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人生的四季风景》妙语摘录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是去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文化繁盛是一种境界,本真又是更高的境界,繁盛易,纯粹难。
越看病越觉得现世令人痛苦,其实一切病痛源于苦闷的难以言说的生活。病好治,但破碎的生活难以治愈——妈妈认准孩子有病,但不知道这病是母亲给孩子不断抱怨申斥造成的,孩子想满足母亲却又惶然,于是惊恐多梦气喘,因寂寞而贪吃致肥胖。而母亲的一切暴躁,兼之后背疼痛、咽喉痛等,又是因为丈夫长期的默然,因为得不到丈夫的体贴造成的------家,在爱的幌子下有多少令人心痛的现实。
女人的天性有女儿性,有母性,但没有“妻性”,那是后天生活强加给她的。女儿性是撒娇任性,母性是慈悲温柔,妻性是生活碾压下生出的扭曲的怪物,是太多的担当与痛苦。总之,做女儿轻松,做母亲快乐,做妻子,既不轻松,也难得快乐,只有三个字——不容易!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荣格
曲曰:人,前半辈子活人生的宽度,求“知”,必定有痛苦,后半辈子活人生的高度,求“觉”,必定有喜乐。
我和这世界保持疏离,但并不意味着我看不懂你。有一种奋不顾身叫作“无明”,有一种远离叫作“懂你”。
不懂的休息的人也是有罪的。休息、闲暇、休闲、给自己放个长假,让生命得到修复,在未来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当我们感到生活被神性充盈,并包含着灵魂的渴望时,无论痛苦还是快乐,我们的生命开始被意义笼罩,我们可以开始寻找到“我”,等到“无我”时,便充满法喜。
那晚,在圣潘格拉斯火车站大厅,一个白发旅者在等车期间,弹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曲子,人们默默驻足而听。这,就是古典、优雅和安静的心。无论多么匆忙,都别没了悠然的心。
如果换不了生活,就换种境界活着吧。
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厚道。厚道也是道,丝丝善念就能让人活得踏实幸福。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有品质的生活,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是在于稳定、不惑的内心。
特蕾莎修女说:我不参加反战游行,但我会倡导和平的游行。
人有肉体生命,有灵魂生命。来此一生,不过是要完成神明赋予我们的精神进化。6000年来,我们只是疯狂地构建了一个物质文明的大厦,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方向回归,道路回归,精神回归。
大多数修行人都以为灾难来临可以自己跑掉,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将承担集体的命运(共业)。所以,最好的现实是集体的觉悟和担当。
修行,如果没有自性的觉悟与强大,还在依赖他者,还在祁望保佑和救赎,那就是还在小路上乱折腾,还没有上道。
如果你始终沉溺在物质的黑匣子里,而不是站在灵的高度,你无论如何得不到大自在。
我们只想“得到”的欢乐,但我们没有想过“失去”的痛苦。
人之“后天”要的是舒服;人之“先天”要的是开悟。
修行不看身在何处,而是要看心在何处。甚至不看心在何处,而是看“念”在何处、人与人之不同,有时就是“一念之差”。
关于人生境界,只满足生物本能者,为自然(动物);满足私欲者,为功利;在满足自我之后能约束自我欲念并遵守公约的,为道德;能摒弃贪嗔痴,忘我而利他的,为觉悟。
现在的生命和生活过于浮躁和慌乱,所以生命需要沉思,沉思可以避免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过分指摘和依赖。
人可以死于疾病,但人不可以死于对生命的无知。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源自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最终它还要归于哲学。
圣人之用心若镜——圣人的心像一面镜子,来了,就来了,咱盛得下;走了,就走了,咱乐得干净。死活拽别人来,或死活留别人不走;来了跟人较劲,人走了还猛惦记人家,都是无聊的自私。
在他们的脸上你永远看到的都是温和平静,而这,恰恰是心境的柔和,这种柔和会使人的整个神经系统保持在最低能量的释放,而激动恐慌愤怒等等都会使神经系统及气血贲张,继而能量大耗。佛菩萨们是善于控制能量和使用能量,并能汲取宇宙能量的觉悟者,而能量高度聚集的结果,就是散发大周天的光芒。这种光芒在道医里称之为“法脉”。
真正夙有慧根者与盲目信仰追随者的不同是:前者有超级的精神和心灵稳定性,他可能隐于闹市,但从不被世俗所迷惑,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后者则时时惶惑,不停地追道、问道、喜欢依附他者、喜欢尝试各种方式,但就是没有内心深处的淡然、坚定和担当。所谓盲目,就是蒙住眼睛,谁叫跟谁走。
信仰不是信“教”。信仰是在大千世界的面前保持着犀利的痛苦、冷静的爱和激情的对真理的认知。是一种独立的精神,而不是对他人的依赖。是让自己变大,而不是让自己跪下------一切关于能从他人处得到救赎的依赖,都有可能使自己被套牢,被绑架。一切信仰都应该源于自性的觉醒,而不是去搂那些所谓的“师傅们”尚在泥潭里的大腿。
学习经典,就是以一种虔敬的态度学并习宇宙人生根本的东西。不抓紧,就错过。错过的不是学问,是人生。能安享经典,是我们的福分。
大脑和身体纠结时就得病。身体只须“放松”,头脑的固执才要放下。
所有的祈祷都源于你坚信神的存在、奇迹的存在。你坚信在你拥有的世界之外,有一个更高级的、不平凡的世界,在俯瞰众生。
信仰,决定人生的高度。信仰不是信教,而是要先看,支撑你活于此世的信念,然后看你,为这个信念努力的程度。你的念力在钱,还是在儿孙满堂,还是在教育,还是在救世-----这些,会让你的今生后世完全不同。
精神的苦和纠结会让人生病,灵魂的痛苦要的则是解脱。精神的本性是外显,灵魂的本性是内敛。所以,一个从眼耳鼻舌身意彰显,一个由静坐、瞑视、冥思而安详。精神是要与这个世界对接,而灵魂则要出离、默守孤独。精神要求的是静、定及稳定地发挥作用;灵魂要求的是灵、动。精神要对付的是庸常;灵魂要对付的是超越。
思想妄动,身形妄动,气血就妄动,神明就妄动,久之人就得病。所以得病后,第一要务是静(安神),然后忏(明因果),然后改,然后净,然后虚无,然后,病入无何有之乡------现在人得病,第一慌(神乱),然后恐(伤肾,免疫力下降),然后悲切(不求因只求速果),最后束手绝望。
修身的根底说来说去不过“寡欲”——不是没欲望,而是减少欲望。
精神之内涵在于“求知”,灵魂之内涵在于“求悟”。求知,是为了活得好;求悟,是为了活得明白。求知靠外缘,比如教师、图书馆等;求悟靠内省,靠的是自身。
如果把身体比作房屋,元神原本是房屋里的神明,但人一出生,识神就挟持着物质世界占据了这个房屋,它用虚假的理念和概念玩弄人于掌上,渐渐地,人忘记了元神的存在,被识神带着冲向了世界。待生命耗散殆尽,它便离开你,去另找一个房屋。这么说来,人的一生也挺耻辱的,因为一直在认贼作父。
觉悟——觉,是从混沌中醒来;悟,是由心的感知而知“道”。你要先醒来,才能悟道。可现在大多数人还在混乱的梦中,从何感知,从何悟道?!
人,当从不变处用功,不要在变化处用功。容貌与心灵和性情相比,是必然要变的、要衰老的,而心灵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灵动,因为,灵魂的本质在于神性,而容貌肉体等不过遵循成住坏空。所以,在不变处用功,善护念真性情和心灵,才是人生根本。总之,有真,才有善,才有美。
元神,是先天,是道,是真种子,是主宰生命的本原。
识神,是后天,善于表现且能力高强,是人心的统治者。
识神掌权,元神退位。元神好静,识神好动(耗费元精)。人死——识神离开,元神虽在,但已被染污。
上丹田,识神所居,为道德天尊;中丹田,本神所居,为灵宝天尊;下丹田,元神所居,为元始天尊。
修行的要点在于回光返照,如镜之无心而照,如水之无心而鉴。庄子说:圣人之用心若镜。
性命双修——性,指灵性智慧;命,指生命气血。中国圣人之学就是——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唯有暴风雨后的平静才是平静。
耐不住孤独,做不得“神”。
人之尊严就是自主性,凡被他者主宰的生命都没有尊严。求“尊”是每一个人的内在需求。
穷莫穷过未闻道。闻道、悟道、行道、得道,真重要。
中国自古就是“诗教”,诗教是美育教育,远比德育重要。美育源于天性,德育源于后天。中国教育的失败即与德育太假、诗教衰败、失真有关。
读诗和写诗,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人,一个性情的人,一个对这个世界的美充满感觉的人。
诗教不是背诗,而是要培养诗意的心,诗意的眼。可怜今人喜欢以有用、无用区别事物,不知“有用”之物陷你于庸常,“无用”之诗则解脱你于庸常。——有用之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常有人问为什么活着,答曰:为活着而活着,是行尸走肉;为真善美活着,才有优雅和尊严。
自己和自己呆着的感觉,就叫“自在”。不利用别人,也不被利用,就是自在。不骗别人,也不骗自己,就是自在。可有多少人,自己不能和自己呆着?而大自在,就是自己已与万物同化。
2022、7、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