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古城是黄河以北地区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被誉为“燕赵第一城”。此外,邢台还是中国古代五个朝代的都城,这五朝分别是商朝、邢国、赵国、常山国(赵国)、后赵。
一、商朝国都(约130多年)
首先,邢台曾经是商朝的国都。商朝前期,社会动荡,洪水泛滥,国都五迁。汤灭夏,建立商朝,当时的都城在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偃师一带。商帝中丁时,国都迁到隞(嚣),也就是今天的郑州商城。帝河亶甲时,国都迁到相,即今河南安阳。帝祖乙九年,约公元前1438年,国都迁到邢,也就是今天的邢台。从祖乙,到祖辛、沃甲立、祖丁、南庚,国都邢经历了5位帝王。约公元前1302年,南庚迁奄,奄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由此推断,邢作为商朝国都大约经历了130多年。再后来,盘庚将商都由奄迁到殷,这样商朝的都城才算固定下来,因为商朝在殷的时间最久,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
二、邢国国都(426年)
西周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把王族子弟、功臣、古帝王后代封到各地,这就是分封制。《左传》说:“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统计,周朝共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国,而邢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周公第四子姬苴被封在邢国,姬苴就是第一代邢侯。姬苴,字靖渊,世称邢靖渊,他也是邢姓的得姓始祖。公元前635年,邢国被卫国灭亡,邢为邢国国都426年。
三、赵国国都(约30年)
东周时期,诸侯纷争,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大事,邢台在这个时期一度成为赵国的都城。
大家都知道,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其实赵国先后有4个都城,分别是晋阳、邢、中牟和邯郸。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奔赴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后来晋阳成为赵国的都城。约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约30年后的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即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
四、常山国(赵国)国都(10年)
从前面我们知道,赵襄子曾经把都城迁到邢台,所以邢台又被称为襄国,这也是我们现在把邢台叫作“邢襄大地”的原因。
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成侯继位。公元前355年,魏国向赵国进献了上等椽木,赵国用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个檀台,并修了信宫,邢地还成了赵国的别都,赵国经常在信宫与诸侯会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个新名称——信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设置了信都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邢台沙丘去世。第二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8年,赵国后裔赵歇被张耳、陈馀立为赵王,定都信都。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定都襄国,襄国也就是信都。后来,赵歇复称赵王,刘邦再封张耳为赵王,张敖继承赵王。公元前198年,赵王张傲被废为宣平侯,赵国国除,邢台作为国都的短暂10年结束。
五、后赵国都(18年)
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了16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在襄国(邢台)自立为大单于、赵王,作为“十六国”之一的后赵政权建立。公元335年,石勒的堂侄、后赵第三位皇帝石虎将都城由襄国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至此邢台作为后赵国都16年。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政权陷入混乱,他的儿子石世、石遵、石鉴相继为帝。
公元350年闰二月,真正掌握后赵实权的石闵杀害石鉴和石氏一族,并在邺城称帝。值得一提的是,石闵本姓冉,是石虎的养孙。如今,石闵登基为帝,国号大魏,并把自己的姓改回冉,所以后世将这个政权称为冉魏。350年三月,石虎之子石祗听说哥哥石鉴被冉闵杀死,于是就在襄国自立为帝,并起兵讨伐冉闵。然而不幸的是,351年四月,石祗被部将刘显杀害,石氏后赵灭亡。同年七月,刘显在襄国称帝,后赵政权更换了姓氏。352年,冉魏军攻入襄国,刘显被杀,襄国宫室被焚,襄国的百姓被迁到邺城。所以,在后赵时期,邢台前期被作为国都16年,后期被作为国都2年,共计18年。作为“五朝古都”,邢台成为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