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翻译】地铁站上——庞德

(2009-04-02 07:06:11)
标签:

胡雁然

诗歌翻译

庞德

文化

分类: 我翻我译

庞德的这首地铁站上,翻译的人已经无数,但我还是要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一次。

 

原文:

庞德(Ezra Pound):

In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wet, black bough.


 

译文:

地铁站上

【美】庞德∕胡雁然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片片花瓣,潮湿黝黑的枝干间。

 

 

简析:

一、我认为诗歌翻译,重要的是两点,首先是原意,这个不用多说,否则还不如自己去写一首好了。其次是韵律。事实上我打上“其次”二字时,已经非常心虚,诗歌不同于小说,这两者对其都非常重要,勿分先后。

 

二、庞德是意象派诗人,对中国诗歌颇有研究,这首诗有点儿仿中国古诗的味道,而今我们译这首诗时,重点应该更多地放于古诗与现代诗的过渡之上。

 

三、题目。Metro=Metropolitan Railway,意思为巴黎地铁,当时庞德正在巴黎的协和地铁站下车。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需要个“在”字,因为原文有个介词“in”。我认为是不需要的。对于英文而言,没有了“in”,意思就变为了写巴黎地铁站,有了,则附上了主人公的存在感。而中文,一个“上”字则足以表达。

 

四、第一句中的“apparition”该翻译为动词作名词用的“幽灵般显现”,还是翻译为“忽现的魅影”?——这里其实更多的是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承接关系的问题。我个人把它理解为承接:地铁站中哪来的树枝,当然是庞德看见了一个个面孔,再想到枝干间的花瓣。

 

五、第一句中的“显现”与“人群”谁应在前?——英文中把重点词提前,可中文里把重点词放在声音的尾巴上,会让人有更为深刻的感觉。

 

六、第二句中,为何译作“枝干间”?——注意,原文是“bough”,而不是“branch”,意思为“大树枝,主枝”,所以很多人译为“树枝”,我认为是不对的。既然是主枝,那叶子自然不是实质上的在它上面,而应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我想很多人还是会对这个“间”字存在异议,原文也并没有说“among”,但这里也是个中西文化的差异:英文的“among”比中文的“在……间”距离要大很多。而且用“间”字更能符合原文上下句押韵的感觉。

 

七、第二句中“花瓣”与“枝干”谁应在前?——这里是一个感受的问题,我遵循了原文的音律,“花瓣”在前,慢慢地向“潮湿黝黑的枝干”中下沉。

 

八、为何要在“花瓣”前加“片片”两字?——这首诗庞德是在看过一个接一个漂亮的面孔后所写,所以我认为用“片片”可以增加“花瓣”的层次感。

 

九、潮湿黝黑的枝干”前是否应该有个“在”字?我此处用一个逗号代替了“在”这个意思的完整性。庞德是个意象派诗人,本诗中他想把意象叠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感觉。一个“在”字会严重地破坏这首诗的意象群给人的整体感觉。我说过翻译庞德的诗更重要的是做好古诗与现代诗的过渡,即便原文中本句没有标点符号,也得给它加上。

 

十、“潮湿黝黑”能否缩为一个词?——我肯定地回答:不可以。两个形容词并列着,可以凸显出两个方面的特征。这里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地扩张像花一样的面孔的美。

 

                                                            09.04.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