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研组长的几点建议(三):教研形式的选择

分类: 工作心语 |
教研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两种;集体性研讨与个别化学习。这里重点聊聊大家日常所说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一定是基于组内老师共同的需求而进行的,例:
※
※
※
※
※
※
※
※
在我看来,所谓的“头脑风暴、辩论式”等等,只是组长们给教研形式取了一个艺术化的名字而言,每一次教研活动我们应关注的是过程。“教研主题”应该陪着教研活动而行,像血液一样流经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而说到“过程”,我们自然可以设计规范化的“步骤”与“程序”,而问题在于,当我们按照一定“程序”走一遍的时候,却未必能够让老师们获得提升感。所以,要让教研活动获得成效,必须强调“过程的精致化”,粗放的、流于形式的“过程”,只能说是“我做了”,却不能说是“我用心地做了”。那么,怎样才算是“精致化”地做“过程”呢?在我看来,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自始自终地紧紧围绕“主题”而进行。下面,我以听课评课这种幼儿园里最为常见的教学研究方式为例,说明一下“过程的精致化”。
“精致化的听课评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讨教学设计,或者说是“集体备课”;第二阶段是听课。安排听课,尽量能让同一教研组的老师都能听到课,并且事先让老师们熟悉相关的活动方案。第三阶段是评课。评课最好安排在第二天中午。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供老师们对所观察的课堂作深入的思考,最好要求每位老师能将自己的思考形成书面文字,在讨论的时候就可以更见水平,如果听课之后马上评课,大家都来不及思考,那么讨论不容易有深度,而如果把评课的工作留到下一次教研活动甚至更远的时间,那么课堂上的信息流失得太多,老师们的激情也会随之消失,讨论就会缺乏针对性。
建议“评课”分为五个版块: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体验更深刻)、观点呈现(在教研活动中,应该避免一种现象:看似谁都发言了,却谁也没有把观点说完整,“观点呈现”就是鼓励教师把观点说完整)、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但每个人的短暂发言,仍然应该是有“主题”的)、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
当我列出这三个阶段五个版块时,很多教研组长会说,我们平时就是这样组织听课评课的呀!但关键是我要问你,你在组织过程中,是让老师们毫无目的地看,海阔天空地讲,还是自始自终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来,那可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三个阶段五个版块,是教研过程的环节,是流程,但是,如果没有“主题”的介入,就不是“精致化”的过程。否则,你说要课后说课,我也说了;你说要观点呈现,我也呈现了,但最后却什么也得不到。因为我们还是停留在“走流程”、“无主题”、就课论课、零散思考、止于表层等老路上,没有转向主题性的研讨。所以,这里大家必须要认识到,就一节课来研究一节课,最终是得不到提升的,课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例子,我们真正要研究的还是主题。所以,我想大家对三个阶段五个版块应该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必须是“基于主题”的。如果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教学目标”,那么大家就要围绕着“目标”来研讨;如果我们的研究主题是“教学评价”,那么大家就要围绕着“评价”来做。只有这样“围绕着主题”去研究,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大家千万要避免评课研讨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拿来讲,结果什么都没讲清楚。所以,教研过程追求精致化,第一个转变就是转向主题研究,我们说“研究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明白自己要研究什么,那么教研活动还谈不上精致化;只有当我们明白“我们要通过这节课来研究这个主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精致化的效果。
我坚信:这五个版块只要大家围绕主题精雕细琢,教研就会越做越精到,越研越细到。这样的教研活动就慢慢会有“学术品位”了——把主题引入过程中,把过程做精致了,教研活动的效应才会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