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是一年春好处

(2020-04-03 18:46:31)

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北移,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长,直到“夏至”。

五代时期,以校订《说文解字》而留名后世的徐铉,曾写过一首诗《春分日》:“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时节,气候温和,阳光明媚,雨水逐渐增多。唐代诗人韩愈有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说的就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的著名诗句可谓家喻户晓,倘若再配上杜甫的一句“迟日江山丽”,一个甲骨文的“春”字(见图1)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春”字,有从“日”、从“木”或从“屮”(“草”字的初文)、从“屯”形的,象征着在太阳的照耀下,树木萌生,花草繁茂。“一字多形”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之一,甲骨文更不例外。其中“春”字,便有从四个“木”、 三个“木”、两个“木”和一个“木”旁等诸多字形。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在《中国古文字通论》中写道:“在古体形声字中,如果两种形旁意义相近,即可互相代用,并不因更换形旁,而改变本字的意义。”因此, 作为形声字的“春”字,将“木”变为“屮”,亦在常理之中了。此外,“春”字还有省略“日”或省略“屮”、省略“木”等诸多变体字形。“春”字的“屯”旁,好似埋在地下的种子发芽时,艰难屈曲地拱出地面。《说文·屮部》:“屯, 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铉的弟弟徐锴认为,“春”字中的“屯”旁,既用来表音,也有表义的功能。清代段玉裁在为《说文》中的“春”字作注时也认为,“屯”旁表声兼表义:“日、草、屯者,得时草生也。”

进入周代,金文“春”字依然有许多种写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字形的“春”字被整齐划一为“从‘草’,从‘日’,从‘屯’”。隶变后,小篆的“春”字被隶定为“萅”。溯源“春”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文字学术语——“隶变”。所谓“隶变”,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在《隶变研究》一书中写道:“大约从战国中期,秦系文字的小篆经由古隶到今隶的演变,就是隶变。”具体地讲,“隶变”就是指汉字从篆文发展到隶书的过程中,把“随体诘诎”的线条改为“平直方正”的笔画,并在字形结构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认为,“隶变”是汉字“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春”字进一步演变,尤其是在汉印文字里,有的将“萅”字的“草”符下移,并类化为“廾”,又将其线条平直化。“草”符与“屯”符便黏合为今天的“春字头”,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春”字。今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萅”字已经成为了“春”的异体字。在汉字发展史上,这样的情况很多,其中和“春”字演变类似的有“泰”“奉”“秦”和“奏”等字。例如,小篆“泰”字的上部从“大”、“奉”字的上部从“丰”,原来都不是今天的“春字头”。

“春”的本义是指春天、春季,即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季。成书于北宋的《广韵》说:“春,四时之首。”《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春季为一年之首,“春”字一词进而标志着又开始了新的一年,引申泛指一年的时间。高适的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曹植的诗“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中的“春”字,均指一年。

凝眸注视甲骨文“春”字,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春”的景致。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优美的旋律也在耳边响起——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剧作家为这首不朽名作填写的歌词,与彩蝶一样的翩翩舞姿,交织在一起,映衬着春的绚丽多彩,喷发着春的勃勃生机。

我们陶醉于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贾至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等古诗名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少年时背诵的朱自清散文,也依然萦绕在心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书圣”王羲之与众文人雅士“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场景,对于爱好书法的人来说,更是不会陌生的。

那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群贤”“少长”,曲水流觞,畅叙幽情。觥筹交错间,众人提笔聚诗而成《兰亭集》。酒至半酣,大家推举王羲之题写“序言”。王羲之才思泉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一篇流传至今的《兰亭集序》由此而生。

东周时,某日,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坐在老师身旁,谈论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言,或是治国富民,或是修明礼乐,或是祭祀会盟,虽有狂傲谦虚之别,然而其志皆在于事功。曾晳所言与三子有泾渭之别,甚合夫子之意:“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春者”的“莫”字,甲骨文从“日”、从“茻”,同“春”字一样,其中的“屮”字旁,也可以换作“木”字旁(见图2)。训诂学讲究“义存于形”“依形求义”,“莫”本身就象征着太阳落入了树林草丛之中,其本义指“日暮”。《说文》:“莫,日且冥也。”《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中“不能辰夜,不夙则莫”的“莫”,指的就是“夜晚”。“莫”指“夜晚”,在《诗经》中常见,如《大雅·抑》的“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小雅·采薇》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唐风·蟋蟀》的“蟋蟀在堂,岁聿其莫”等。后来,由于“莫”被假借为“没有谁”“不”和“不要”等义,表“日暮”义,便另加“日”符,写作了“暮”。“莫”是“暮”的古字,“莫春”即暮春。“浴乎沂”中的“浴”字被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翻译为“洗澡”,值得商榷。唐代韩愈在《论语笔解》中认为,“浴”当为“沿”字之误,也说得通。因为,暮春时节,北方天气仍凉,此刻到沂水里游泳洗浴为时尚早。此外,与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把“风乎舞雩”的“风”解释为“迎风当凉”不同,笔者更赞同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将“风”训为“歌”,读作“讽”。

沐浴着暮春三月的阳光,脱下冬装,换上宽松、舒适的春服,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沿着沂水边,走到“舞雩台”,吟诗作赋,然后唱着歌回家。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难怪孔子会赞同曾晳的话,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出自《诗经·大雅·公刘》篇,说的是山冈的北面、河流的南面为阴,反之则为阳。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把“阴阳”比喻为日光的向背和气候的寒暖,十分恰当。阴阳学说是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讲究“热为阳,寒为阴”。中医理论认为,进入春夏时节,事物运动呈上升、兴奋、亢进状态,与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事物运动的下降、抑制、衰退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正像日本汉学家高田忠周先生在《古籀篇》中对 “春”字进行解析时指出的那样:“春之从‘屯’,形声而会意也。阳气未舒,阴气尚强,故屮草欲生而不能出,屯然而屈。及春阳舒畅,于是屯然屮草出生也。”意思是说,春季尚未到来之前,阳气得不到抒发,阴气较重,诸如草木之类的事物,都很难得以发育成长,只有春天来了,万物才会复苏,茁壮成长。

今年的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春天。面对突然而至的疫情,我们的内心难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随着“春分”时节来到,温暖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我们的心也逐渐开朗、明媚。让我们借用普希金的诗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吧:“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思念
后一篇:活成一树繁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