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过年,内心便有一种热切的激动和向往,年的味道瞬时四散开来,儿时过年的欢喜热闹场面便又在眼前浮现出来。
鞭炮鸣响,锣鼓喧天,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之间串门拜亲,磕头跪拜,相互作揖贺喜,拉拉手拍拍肩,亲热地拉着家长里短,互诉衷肠。小孩子更是欢天喜地,穿着新衣裳,高兴地接着压岁钱,嘴里嚼着糖果,一蹦一跳把歌唱。
更让人激动的画面是过年之前的准备。
一到腊月初八,年就开始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腊八这一天,喝上香喷喷的腊八粥之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为过年做准备了。最忙的是母亲,不仅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还要忙着为小孩子赶制过新年的衣服。过年对小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他们又长大了一岁,要有仪式感,所以要穿新衣服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孩子们最高兴的当然是放寒假了,尤其是一进腊月,孩子们的屁股在教室里就坐不住了,脑子里老想着过新年的喜庆和热闹。大人们要买各种各样的年货,花生瓜子糖等好吃的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过年的年画,花纸,对联等,也让孩子们很是兴奋。
邻村有一个刻年画的老爷爷,一到过年,他的家里就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尽管集市也有很多卖年画的,但是很多人是为了观看老爷爷的手艺而舍近求远,来到老爷爷家里,一边欣赏着老爷爷精湛的手艺,一边乐呵呵地选一张自己满意的年画。
本村的张奶奶剪得一手好看精致的花纸,享誉四方,也是引得方圆几里的人都来观赏。只见各色形状,各色样式的花纸在张奶奶的手里跟变魔术似的,一眨眼就剪出来了,引得众人都啧啧称赞,纷纷夸奖,当即就有一些大娘大婶也跟着学,边说边笑,热闹非凡。
写对联更是村里的一大盛事。腊月过半,对联高手张大爷家里便是门庭若市,热闹喧腾。村里的人们排着队,拿着大红纸,等着张大爷给写对联。张大爷把能想到的对联内容都写完之后,便向他们发话,让他们自己想对联内容。没有上过学的村民们脑中没墨,肚里没货,哪能知道对联怎么写,都抓耳挠腮,作冥思苦想状。想出的结果就是,让自家正在上学的娃娃赶紧从书本上去找。于是,得了令的娃娃们便飞奔着跑向家里去向他们的书本认真请教,把一年里学习的刻苦功夫全使出来,找到后便狂奔着飞向张爷爷家里,兴奋地等待大人们的赞叹和夸奖。
腊月过得很快,可能是有了期待。一到腊月二十三就进入了小年,往后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充满期待和向往的。
忙碌的腊月过完,便迎来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孩子们穿上头一天晚上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跑到街里去抢村里发的糖,抢到糖之后,大家交换着吃,那种甜是孩子们一生都难忘的回忆。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过年是火树银花,金碧辉煌,花天锦地,幸福洋溢,别有一番风味和意趣。儿时那红红火火,鼓乐齐鸣,开心热闹,暖意融融的温馨过年场面,已成为心中一抹难忘的香甜记忆。
年味
小时候,对过年只有远远的盼望,那新衣的无穷诱惑,那饭菜的醇香丰盛,那鞭炮的激烈威猛,那庙会的热闹快乐……都是童年永不褪色的标签。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味道虽然越来越淡了,但年味还是以不可抗拒之势,逼近你的心灵……
年味是脚步的匆匆。一踏入腊月,游子们就开始计算行程。一闭上眼睛,看不尽的都是父老兄弟期盼的身影;一打开手机,聊不完的都是妻子儿女欢聚的场景。那小小的一张车票啊,是梦长出的翅膀,虽隔山水万重,却承载着游子们的归心,飞到还不算富裕的乡音民俗里,落到永远温暖着的亲人故友中。
年味是满街的大红。门上的春联映红了人们的笑容,金色的字体道出了生活的甜蜜,高挂着的灯笼辉耀着火红,这一切,把白天折射得幸福美满,把夜晚妆点得美丽多情,还有舞狮、旱船、高跷、锣鼓……没有一样不能把红火火的生活擦亮;大街小巷、闹市深山……没有一处不彰显金灿灿的幸福时光。
年味是热闹的歌唱。卖东西的吆喝是一种生意兴隆招财进宝的歌唱,流连忘返的购物是一种讨价还价斗智斗趣的歌唱,街上婚嫁的车队是对幸福的歌唱,大人们进出菜市场的脚步是对腰包渐鼓的歌唱。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传出剁肉声,那是对吃饺子的歌唱,荧屏内外的歌声笑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唱,还有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大年初一的拜年声,斛筹交错的喝酒声,听起来哪一样不是热闹的歌唱?
年味是家庭的厚重。小树要长高,时光催人老。过去的一年永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想想,幼时过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一转眼就为人夫为人父,生活中不知不觉多了很多内容。新的一年刚刚开始,失败的要奋斗,收获的要再赢,肩上的担子啊,为自己为家人,每一步都不轻!
年味是酒的味道,醇香、辛辣、热烈、醉人,无酒不成席,无年不岁月。年味是冬天对大地的思考,但更多的还是春天对未来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