的事,记得光是全校同学的原地踏步就练了好长时间,不是这个顺拐了就是那个跟不上趟了,最简单的训练都费尽周折,真令人崩溃!所以,当几十号人终于能够整齐划一地、雄赳赳地踏在点儿上时,老师和学生们都非常有成就感,围观的家长们也啧啧称赞。学校还成立了足球队和兴趣小组,孩子们学会了更多的玩儿法,不再挖坑填土了。

16连学校的小足球队还是有些水平的,刚成立不久就与17连进行了一场比赛,输赢记不得了,但记得比赛结束后,兼任足球队教练的陈洪全老师特别兴奋,说孩子们踢得好极了,队形保持得很好,踢得很有章法。我这个“棒槌”当时还很纳闷儿:一群孩子满场奔跑,哪来的队形?

对这个足球队,学生们也是情有独钟,我请他们回忆一些当年的故事,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足球队。王大庆清楚地记得足球队的名单。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刘燕记得,陈老师给他们讲阵型,他们踢的是四二四阵型;讲怎么补位;讲什么是造越位战术。刘燕还记得,他们的队服是知青帮着从北京买的,(是哪位知青却记不得了,谁记得?)深蓝色,鸡心领,背后的号码是每个队员的妈妈手工绣上去的。

1975年,团里组织小学生足球赛,16连的小足球队一路所向披靡,冲入决赛。决赛中,与北兴小学(团部小学)队踢成一比一,加时赛,点球,最后以一球告负,获得亚军。赛后,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那时,足球队的教练陈老师刚刚上大学走了,所以照片上没他。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右下角是刘燕手写的照片上所有人的姓名

王老师,陈老师,你们还记得这些事吗?

刘燕说,那场比赛赵立军(赵根宗之子)是守门员,风太大,没够着,输一球。可是照片上没有赵立军。再仔细想想,胡铭林(胡佩景之子)说,赵立军确实是那场比赛的守门员,但那时他们家因赵医生工作调动而搬到团部,所以他是北兴一小的守门员。

时间太长,很多细节都模糊甚至遗忘了。但有些却沉淀在心底,一经触碰便会闪现。前几天,谢首英的一篇文章在连队群里传阅,因为她是16连小学最早的知青老师之一,我把文章转发到了“发小”群,马上有人回复:我们的故事之三:细思量,不曾忘


谢老师,还记得这些情节吗?看到学生的回忆,心头一热吧?

那段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以为已经烟消云散了,谁知一个话题就会勾起一串回忆,原来,很多事情都不曾忘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