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谈治病养生
越来越深刻地认知到:有些疾病的降临,仅仅是为了粉碎人类的野心。人类医学和疾病史记录的不只是人体的历史,更是人性的历史,人心的历史。一切伤痛,一切糊涂,一切贪嗔痴,一切妄念,一切虔诚与不敬,皆在其中。人,皆因人性而病,但,人只想解决病,对人性的贪嗔痴依旧听之任之。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病,只是一次痛苦的经历,而非自我觉知的起点。这一切,多么令人心痛!
世界再怎么变化,人,还是离不开阳光、亲人、温暖的夜和朋友。这些,是人生的秘药,可以疗愈我们灵魂深处的伤。简言之,精神上的享受可以带来身体的安宁。
就生命而言,五脏是藏生命神明的府邸,比如肝藏魂,肺藏魄。如果我们总把目光盯在那些器官上,我们便从根本上贬低了生命的神秘本质,也贬低了生命的美。生命的觉悟一定源于神明的自在,而不是源于器官的修复。我们要降伏的不过是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
一个好医生只有具备透视人性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切假面具后面的那个被种种现实、种种潜意识擦伤的真正的身心,才能唤醒、调整、抚慰和治愈,所以祛病易,救人难。
一遇病大家只寻医问药。如果找不到良医,我倒建议,你只要在生活中把那些导致疾患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改掉,就可以祛病大半。患病,其实也是上天的提醒,如果在生病中没得到点觉悟,这病也就白得了。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不改变,神也没有办法。
把生命从外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修炼”。请医生治病还是外求,要想少生病,重在内修。
凡病皆是正气虚,邪气盛。这一点要切记切记!让自己正气强大的方式就是——规律生活,吃喝正常,精神愉悦,适当锻炼。
好多人都明白“相由心生”,为什么就没人说“病由心生”呢?!要先解决心病,要先解决“人”的问题,然后才是“病”的问题,否则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任!!
传统医学强调练自己的功夫,现代医学讲究的是仪器的功夫。以人知人,为妙;以物知人,不见得妙。
中西医的差别,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差异。一个是对生命的干预,一个是对生命的顺从。一个是杀,一个是生。
有人问,何谓良药?答曰:开怀大笑就是良药;晒晒太阳就是良药;吟诗诵词就是良药;喜读经典更是良药;还有,到大自然中去游山玩水,呼吸天地之大美,感受苍穹之辽阔,天天阳光正向地活着,皆是满满的正能量,大良药。(太对了!)
古语说:“不可救药”,是说有些病人的病不是用药就可以治愈的,现代人尤其如此。药是有形的,只能治疗有形的病,但现代人的病大多从无形上得,所以,如不从无形处下手,还是无能为力。贪则提心吊胆,则积;嗔则心怨肝硬,则结;痴则痴心妄想,则执——如此积、结、执,都使经脉凝滞淤积,神明昏乱,最后百病缠身。所以:能破妄念者方为丄医。
越来越感慨,沉静地对待生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有病时,先想想生活出了什么问题、情感出了什么问题------把这些绳扣解开了,生命的大药系统也就开始启动并发挥作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本质在于和解,而不是对抗。不要急于消病,而是要消除病因。如果能找出病因中隐藏着的生命焦渴、委屈、愤怒、恐惧和不平,届时病症都不再有意义,治病的最大意义应该在于重新唤醒和拯救我们的人生。
作为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对生命真正的悲悯和同情,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于是,病不仅缠绵难去,最后连医生和病人都成仇人了。
周国平说:“身受心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养生上,养生几乎成为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这么一种紧张兮兮的心态,能把生养好吗?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一定会出毛病。”曲曰:强烈同意。养生不是目的,活出春之温润,夏之热烈,秋之缤纷,冬之静谧,活出真痛、真乐,才是生命之真谛。
在中国,传统医学一开始就涉及全方位的拯救及关怀。但现在,这种集医生、心理医生、牧师和上帝于一身的大哲大贤已寥寥无几,所以,悲怆之余,唯有自救。
与其天天在网上问这病问那病,与其在医院看别人的冷脸,与其让冰冷的仪器扫描自己的身体,与其大把大把吃自己弄不明白的药-----不如自己略习医术,略知阴阳四季养生大法,见微杜渐,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爱家人。
人,为什么总是恐惧症状,而从不肯花时间探究和认知自我?大多数人对自己得病的原因并不愿深究,宁愿一切归于外因,归于所谓的遗传或基因。其实,任何人都怕看到生命的底处,那张牌一定触及您根底的痛------真相,既非人人能见,也不是人人想见。凡人,都喜欢自我欺骗的温暖-----
当医学放弃了他最初的发心而进入市场后,钱和病,一起周流世界。生命的尊严不复存在,所有的人都病了,都病在欲望的深渊里。无论给症状起多么稀奇古怪的名号,都无非在借由你的恐惧而谋财。所以,还是远离吧,在风花雪月里,用天地山河灵,针砭灵魂的痛,灌溉生命的花。
病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本质是人性的贪嗔痴慢疑。看不到这个层面的治疗,都谈不上治愈,不过遮蔽而已,不过按下葫芦起了瓢而已。
人可以死于疾病,但不能死于对生命的无知。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现代人做事的一个大弊病是急功近利,消灭了过程,往往是一个病名对应一种药,所以人们急于找到病名,然后直接找药,医不求了,药不问了,没了“求”和“问”的过程,没了疾病使人体自保功能启动的认识,人们宁愿用“钱”消灭过程,而不愿参与到对疾病的反省中。所以,没有治愈,只有症状的潜伏和转变。比如感冒立刻吃康泰克,就是在用药或用钱消灭过程,于是,生命的转机就这样被灭掉了,并最终导致根本伤害。
如今,“养生”这词儿已经烂大街了。其实,“养生”是养生命,不是养身体。生命的概念要远大于身体的概念,它包括身心灵、精气神,甚至包括宇宙空间气候人文诸多方面。它要求人的本性、素养及升华。如今社会上讲的其实都非“养生”之实质,只是在讲你该如何正确地生活。而真正的养生是:1、读内经,明生命之理。2、练功。所谓功就是功夫,就是时间。耐心而精心地把一个功练上几十年,就出效验了。
病,不是单纯指身体的不适与困顿,其中还包括神魂的不安、颠倒与飘零。不病,不是指浑浑噩噩地活着,而是指清醒地、安详地、智慧地活着。
只有中国有养生文化,其实,“养生”一词已超越现在的医学概念,它是人类对生命的一种自觉,它规避一切有意无意的伤害,只追求修复和圆满。
养生分三个层面:肉体、精神和灵魂。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如果医药、食物能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这世上就不会有哲学和宗教。这也是我所有书籍“重道不重术”的一个关键。总之,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
养生,是一种主动管理生活的方法,是对人类行为的必要调适,是完整的生活艺术。
养生,就是明人性,立规矩,而不是懂几条经脉,会开几个药方。生活不乱来,精就能固摄,不耗散。养生不是吃补品,不懂原理的乱吃补品一定适得其反。所以养生的要点不是寻医问药,而是改变生活习性。现代人得不起病啊,要么有人持刀、持激素相待,要么有人持劣药应付。生命怎禁得起?!
所有的利益集团都无非是利用人的弱点骗钱。比如,人怕病、怕死、无明,以为保健品会帮助到自己,人想通过占有好东西来拯救自己,但人不知道高蛋白会增加胰脏的负担,高能量的东西要靠人调动更多的气血去化解它,在化解它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精神旺盛了,但不知这是提前动用了你的气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不仅浪费了你的钱,还浪费了你的精,你提前预支了自己,因为你的贪婪和无知。
运动的两个要点:一是“匀速”;二是“坚持”,任何一种生命模式必须经过100天才能产生生命记忆,这就是修行家所说的“百日筑基”。
锻炼要点:知“八虚”:俗话说,百练不如一站,站中有妙诀,全在懂“八虚”——内经曰,心肺有病,病在两肘,故站桩时沉肩坠肘,就是对心肺最好的锻炼。肝胆有病,病在两腋,故站时要“虚腋”。脾有病,病在两髀,就是人体的胯骨轴处,故要松胯。肾有病,其气会留于腘窝处(委中穴),故站时要膝盖微屈,几大关节松驰,即养生妙法。
除了肉体,我们也需要精神的训练——我们要倾听、阅读、交流、感受痛苦、沉思、体悟、禅修——这是一份必须自己完成的工作,但唯有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会给你带来工资,但会让你强大和成熟。
中医文化和养生文化是个更大的民族文化问题。中国人将怎样坚守自我,将怎么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是个更根本、更长远的问题。
——摘自曲黎敏《人体文化解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