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爱梅
(2020-02-27 21:36:30)分类: 散文随笔 |
南宋·范成大,在《梅谱》“序”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者,天下珍贵而美好之事物也。而且,视为“尤物”,还是天下人之共识,足见宋人对梅,审美情趣的一致性。
其实,有宋一代,北宋时期,园林圃艺已然十分兴盛,但造景却仍以牡丹、松竹为多,直到北宋后期,梅花才逐渐受到重视。宋室南迁后,经济文化的中心,也随之南移。而“独向江南发”的梅花,几乎无处不在,遍地都是,成为了一种触目可及的最常见花木。于是,在南宋经济日渐繁荣的同时,江南梅花,也就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士大夫们对于梅的喜爱,自然就影响及民间,于是,民家百姓趋之若鹜,最终,形成了“呆女痴儿总爱梅,道人衲子亦争栽”的局面。也就是范成大所言之“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者也。
梅花,亦由之,获得了“百花至尊”的称谓。
南宋时,有一种梅花,叫“早梅”,其花开时节,在冬至前;而普通梅花,花开时节,则多在立春前后(“惟冬春之交,正是花时尔”),因为开得早,“早梅”也就备受世人的宠爱。此一现象,也被卖花者看到了商机,于是,一些卖花人,就折取普通梅花的花枝,通过熏蒸的办法(“冬初,折未开枝置浴室中,熏蒸令拆,强名早梅,终琐碎无香”),使其早开,以之获利。虽能催花早开,冒充“早梅”,但终是使得梅花,清香尽失,遂成憾事。
不过,此一行为,也看出南宋人对梅花的喜爱程度,赏梅、爱梅之风,何其烈也。
宋人,不仅把梅作为审美的对象,而且还将梅物质化,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
例如,梅花粥、梅花蜜饯、梅花汤饼等,然则,最为普遍的、雅俗共享的,还是作茶饮——制作成为“梅花茶”。
宋人的梅花茶,与今天我们所饮的梅花茶,有些不同。今天我们所饮的梅花茶,大多是干制而成,即将梅花晒干,然后,作为茶饮。宋人的梅花茶,则是“保鲜”,饮的是鲜梅花茶,他们还为之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汤绽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热汤,让梅花“绽放”。其法:用竹刀,将梅花花蕾割下,花蕾的周身蘸上一层蜡皮,然后,将其投入蜜罐中保存;直到第二年的夏天,再将花蕾取出,放入杯盏中用热水浸泡,此时,花蕾缓缓绽开,花香四溢。作为茶饮,自是风味不俗。
有宋一代,文化繁荣,其文化的特性,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宋人对生活,更讲究一份精致。此种梅花茶的吃法,可见一斑。此中“梅花茶”的吃法,到了明代,仍然盛行,明·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一书中,称之为“暗香汤”,似乎,更加突出了梅花之香。
那么,宋人为何如此爱梅、痴梅?说到底,还是“梅”身上一以贯之的某些品质。
范成大写“江梅”(野梅):“花稍小而疏痩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其中“疏痩有韵”,写出了梅花的韵致;而“香最清”三字,则表达出了梅花馨香之特性——清香,或者冷香。有“韵”有“香”,梅之性,乃人之性也——人,从“梅”身上看到了“人”。
后来的清人·查礼,曾经赞梅曰:“卉之清介者也。”“清高狷介,或者耿介”,是梅之“品”,也是人之“品”——爱梅,也就是爱梅之“清正、忠耿”之品性。类于此,世人还把梅花看作“花中御史”,并且进而说:“牧民者操持,岂可有愧于梅乎?”把梅花,作为了官吏追求清正廉洁,自持操守的榜样。
因之,宋人爱梅,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代代延续的“梅品”之爱,操守之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