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人们都会隆重地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摆上盛宴,一家团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纵观历史,古人在春节到来之时,却喜欢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感,既过了一个独特的新年,又留下了令后人赞叹的不朽之作。
唐代诗人高适,在天宝九年(750)腊月到北方幽州公干,除夕这天,住在一家客店。夜间,听着窗外热热闹闹的鞭炮声,想到自己孤身一人,不禁满腹惆怅,随之吟出四句七绝诗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此时的诗人已经48岁了,在这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孑然一身,独对光影摇曳的寒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过年这天,本是欢天喜地的团聚之日,但家中独缺他自己,父母妻小必然思念他,不管这个年过得怎样,总是心存遗憾。高适在这里用了“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九个字,概括而贴切地写出了当时的惆怅之情。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最后一句“霜鬓明朝又一年”,自己两鬓染霜,过了除夕之夜,到了大年初一,又长了一岁,这是不可改变的残酷事实啊!通过这首《除夜作》,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感情是多么的丰富,对日渐衰老的现实是多么的无奈,对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是何等的留恋。
当然,在过年发此感慨的并非高适一人,晚他100多年的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崔涂,在晚年客居四川巴山的一个除夕之夜,也吟出一首《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在遥远的蜀地,住在险境丛生的山川之地,借着孤灯闪闪的亮光,远望满山的积雪,想着这一年一度的除夕,家乡亲人欢快地庆祝新年,而自己与书童仆人为伴,心中倍感孤寂与凄凉。过了今夜,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时间如此之快,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我们似乎看到,深山的客店冷漠孤寂,一主一仆守着孤灯,伴随着窗外的积雪,与那在深宅大院、亲人相聚、欢声笑语地吃着年夜饭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后两句,“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自己漂泊在外,过了夜半五更,新的一年就开始了。短短八句40个字,全面概括了当时的场景,将野外场景与人物心理活动有机结合,让人们直观地看到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过年时,是多么思乡和想念亲人。
对于古人如何吟诗过年,除了上述的这些格调凄凉的诗作以外,更多的是以明快的写作手法,吟咏出除夕与春节欢乐气氛的上乘之作。这方面,恐怕首推大文学家王安石了。他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常吟咏的春节古诗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开宗明义地写出了过年的气氛与标志,“爆竹声中一岁除”,到了过年,燃放鞭炮是一种习俗,尤其除夕夜间,是燃放爆竹的高潮之时,家家户户,不论多少,都要放上一些,用以烘托过年的气氛。除夕夜后,就等于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短短七个字,就把新旧年份的衔接,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出喝了过年的“屠苏”酒,就预示着已经到了春天。虽然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别很大,春节时,南方已露绿色,北方仍是冰天雪地,但从节气上讲,也已到了或者将到立春节气,所以这一句的描叙也是非常的贴切。后面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直观地写出家家户户到了大年初一,迎来一个阳光明媚,气象万千的时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新”一“旧”,与第一句的“岁除”遥相呼应,作了辞旧迎新的重度描绘,丝毫显不出语句的重复和累赘,这既是大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又彰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功底。
除此之外,还有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作《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虽然也是写除夕夜人们欢庆的场面,但却不同于王安石的直抒胸臆,而是以景写实,以实衬景,更是棋高一着。“北风吹雪四更初”,由此可以想见,除夕夜到四更天,夜间北风呼号,降下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常言说,“瑞雪兆丰年”,雪能缓解旱情,雪能滋润土地,在新年伊始之际,降下一场大雪,预兆着来年的丰收,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赞叹之声。在赞叹之余,他兴致而起,“半盏屠苏犹未举”,望着还没有饮用的半杯屠苏酒,“灯前小草写桃符”,挥笔泼墨,用草书赶写着迎春的桃符。陆游这个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可见一斑。
年来啦,春来啦,我们站在一个诗意的起点上,开启了美好的旅程……
大寒蒸馒头
大寒迎年蒸馒头,蒸蒸日上好兆头。大寒节气一到,年关就到了,年一逼近,喜乐祥和的氛围就足了。这时候,在皖北,蒸馒头是一项很具仪式感的“大工程”。
用经年的酵头,和好面之后,须醒面,醒面需要在温室之中,适宜的温度可以让面中的酵母充分激活,这样,面才会发得更快一些。约摸三四个小时,面就发好了,发好的面蓬松白胖,似大胖小子。
发好了面,对于蒸馒头,仅仅是初始动作。盘面才是重中之重,盘面需要精壮的劳力(皖北人喜欢把男子称之为“劳力”),赤膊上阵,在案板上,撒上面粉,揉捏搓顿,如是几个回合,待到发好的面变得劲道瓷实,这时候,揉成圆形的高桩蒸馍,码在笼屉中。笼屉中的馒头好似一列列士兵,整齐划一,横竖来看,都成线。
在笼屉中码好的生码头还需要一个步骤方可上锅来蒸,那就是点上红点。食用的红色颜料,家中祖母级的长者,手持小碗和毛笔,饱蘸笔尖,分别在馒头的上方点上一个圆圆的小红点,寓意鸿运当头。过年,在吃食上也要求个好兆头。
点了红点的馒头,上屉,大火开蒸。笼屉一层接着一层,又有“更上层楼”的意思。大铁锅,木头箅子,上面一层又一层地码着笼屉,笼屉中均匀地码着馒头,又有“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约摸蒸上半小时左右,馒头的香透过笼屉飘散开来,满屋子的香,诱得烧火的小孩子们直吞咽口水。笼屉终于掀开,袅袅蒸汽裹挟着馒头的香四散,蒸汽散尽,白胖的馒头露出它们的尊荣,馒头上的红点点,好似开笔礼上,老先生在孩子们额头上点的朱砂,可爱得很。
拿起一只馒头在手里,我喜欢撕着吃,馒头撕着吃,能够感受一层层馒头的纹理,要细嚼,久了,有一种麦芽糖的香甜。现如今,馒头虽不是稀罕吃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却非常稀罕,尤其是纯白面的馒头,更为稀罕。不到春节,是不能终日吃的。平日里,一般要掺一些玉米面、高粱面和豆面在里面,颜色不一。
吃馒头,是有仪式感的。尤其是过年时蒸的馒头,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六左右完成。老辈人说,馒头有三吃:“一吃福寿绵绵,这主要针对是耄耋老者;二吃情意暖暖,这说的是青年人之间的寄寓;三吃志得意满,这有融合了美好的嘱托。”
大寒节气蒸馒头,“温暖牌”馒头将如春风般,带来新年的好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