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真好

(2020-02-07 11:25:57)
分类: 散文随笔

过年真好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是一年当中最快乐最富有诗意的时光,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经典展示。因此,自古以来,各个朝代,举国上下,都要放假共同庆祝这个传统佳节,让人们感到过年真好。

  过年吃得好。虽然现在把日子过成年,但平时吃的东西毕竟没有过年那样丰富多彩。

     去每家拜年,都要先喝茶喝甜酒,正式吃饭时,鸡鸭鱼肉摆满桌,又要喝点米酒或白酒。一天至少要去三家拜年,每餐吃不了多少。吃多了就会发胖,每逢佳节胖三斤。

  过年玩得好。记得小时候,过年最想玩的就是放鞭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孩子根本没钱买鞭炮,往往一挂鞭炮20多个,不舍得一连串放完,就拆开放兜里,学着大人的样,不时掏出一个点燃,然后迅速抛向天空,一声炸响,然后得意洋洋。因叔叔在城里工作,回来拜年的时候,他会买500响或1000响一挂的。他知道我很喜欢鞭炮,放完一挂之后,留一挂500响的给我尽情地玩。同时还会买一些农村没有的花炮和“冲天炮”。这种“冲天炮”点燃之后,先在地面啪地炸响一次,然后冲向天空再响一次,尤其是在夜空下燃放,五颜六色,十分好看。特别有趣的是,我还会跟父母讨几个“大炮”或“春雷”,邀上几个同伴,来到村前的河边或鱼塘,将“春雷”装进玻璃瓶里,点燃后像扔手榴弹一样扔进水里,一声爆炸之后,有时会马上浮上几条小鱼,然后大家哈哈大笑。

  时过境迁,岁月更替。当今,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过年玩鞭炮基本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手机游戏,让你玩不胜玩。尤其是发微信抢红包,钱虽然不多,但让人感到十分开心。

  近几年,公司春节放假都在一个月左右,让员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去年春节前几天,我和儿子坐高铁前往美丽的厦门和深圳,游玩了鼓浪屿、厦门大学、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莲花山公园等著名景点,让我们放松了心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收获了快乐。今年春节前本来打算去港澳游玩的,因高铁票太紧俏不好抢购,就不得不放弃了。

  如今,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平常玩遍国内美景之后,春节更时兴出国游玩。去年春节,女儿女婿他们在跟我们过完年之后,一下子飞到赤日炎炎的马来西亚。他们在大海上冲浪,与异国美女合影,体验海岛生活,品尝各种海鲜,领略热带风光,感到幸福无比。

  最欣慰的是,过年能拿到公司的奖金,也可以说是大红包。多年来,公司领导有方,全体员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拼搏,战胜了各种困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每年的春节前几天,公司会把一个上万的红包(奖金)打到我的卡上。随着一声“叮当”短信提示,打开手机一看,我会兴奋得像小孩一样连蹦带跳。这个大红包,会让年过得特别充实、快乐和甜蜜,心情就像春节喝了一大碗甜酒。

  过年真好!


回家过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流行在春节期间的话格外让人动心。因为这是初心不忘、与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的中国人内心的真实情怀,是民间和谐过年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

  中国年它本身的深刻内涵就是,年是传统真情的酣畅表达,年是亲人团圆的喜庆时刻。所以,路程在遥远也抵不过思亲的情结,寒风在凛冽也挡不住团圆的心愿。每年的腊八刚过,“年”就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招手,过年自然就成为了大家期待的节日,回家就成为了每个出门在外游子的共同企盼。因为“家”是一个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天生有一种亲近和信赖感。家以血缘为基础联结,是每个人心里最可依赖的地方,年幼时形成的情感归属,一辈子也忘不了。回家过年,就是对亲情的一次朝拜,对生命的一眼瞻仰。

  对我来说,回家过年,即可以在家乡最美的年味里感受一家团团圆圆欢庆的时刻,又可以在生命进程最渴望的期盼中,感受年俗浓浓的文化氛围。

  家乡腊八节别具特色,这个习俗最早源于秦惠文王(公元前326年)创设的“腊祭”。家乡俗谚:“腊月八,家家户户啪沓沓;有米饭的吃米饭,没米饭的掐娃娃”。 记得儿时腊八这天,母亲常常要起个大早,把米淘净泡好,在准备好黄豆、红枣、青红丝等,有时还要掺进一些小米,大火煮开,温火慢慢炖。一会儿,一股清香的腊八粥的味道便会飘满大院,让我们童稚的心房充满了神圣的期待与渴望。腊月二十三,家乡习俗必得杀鸡献灶。由于我家经济有限,家里就是烙点灶饼,做点灶糖。灶饼薄厚若韭叶,大若碗口。烙好后先叠置灶头,之后点蜡焚香,磕头祭祀。接下来将每张掰出一点,抛于厨房顶上,意味恭献灶君受用,剩余分给孩子们食用。而灶糖就是要把灶神的嘴涂甜,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实际上,这好吃的灶糖一般都是孩子们的至爱食品,给灶神供奉的灶糖也成了我们偷食的乐趣。

  每当除夕将至,“接先人”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那天,除洒扫庭院、贴春联门神、准备年夜饭外,按照家乡的习俗,晚饭前就进入“接先人”的祭祀时间。那一刻,我总要和兄弟姐妹们一道,端香马盘,香蜡纸裱,前去祖坟接先人回家过年。来到坟头,首先除去先人坟头上的杂物,燃香点蜡,焚烧纸钱;再在坟前行跪拜礼,奠酒奠茶,气氛肃穆而虔诚;然后点响鞭炮,好让先人听到呼唤他们的声音,随着我们回家过年。最后将点燃的香带返回,到家后,家内自有接应人鸣炮迎接。接来先人后,在家里正屋还要请上先人的神位,摆上供品,燃起香烛。先人按照先中间,后一左一右的顺序排列供奉,致祀三天三夜,至初三叩送火化,祭祀活动宣告结束。家乡的习俗虽然繁琐,但也正好说明了中国人除夕团圆的重要意义。在这一刻无论是谁,无论是仙逝的,还是健在的都应该团圆聚会,共享佳节。

  最让人盼望和激动地就是年夜饭。家人团圆,在中国几千年华夏文化的氛围和传承中,形成了深沉丰厚的内涵。一年一次的年夜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互敬互爱,这种方式使一家人的关系更为紧密,让长辈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女们事业有成,儿孙围绕膝下,一家共叙天伦,多年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那种感觉自然是幸福的,而年轻一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随着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演变,过年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一些变化,但家人团聚年夜饭仍是最核心的内容。记得儿时的年夜饭虽然很简单,却是我们兄弟姐妹最期盼的时刻,能够吃上一顿比平时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年夜饭的确是天大的幸福。这自然有生活清苦,缺吃少喝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年夜饭是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热闹和温馨。每当除夕来临,一家人围桌而坐,喜气洋洋,伴着喜庆的爆竹声,大家和和美美的吃,高高兴兴的笑,真真实实的祝福。确实,平时亲人们在社会上各自打拼,各自忙碌,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而年夜饭却是苍天赐予大家一个团聚的机会,可以相互倾诉沟通,相互鼓励安慰,让亲情得以增加、补偿或延续。现在过年虽然不比以前热闹,但除夕夜仍然叫我心里激动而又温馨。毕竟,除夕团聚是传统的、对人性人情的一次突击性回归,带有很浓的喜庆色彩。

  家乡的习俗还表现在孝道上。到了初一,首先要去拜父母,让你不要忘记生命的源头,不要忘记含辛茹苦抚育的艰辛,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初二去拜岳父母,因为岳父母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人,他们给了你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你有了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了爱和爱情的结晶。从初三开始,便可以走亲访友,尽情欢乐。或者邀亲朋好友聚会,诉说一年的得失,感叹时光与岁月的流逝;或者携妻带子逛逛年市,感受那种浓浓的过年氛围,让期盼和欢乐铭刻于心;或者出门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休憩一下忙碌了一年的身心……这一切,都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最值得称赞的一面。

  小时因为经济条件一般,人们对过年期盼的幸福指数很高。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巨大变化,就算不是过年,大家的物质消费已和过年没有什么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过年的传承大多寄托在精神文化的追求上。或许正因为如此,回家过年仍然是我们心头上一道永不泯灭的风景,在随着时代进步的同时赋予了它更深层的含义,叫人一样难以忘怀。

  辞旧迎新,回家过年,团团圆圆,循环往复,形成了传统的强大惯性。国家规定了法定假期,民间形成了各种习俗,无论你在天南海北,无论天气是好是坏,只要有可能,你得赶在这个时间,和家人聚在一起。是啊,除夕团圆是过年的精神内涵,是人们习惯于围绕这种内涵来表达的一种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终极归属就是一种幸福感,也就是过年的核心价值。不管岁月如何流逝,这种难以割舍的情节都会扎根在华夏五千年厚重土地上,茂盛一片浓浓的习俗和闪光,在每一个炎黄儿女的心中浓缩着热爱的情节。无论你富有贫穷,无论你地位高低,无论你健康与否,年的光芒将会穿透每一个人的心房,照亮每一个游子回家的路。哪怕千里之外,哪怕冰雪阻挡,哪怕穷困潦倒,人们对回家过年,举家团圆的向往之情永远也不会泯灭。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转眼又到了除夕,中国人最具生命温度的、最具情感的、最重要的团圆之日来临了。此时此刻,每个人都要尽量和自己的亲人团聚在一起,陪着父母,伴着亲人,依偎着生命的根与源头,和血脉传承的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即使来不了,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向远方的父母真诚地拜年。因为,回家过年是华夏民族一种人性的大美,它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万家团圆的大美,什么是血浓于水的真爱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节话节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