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灶台;梅花
(2020-04-21 00:16:55)我有个乡下的朋友。他每个周末都邀请我去他家吃一顿农家菜。
他知道我喜欢农家的东西,每次他必定等我一起,去他家后院摘青豆角、红辣椒,等等。切菜、烧火,我都参与,这是一乐。尤其是朋友家的那个大灶台,让我看到了旧时光。
朋友家的那个灶台是用土砌的,很原始,上面放一个大铁锅,用干柴烧火,“噼啪”作响。火焰映着锅底,锅热得很快,刚放上油,就可以放葱、姜、蒜了,“嗞啦”一声,紧接着放菜,可想而知,这菜因有了柴香,该有多美味。
我这位朋友亦是见过世面的,在外做生意也有些积蓄,城里也有楼房,可后来还是回到了乡下,与年迈的父母一起过着清如水的日子。
朋友说,他骨子里有一种情结,他爱那袅袅炊烟,他爱晨晓时的鸡鸣。他喜欢农家人在一起的朴实,喜欢吃用土灶台煮的稀饭,端着冒着热气的碗站街吃饭,吃饭时逗着邻家孩子,日子简单快乐。
我与朋友一样,很执念于一切农家的东西。一是,一个人离家久了,很怀念家乡;二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骨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一辈子抹不掉的,生活习惯一生也难以改变,尽管大半生在城市度过。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怀念吧,要不然,怎么城市里的饭店也流行起了“大锅大灶”?那是给思乡的人一种慰藉。商家颇具心思地在包厢里砌了灶台,用原始的柴烧火。我去过几次,玩似的拉着风箱,却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饭菜也吃不出妈妈的味道。
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小时候是感觉不到的,那时,在田里插秧、摘菜,或在做饭时帮妈妈拉风箱,让人觉得累和烦躁,物资的缺乏让人想跳出这个“农门”。可是真正走到城市,在城市里过了半辈子时,这些“村事”又是那么的可贵、有趣。这是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还记得母亲一年才做一次红烧肉,那是多激动人心的事呀!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两斤五花肉,母亲将肉洗净,再用开水烫一下,晾凉后,切成方块,放油锅里炒一下,再放入冰糖、酱油和盐,上色后,再加热水小火慢炖。炖肉的当儿,是我们一家最幸福的时刻。我们围在灶台边,一边听母亲拉家常,一边看她翻炒着肉,直到酱汁浓稠、红烧肉做好。我和哥哥吃得满嘴是油,母亲还往我俩碗里夹肉,这个场景我永远怀念。
因怀念灶台,除了去那位乡下好友家吃菜,有时候我还带家人去山里,用几块石头临时搭一个灶台,找一些木柴,做一小锅烩菜。在袅袅的烟雾里,我仿佛回到了旧时光,回到了母亲烹煮的一年四季。
|
||
春天带着季节的轮回、色彩的故事,来了。在这个季节,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梅花以绰约的风情,红袖曼舞,温暖着季节,营造一场纷繁的花事。 在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的晴梅谷,一片梅花树,远远看过去,是惊艳了世界的水墨丹青。站在一株梅树前,用心感受一树璀璨的风景,凝眸满树或含苞、或绽放着的每一颗花蕾,你可以听到,无数的小精灵展示着生命的极致魅力,梅花的故事从薄如蝉翼的花瓣、精致纤细的花蕊和暗香浮动中,款款而来。 在众香国里,梅花的色,为花中最丽;梅花的香,为花中最清;梅花的姿,为花中最秀;梅花的魂,为花中最傲。信手捻起梅花,只一瓣,便可绵延成温馨的眷恋;吟出诗笺里的梅花,只一句,便可旖旎成动人的景致。站在梅花丛中,取一支最美的红尘之笔,把那一抹嫣红的美丽,收在人生的行囊,填满心灵的原乡,当是最惬意的红尘雅客。 梅花是花中的“四君子”之一,在诗人的笔下,梅花被赋予了德的品性,被寄予了高洁的人格美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或咏其意志坚强,或吟其君子之风,或颂其贞节情操,或赞其冰清玉洁。“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等清词丽句,都是赞扬梅花的精神品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梅花的相关习俗,有梅具四德五福之说。四德,即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平。 在这个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梅花不一定能惊艳时光,却一定会芬芳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