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宝庆路3号

(2023-04-10 11:25:39)
标签:

老洋房

博物馆

宝庆路

交响乐

历史

  宝庆路,位于徐汇区的东北部,北接常熟路,与淮海中路交汇,南接衡山路,与桃江路交汇,仅短短300余米,算得上是上海黄金地段的中心。而宝庆路3号,在上海更是相当有名,曾有人称它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也曾有外国驻沪领事说“没去过宝庆路3号,便不了解真正的上海文化”。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说法了,现在宝庆路3号“已经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是我的独家之言,不作数的),变身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


说是免费参观,要进去也不大容易,因为要预约,而每天仅80个名额,很抢手。博物馆刚开放时我约过两次,都没约到,就放弃了。上个月,去徐家汇书院,无意中看到一本《宝庆路3号》,作者徐霭龄是宝庆路3号原主人周宗良的重外孙女。坐下来读,于是知道了一些关于这座大花园洋房的、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故事。


周宗良是当年上海滩的染料大王。他有6子7女。1949年上海解放时,他和大多数子女已在海外。为了不使这座大宅子因空关而被充公,1952年,住在淮海路某弄堂的四小姐周韵琴,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宝庆路3号。1957年周宗良在香港去世,周韵琴奔丧一去不返,开始还有书信,1980年代后断了联系。

周家四小姐之所以在婚后住进淮海路某弄堂,是因为她坚持“下嫁”自己的国文老师,引得周宗良不满。以“情比金坚”开始的婚姻却未能白头偕老,个中缘由恐怕连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周韵琴的丈夫徐兴业是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金瓯缺》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徐霭龄说,奶奶虽然一去不回,爷爷却始终把奶奶的婚纱照挂在他的卧房里,直至1992年去世。

徐霭龄的父亲徐元章是徐兴业和周韵琴的小儿子,搬进宝庆路3号时不到10岁。徐元章是一个奇特的人,初二时因为觉得“读书没劲”而辍学,在家学画,张充仁、哈定、俞云阶等著名画家都教过他。因为不是在校生,所以没有分配问题,不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唯一工作过的单位是一家街道工厂。他此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坚持画画,画老洋房,画历史名人住宅,画上海的著名建筑。他一共创作了18个系列200多幅作品,其中62幅水彩画在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布置在会议大厅展出,并印制成明信片作为礼品赠送给各国来宾。因为这些画,徐元章和宝庆路3号成为热点,各国驻沪领事馆的外交官络绎不绝来到这座私家花园。


徐元章绘画作品系列八·民俗景观:法租界公董局。1865年建成,位于淮海中路375号,现为中环广场(裙楼部分)。


徐元章绘画作品系列九·外国大班豪宅:丰田公司大班宅。位于愚园路1249弄。

有一段时间,每逢周末,一群“老克勒”就会聚集在被徐霭龄称作“平厅”的大客厅里翩翩起舞,那些人都是当年上海滩“大亨”的后裔,那些音乐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美流行曲,徐元章在其中如鱼得水,那可能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那种“买办文化”的场景和情调,是一般人无法涉足和领略的,直到一桩遗产官司曝光,这一切才成为老百姓的茶余饭后。

2002年,宝庆路3号引发遗产诉讼,2004年一审判决,2006年终审判决,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竞得该住宅产权,周宗良的数十名继承人按比例分得款项,而在宝庆路3号实际居住了50多年的徐元章兄弟,却因母亲“下落不明”而不具备继承权……

徐霭龄的文笔并不好,她自己也说,她是工科女,写这本书是勉为其难,加上我与书中内容很难产生共情,所以读来并不引人入胜,但徐元章令人唏嘘的结局,让我迫切地想走进宝庆路3号。

 

4月4日预约三天后的名额成功,4月7日上午,走进宝庆路3号。



宝庆路3号有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花园)和5栋相互独立的建筑,现在的管理方按逆时针方向,将它们命名为1-5号楼。2号楼(主人楼)和5号楼(管家/佣人楼)由德国人建造于1925年,1930年代初,周宗良将其买下,于1936年加造了1号楼(平厅)和3号楼(子女/客人楼),后又造了4号楼(厨房、库房)。2006年,上海地产集团经拍卖整体买入,2010年开始实施保护修缮,至2017年10月,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成立并试运营。现在对外开放的是大草坪和1、2、5号楼。


宝庆路3号建筑平面图


5号楼和2号楼之间修建了一条封闭的长廊,将两栋楼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展示空间,展出上海交响音乐百余年的发展历史。


入口处在5号楼


新建的封闭长廊,展示着上海百年交响音乐的“乐之河”。


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是中国最早的交响乐演奏团体。其演奏员均为外国人。


1919年,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担任乐队指挥,乐队从此步入黄金发展期。


中国第一架演奏用斯坦威钢琴,1921年梅百器购自欧洲。


1922年,上海公共乐队正式定名为上海公部局管弦乐队。1938年已有4名中国演奏员,他们是谭抒真、黄贻钧、陈又新、徐威麟。


公部局乐队与百代公司多次合作录制唱片,1935年录制了黄自的作品《都市幻想曲》,1936年录制了阿隆·阿甫夏洛莫夫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电影《迷途的羔羊》插曲(任光作曲),这张《北平胡同》录制于1937年。


著名指挥家曹鹏、陈燮阳、余隆使用过的指挥棒。


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展示着上海交响乐团与中国音乐界的师承关系及脉络,其中由梅百器生发出的枝叶中,有杨嘉仁、傅聪、顾圣婴、周广仁、王羽佳、陈萨……星光熠熠。


上海交响乐团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满橱的唱片是上海交响乐团留存的档案,其中很多是“中国唱片”出品。


1号楼是“宝庆路3号建筑保护修缮展”,对这座花园洋房的前世今生作了介绍。


1号楼的外观。从正面看,它似与其他几幢楼风格不同。


从2号楼的阳台看1号楼,发现它的房顶与其他楼是统一的,只是在四周加了一圈裙边,使其“求同存异”。




1号楼一角。窗台前的木厢像是空调,又好像是“老物件儿”。莫非1930年代这里就有了时尚的通风、控温设备?一问,是空调,但不是原来就有的,只不过是为了配套而“做”成这样的。窗台下的暖气片是原来就有的,低调奢华,可惜忘了给它一个特写。


2号楼外观。这是一幢假三层的洋房,现在一二层作为展室(交响音乐展)开放,三楼未开放。


2号楼的西墙。


从网上找到一张修缮前西墙的照片,可以想见之前这座豪宅的落寞。虽然每周办舞会,虽然进出都是有身价的人,但徐霭龄承认,那时的宝庆路3号是破败的,整个花园像原始森林,阴森森的。


2号楼(主人楼)一楼。


2号楼二楼


2号楼漂亮的彩窗。


2号楼一楼长廊,朝南,走出去即是花园。


2号楼二楼长廊,走出去是阳台。


宝庆路3号全景模型。我也拍了一张,但效果欠佳,所以在网上“借”了一张,谢谢拍摄者!


表述宝庆路3号“前世今生”的时间轴。


在一张“周家主要人物关系谱”中,看到了钢琴家周广仁的名字,她是周家的第三代。


在焕然一新的宝庆路3号两次看到周广仁先生的名字,令我有些惊喜。她的名字既出现在周家族谱中,又出现在上海交响音乐史的展览中,冥冥之中是一种怎样的连接?

周家的徐家的宝庆路3号已落下帷幕,私人豪宅转换了身份,但,历史的蛛丝马迹不可能完全消除。走进崭新的宝庆路3号,得到多元的信息,挺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