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2015-01-14 16:11:28)
标签:

桃核雕刻

桃文化

华丽变身

兴趣爱好

分类: 我的兴趣爱好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图 文/安全老张 

当我们吃过桃子,自然都会把桃核不屑的随手扔掉。但自从我爱上桃核雕刻以后,见了桃核就会驻足端详,特别是“可雕”的桃核更会眼前一亮。捡回来的桃核,通过精心的构思、雕刻、打磨就会华丽变身,成为一件爱不释手的工艺品。由于是自己选材自己雕刻的,或送亲,或赠友都会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更赋予它一种特定的寓意,如“平安”、“长寿”、“健康”等等。

我国是桃的故乡,民间的桃文化历史久远,传播广泛。传统的民间桃文化,大都带有迷信色彩,其实桃文化的现实意义,和它的实用价值更为宝贵,也早已被我们认知,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桃树生长缓慢,木质坚硬而细腻,木体清香,被称为五木之精。桃木在我国民间文化和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桃木亦名“降龙木”、“鬼怖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被称为神木。
桃核,更有“一桃压百木,一核镇千邪”之说。桃核纹路各异自然天成,可串成手链把玩,把玩久了会形成一层包浆,越久越亮,润泽也愈通透。把玩的过程可刺激穴位,起到通筋活络,祛邪避凶,扫除病灾的作用。深颜色的桃核雕刻剖面像红木,浅颜色的则像是黄花梨,光滑润泽,天然木香,雕刻成吊坠、挂件,精致小巧,趣味横生。

民间桃文化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吉祥、长寿的向往和追求,虽然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桃木辟邪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如中医指的“邪”就是病邪,具体的讲就是导致疾病的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外感六淫:风, 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等而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均可入药。在古代民间更认为桃子具有延命的效果,而视其为仙药。

    桃子是人人喜爱的水果。老家人有句俗语,“宁尝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由此可见桃子的性味平和。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汁,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果酸以及钙、磷等。桃仁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可用于闭经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等......。
    桃花也可入药,它不仅可疗水肿、痰饮、二便不利,古人认为它还有美容作用。在唐代,河南洛阳人就有以鲜桃花煮粥的习俗,可以用于妇科、儿科及外科方面的多种疾病。据《本草纲目》记载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入药或与其他药配伍。
艳丽的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主题,是美的化身。所以,人们常常
把没有争端,没有烦恼,没有病痛,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理想境界称为世外桃源。
今天,我用刀学着网上的雕刻大师,也让废弃的桃核华丽变身,让她变得美丽,变得更有内涵。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雕刻桃核时,一定要根据作品的创作要求,精心选择好桃核的形状、花纹、色泽、大小和外壳厚度。桃核雕刻不能太追求形似,保持桃核原有的自然花纹是桃核雕刻的特色。在体现挂件、摆件精致工艺的同时,还要保留憨态可掬的趣味性。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雕刻茶壶时,要挑选外形较圆的桃核。不然,只靠外壳厚度很难雕刻成圆形,且表面花纹也不一致。
茶壶虽然各式各样的都有,但有一条基本的规则必须遵守,那就是壶把,壶嘴,壶盖口要在一个水平线上。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桃篮雕刻比较容易,也是传统的桃核文化,雕刻时只要选择较圆形的桃核就行了。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桃核雕刻的桃篮表面圆润,没有棱角,最适宜小儿手脖佩戴。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雕刻桃核工艺底座时,更要选择外形圆、壳皮厚的桃核。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雕刻小动物要考虑桃核的形状,不宜创作雕刻站姿的动物,卧姿的动物呈椭圆形更适宜桃核雕刻。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雕刻“长命锁”时,要选择壳厚、扁形的桃核。这颗桃核够扁,但壳皮太薄,自然的花纹太深,影响作品的创作。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在为挂件打孔时,一定要注意掌握好重量中心的平衡,以保证动物的正常姿态。

晒晒我的手艺(六)--华丽变身的桃核

这枚心形“福字”吊坠是用特小的观赏桃桃核雕刻的。质地坚硬,色泽光润,佩戴久了还会有理想的包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