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天地之间被直上的阳气蒸腾,演绎出一个动态的初春。
和暖的红日,驱散漫天尘埃,魔术般撩开灰黄的天幕,呈现出积淀已久的蔚蓝,通透高远;随风而动的云团,柔白而极具质感,在瓦蓝的底色上晕染出万千气象,华美了春的舞台。苍莽群山,冬雪尚在谷壑间积留,如一头黄白相间的斑点巨狮,静卧间睡眼翕动;片片积雪已然渐消渐融,凉爽的雪水丝丝浸透枯草,睡意矇眬间,便恣意抖动出一个绿色的春天。
静夜里,又闻冰层崩裂的微响。“叭叭”几声,却见白色的河道,曲曲折折地织出道道裂纹,从河中央延至岸边。随手捡起松动的卵石砸过去,听到嘎巴巴的响声,冰层陷落,凌凌的春水跃动蹦跳,奏响欢歌玲珑。嗅过粘在指尖的春泥,放眼望,却见河畔枯柳已然笼上蒙蒙的绿意,那绿意从萌动的筋骨间透出,预言生命的力量不久将顶破芽苞,甩出婆娑的鹅黄小辫,转眼便可生机盎然。
风儿,渐渐褪去乍暖还寒的冷峻,柔柔地裹着暖意,轻吻了冰封的大地,滋润出一片酥软,弥漫出丝丝芳香;轻吻了人们的脸庞,绽放出满脸红光,洋溢出由衷笑意。春风,吹走了满眼枯黄,次第吹来了花红柳绿;吹走了厚重冬装,顷刻吹来了五彩霓裳。调皮的春雨,纷纷而至,或温情脉脉、润物无声,或乖张狡黠、雨打叶尖,或爱意融融,润出万物生灵。
久别的归燕,再次捎来春的消息,携儿带女回至农家屋檐。挥动灵巧的双翅,轻快地掠过一道剪影,停驻在河岸。啄起点点春泥,和着根根枯草,勤快地将冬风摧残的旧巢修葺一新,温暖地开启新一轮的北方生活。田野里,耕牛已经下地,用健硕的脊背拉起欢快的犁铧,犁出沟沟田垄,播种下一年的希望;花丛中,鲜花吐蕊,蜜蜂嗡嘤,彩蝶翩跹,香气馥郁,灵动了整个春天。
蛰居在温室里的人们,再也无法按捺春来唤醒的激情。跳动的细胞,催早了晨起的时钟,催紧了赶路的脚步,催热了宁静一冬的街头巷尾。伴着春来的步点,晨练的男女老幼三三两两来到户外,重拾搁置已久的健身计划。或起早登山,伴着初升的朝阳,在清新的空气中,感受春天的自然嬗变,今晨春芽冒尖,明晨繁花点点,转眼已是春光灿烂;或扭扭秧歌,练练太极,扣几板乒乓,打几拍网球,优美的韵律中,跃动的健步下,舒展着筋骨,激荡着活力;或漫步疾走,让清风穿过衣袖,鸟鸣聒噪耳畔,清爽了周身,愉悦了心情。春天,似乎就起始于这日渐熙攘的春晨之时。
春的脚步已经急促,密集。一年的生活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天,渐渐铺展开来。返乡的民工,再次裹着乡情,背起行囊,踏上了进城的列车;或重返旧岗,或重觅新职,一年的奋斗和希冀,就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如这日盛的春天般不再回头。留守的农民,再次擦亮蒙尘的农具,捧出备播的种子,融入渐忙的农事之中,用春天的不懈和辛勤,孕育出秋来的丰收喜悦。上班的人们,又一次回归到了八小时的时间节奏,紧张地实施着一年的工作计划,用无休止的忙碌经营着业绩、经营着生活。
顷刻间,春风已经感染了我,从头到脚,从身至心。悄然间,我加快了脚步,有了为生活、为工作、为社会认真做点什么的种种冲动……
|
当春立起来,你就立起足尖,跳起春天的芭蕾,让万物生灵都随你足尖上的艺术,立起一年的勃勃生机;当春雨淅沥,你就张开嘴,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为春天的梦想积蓄力量,然后嘟起油浸浸的小嘴,唱起春天的歌谣;当“二月二,龙抬头”,你就意气风发地抬起头,昂首挺胸地走在春的前头,引领着勃发的生命乘着春风奔赴春天;当“惊蛰”的春雷唤醒大地,你最先从冬梦苏醒,竖起一对对嫩绿的耳朵,屏息凝神地聆听着春的足音,如聆听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般,聆听着春来的第一声蛙鸣,聆听着一天天越发清越欢畅的鸟啼。
每年春来,我最爱去探寻你最先报春的身姿,那嫩得如水般的绿啊,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挥舞着稚嫩的小手,想去触摸春天的笑脸,惹人疼爱,心生期盼。你们先是嫩红的一个个小尖尖,如魔术师般让阳光那么轻轻一点,慢慢地如孔雀开屏般展开绿色的翎毛,随春雨嘀嗒的节奏跳起孔雀舞;又像是慢慢展开一把绿扇,随春风荡起的波浪,跳起翩翩的扇子舞。那柳芽儿嫩得如破壳而出的小鸡,真想伸手去摸摸那绒绒的春色;那万年青的新芽更像是含苞待放的玫瑰,羞涩地打着朵儿,娓娓吐出春天层层叠叠的梦。春天的画卷就这样随你们的开枝散叶而层层展开,让绿由浅至深、由疏至密地不断蔓延,直到撑开如绿伞似的片片绿荫,让我们融化在一片浓得化不开的绿中。
最喜欢凝望你这星星点点的新芽,像刚睁开的惺忪睡眼,对我调皮地眨着眼睛;又像是一根根纤细的火柴,点亮满天绿闪绿闪的星星;还像是高高擎起的一个个嫩红的烛台,点亮满天春光,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春天的梦想,点燃那一树树花、那一树树果,点燃四月的芳菲,点燃五月的花海,点燃夏花之绚烂,点燃秋果之丰盈。我喜欢看春雨后的你,嫩绿的睫毛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梦,和着春雨欢唱,向着春曦生长,朝着幸福奔跑,心怀执念,坚信每一个梦都会开一朵花、结一个果。我最爱仔细地把你端详,想分辨出哪个是花芽,每一个花芽都是一个期待、一个希望,盼望着有一天你花满枝桠,随风飘香,在心里存一份期许与感念,辛勤耕耘,静待花开果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