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黎敏《生命沉思录》妙语摘录

(2024-01-09 21:46:14)
标签:

曲黎敏

生命

沉思

妙语

分类: 人生感悟

      曲黎敏《生命沉思录》妙语摘录

    忙是心亡。“亡”乃迷失、走失,所以“忙”是“失心症”。忙,就是没了心,没了感知,就是浑浑噩噩“熬日子”,而不是“有滋有味”地生活。“忙”是心的妄动,“忘”是心的不动。

    飙车为啥出不了诗人?因为太快了,无境入眼,自然也生不出什么感受。

    能率性的生活,能感慨地生活,能觉性地生活,多么幸福,多么难得!

    人,60岁前是“知”,60岁后是“觉”。人人都应如此。

    60岁之前的“知”看的是厚度;60岁之后的“觉”看的是高度。

    人“悟则易悟,了却难了”。明白了还做不到,就是人的困境。人人都说明白了,人人都还糊涂着。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思无邪”含义:一曰正思惟,二曰真性情。

    真正的修行,是清醒的“返观内视”,是精神之独立,是“自救”和“利他”。

    物质的极大化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反而成为一个潜伏在我们生活深处的一种深度危险,它一旦爆发,我们人类将无处可逃。

    我们人类要从对世界过度开发的反省中走出来,走向一种觉悟的生活,并耐心地地等待地球在沧海桑田的巨变中渐渐修复。

    我们理解的世界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世界。

    所谓传统,是与记忆,尤其是与“集体记忆”紧密相连的,是一种组织化的集体记忆。

    仪式的意义在于让这一瞬间的感动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葬礼无非是让那尚未远离的魂灵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热爱、留念与追思。

    现今社会过度的信息令人窒息和空虚,因为它不涉及灵魂,不涉及心灵,无法整合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所以“拒绝”是一种保持自由的态度,是一种让心身干净的能力。

    现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废话和空谈,所以,在生活当中,“不知情权”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不听、不看,听了看了不留于意,是生存智慧。

    你可以争,也可以不争,争的结果是惨烈,不争的结果是悠然。        知命者内心富足强大,愿意顺天应地,守得住一时破败;算命者

内心虚慌,总想抗争偷天,留不住一枕黄粱。没事爱算命的人,身体

和心灵都有点“虚”了。

    《易经》可用来占卜,也可用来警世,更可以用它来怡性,来悟道。

    时间是最好的除臭剂,所以不必急于解决问题。你今天觉得是天大的事,明天也许就一文不值了。

    命不可改变,运可以修。古人曰: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在中国,有时“认命”也是一种觉悟。

    人,对命运理解的最大无明——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是葡萄,非要把自己变成苹果。

    没有电子计算机,人有情;有电视、计算机,人虚幻,情感缺失。

    大道至简。世界其实简易到我们无法想象。可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把它复杂化。世界其实从来都不变,时时刻刻变易的是我们和我们无明的心------

    无思无为则寂然而静,如此而感、而应,遂通天地之变化神明。

    在这世上,我们真正要懂得的不是生辰八字,不是十二生肖,不是风水,而是要有“道性”,要找到自己的主人翁。否则,元神和元神相撞,就是毁灭性的激情的“一见钟情”;识神和识神相遇,就是一场无奈的笑话;元神与识神偶合,就是终生的不懂和陌生-------跌跌撞撞的,岂止是孩童?懵懵懂懂的,哪只是你我?人这一生,又岂止是这一生?!

    别再问你与谁合不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那颗星,每个人都是过客,能互相照个亮,取个暖,就已经知足,就已经感恩,就已经缘分不浅------

    小病在于休息与治疗;大病在休息与治疗之外,还要剔除“贪嗔痴”。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与养神。如果医药、食物能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这世上就不会有哲学和宗教。这也是我所有书籍“重道不重术”的一个关键。总之,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觉悟——你先要醒来才能悟。

    桎梏无所不在,但心灵的自由也无所不在。人生在世,不介入不意味着不明白,明白着但不介入,是为了保持独立的自由。

    这世上唯有——心,清净。

    我想说的是:我不想和你一样!我不想陪读,也不想陪绑,我要活出亮堂堂的我来,把这世间勘破,然后痛痛快快地,换个更好地地方去玩!

    我不弃“文”,但从了一段儿“医”,这段经历使我能深入到生命的底部,从而更透彻地认识了人性。当认识到医学不能解决人性的全部,不能使人得到最终的根本的拯救时,我决定回到原点,从热辣、浑浊的红尘抽身,找回那始终的平静。

    不留,是一种境界,圣人之用心若镜。来来往往,留于意,就思忖,就痛苦。

    认命,是一种觉悟。试问天下情为何物?就是一物降一物。万事万物,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求不得。

    做人难得的是“忘我”,“我”字一当头,人就胆怯了,一不自在,人就无法脱俗了。

    中国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和“不为”的核心点在于对人(类)是否有益。比如说,发明了火药,对人(类)有益吗?无益。无益,中国人就不往这条路上走。

    《道德经》第57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为元神,民为脏腑,元神清静无为,脏腑亦不敢妄动。元神昏聩,则百姓脏腑风起云涌。

    痛是肉体的感觉,苦是内心的感受,所以,痛苦是心身俱处在被伤害、被打击、被折磨的状态。麻药和毒品不过都是欺骗,因为它们不能从根本上纾解生命道路的拥堵和心灵的无明,它们只是暂时麻痹了你的神经,欺谎了你的心灵。而真正的“离苦得乐”,唯有觉悟与修行。

    生,寄也;死,归也。活着,不过寄生;死去,不过归去。

    人,由“我执”而分别,由“分别”而我执,由此烦恼丛生,由此满目疮痍,由此万劫不复。

    “无常”是生命与生活的本质,因为人心无常,变化多端;“有常”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存在。

    真相,既非人人能见,也不是人人想见的。凡人,都喜欢自我欺骗的温暖-------

    不妨试着转换一下,从“要”到“给”,格局大了,人生的真喜乐就出来了。

    如果不知道幸福源于自我的解放和觉悟,就统统是迷信。

    现在有很多朋友天天念经,四处拜庙、出钱建庙、甚至在家中设立神台、佛堂,忙的不亦乐乎,但心中并没有得到清净,心忧虑之,此等都是“着相”。凡外求都是人生的误区,如果没有自我内心的强大,只会招来烦恼更多,反而无法对抗邪恶。

    世间一贯如此,求道者少,求术者多。求相者多,求无相者少。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学,已经超越对万物的分科别系,它讲究“究竟”,应比“科学”意义更大。

    信仰是一种独立的精神,而不是对他人的救赎的依赖;信仰是让自己变大,而不是让自己跪下-------

    人的一切危险源于外求,外求会让人因为大千世界的繁复而陷入内心的迷乱。

    中国的学问全是向内求的学问,中国文化是内学:佛学为内明;道学称内景内丹;中医为内经;儒是内业,武术提倡内功。这些学问全要求我们要有悟性。

    中国古人始终把精力放在内向自足的探求上,而没有向外扩张的企图。

    在中国之道中,从来没有极端的对立与冲突,阴阳观念绝不同于西方的善恶,它不是光明与黑暗、上帝与魔鬼的斗争,而是彼此依存,渗透互补的一对范畴。

    中国人不是“信而好神”,而是“信而好古”,有着一种对圣贤及经典的迷恋。即便对佛教,中国人也多是采信其哲学的层面,致力于智慧或觉悟,而不屑于艰苦卓绝的苦修。

    今生今世,能闻听着经典的馨香,还欲何求?!

    今天在家打坐读书,天气清凉,心亦清凉。长时间和一个人共处时,他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都令人厌倦。相反,阅读带给人心灵的喜悦是持久和确定的。所以,有时,找情人不如在屋里焚香阅读一本书。

    阅读,可以让我永不媚俗。

    在中国,有些东西,靠强压是不起作用的,农人式的狡黠在于,他可以用表面屈从的沉默来深埋骨子里的倔强,一旦时机成熟,春光乍现,那些小种子就冒出来了,星星点点的,一片葱茏。

    觉悟——觉,是从混沌中醒来;悟,是由心的感知而知“道”。你要先醒来,才能悟道。可现在大多数人还在昏乱的梦中,从何感知,从何悟道?!

    人一旦觉悟,就会开始“自救”。

    孔子拿“六经”说事;老子拿“道、德”说事;释迦拿“究竟”说事;苏、柏拿“艺术”说事;《黄帝内经》拿“生命”说事------得道者各取其方便法门,但大道都归于那个“一”,都通向那永恒的真理。

    中国哲人以自身为小宇宙,而返观内视,进而洞悉了大宇宙,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文化的最高形式是“思想”,是一个民族对宇宙、对生命以及人生的认知态度和理念。

    大学之大,在于有无精神的自由、包容和批判。在于青年的独立和老成,在于有无大师,大师是否坚韧与纯真-----仰慕蔡元培时的北大啊!校长的胸怀决定了学校的高度。

                   (学习摘录整理于202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