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花的品格

(2020-02-04 14:48:48)
     

        寒冬将过,新春降临,使我想起了迎着霜雪、含苞怒放的梅花。

  梅花属蔷薇科落叶花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花种,在民间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同时,他那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高雅品格,也成为人们心中自我激励和学习的榜样。

  梅花,凌霜耐寒,冰雪压枝仍昂首挺立腰不弯。象征中华民族不怕艰难困苦、坚强刚毅、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

  梅花,身洁如雪,一尘不染。他像在警示人们立身处世应该自尊自强,廉洁自律,清白做人。

  梅花,先春而开放,有“报春花”之谓。她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正是对她甘为人梯、不图名利只知奉献的真实写照。

  梅花,古往今来不仅供人观赏,更是人们赞美、祝福、团结、吉祥的象征。古时就有梅花“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近代,梅花又被赋予新的含义:梅花五瓣,代表着中国最大的汉、满、蒙、回、壮五个民族永远团结;又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如意、和平“五福”。

  古人还有折梅相赠表达爱情或寄托友情的风俗,并常以梅花比作美人、佳人,以抒发心中的爱慕之情。梅花寓意吉祥,是画家吉祥图案常选用的题材,如“梅竹双喜”图(即绘梅、竹和两只喜鹊的纹图,梅喻妻、竹喻夫,用以祝贺新婚之喜),“岁寒三友”(即松、竹、梅)图,“五友”(即绘竹、梅、兰、菊、莲)吉祥图案等。

  梅花,更以她高洁的品格吸引了众多古今文人雅士,成为他们吟诗作词而赞赏不绝的神韵之物。如:唐韩偓称:“梅花不肯傍春花,自向深冬著艳阳”;南宋辛弃疾《咏梅》“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和北宋诗人林和靖所作《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句,都是对梅花赞赏的绝妙佳句。然而,我最欣赏的还是当代毛泽东同志1961年12月所作的卜算子《咏梅》一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当今对梅花的赞美绝唱。每当我读起它,都有一种咏物励志、催人奋进之感。

  愿人们都能从梅花的品格和神韵之中,得到启迪。

柴火垛

山村老家的柴火垛,堪称一景。

家家户户都有或大或小的柴火垛,露天存放。飞飞扬扬的雪花落在远近高低的柴火垛上,竟有几分“竹疏花补密,梅瘦雪添肥”的韵味。倘愈积愈厚,又像一堆堆棉花垛了。

柴火相当于每户人家的火种,是不能断绝的,伴随着袅袅炊烟,需不停地拣拾存储。木柴属上好的燃料,其次是荆柴。除非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平素大都烧茅草或树叶,所谓“落叶添薪仰古槐”。那时,山林归公,看守也严,别说砍伐,细细的树枝亦折不得,只允许动用树上或树下的枯枝,倘哪棵树遭了虫咬,遇上龙卷风,自行倒地,死于非命,碰到它的村民,便意味着天上掉下馅饼,而且会在全村引起轰动。只是此事可遇而不可求。

除了木头,荆柴是老家储备过冬的上好的柴火。

荆柴属木本,一丛丛,一蓬蓬。秋季砍伐,木质瓷实,耐烧,晒干后,不缩水,出货。荆柴开成簇的小紫花,花的味道不曾刻意地去闻过,叶子却散发着浓浓的类似芫荽的味道,割荆柴,每每弄得浑身上下都是这味。荆柴粗则如酒盅,细则像柳条,砍荆柴的镰刀,须结实耐用。当地村民有专门砍细细的荆条,编筐篓,尽管造型各异,做工精细,大都是自家用,那时根本不允许上集市出售。砍荆柴,犹如割韭菜,动不得根,来年的秋天,又是一丛丛,一蓬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或就地在山坡上晾晒,或挑回家在院子里晾晒。伴随着袅袅炊烟,小山村到处弥漫着荆柴的芳香。人们为何喜用荆柴烧火做饭,大抵与它这种特别的味道不无关系,柴火好闻,烧出的饭菜就愈香甜,又如甘泉必有佳酿。

上山砍荆柴是个力气活儿,每每渴得嗓子眼冒烟。那时阴坡或山沟里大都有泉水。看似静止的一潭泉水,断喝不得,须朝里吐口唾沫,倘唾沫飞速化开,便是无毒的活水,倘无任何动静,便饮不得。至于为什么,不得而知,反正是老辈人传下的“秘诀”。倘是“叮咚”的泉水或流动的山涧小溪,只管饮来。或埋首池溏边,尽情牛饮一番,或掬一捧泉水,贪婪地吮吸着,真是甘甜无比。现在所谓的“矿泉水”,竟无一点山泉的味道。只是那试毒的“秘诀”好像有些特别,竟有不文明、不卫生之嫌了,这“秘诀”再灵验,却推广不得,也只限于偏僻的山区罢。倘搁城市,你往水井等公共饮水处吐口唾沫试试,肯定好心不得好报,反过来,被大伙的唾沫星子淹死也未可知。

人们喜用荆柴,除了耐烧,或许还寓意深焉。过去称妻子叫“拙荆”。一则出身寒门,常与荆柴打交道,难免浑身都是荆柴味。二则荆柴花极朴素,不像芍药、牡丹、玫瑰,浑身都是脂粉气,容易招蜂惹蝶,“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荆柴秋季开花,蜂呀蝶呀的,大抵都如秋后的蚂蚱,有那“贼心”也没那“贼劲”了。三则,晒干的荆柴,原有的香味丝毫未减。这就是所谓的“操守”吧。

还有“负荆请罪”,老廉颇背上的荆条意味着惩恶扬善。又如“劈荆斩棘”,有人视荆柴为障碍,非要斩草除根,在老家却视为生活的保障,千般热爱,万般呵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守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