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元旦

(2020-01-31 14:08:49)
分类: 散文随笔



 

又是一年的元旦了,新的一年就此开启。2019的种种都已经过去,2020的一切就要到来。这种时间的旅程就是靠着一年又一年来标定的。元旦的意义当然是极为重要,我们的生活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元旦带来的一年又一年来划定。人生的一切都离不开每一年的累积。新年带给人的感受是辞旧迎新之间,回首过去的一年,对新的一年有期望,正是人生常态。

作为中国人,今天所谓的元旦其实是新事物,来了也不过一百年出头。中国人传统的元旦其实就是现在的春节,中国传统历法的新年就是被称为“元旦”。《辞海》解说这个词就是引《梦粱录》里的:“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传统中国一直都是以今天的春节作为元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阴历年”或“旧历年”,这个阴历或旧历后来也称为农历,是中国历来沿用的夏历。当然也有说立春就是新年。立春日是春天将来,而且时间也是在新历二月的四或五号,由于中国传统的阴历也有闰月等调整,所以现在的春节也就是过去的元旦,往往是在一月下旬或二月上中旬之间。立春这个节气正好在中间,和传统的元旦时间相近。

现在把新历作为中国纪年的方式,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通电全国,声明改用阳历。孙中山先生的决定当然有其重要的考量,既有革故鼎新之意,又省掉了计算闰月的复杂麻烦,又有和国际接轨的意义。这一决定影响极深、意义极大,其实也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展开的重要标志。当时确实有废掉阴历的考量,元旦挪移到新历新年也就是官方的重要选择。但在一个传统甚为深厚的社会,这种激进的变化也遇到困难。学者左玉河研究,在民国初年,新历新年和旧历新年始终并存,政府机关或学校等新式的社会机构往往纪年用新历。而一般社会则用旧历,旧历新年一直热热闹闹。新历推广似乎并不顺利。左玉河称之为民国初年的历法的“二元社会”,民间纪年还是用旧历。新历年因此被称为“官家之年”。

到1914年,北洋政府认识到“国民心理”并不能消除旧历新年的影响,提出了“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的意见,至此,春节变成了农历新年的称谓,是春夏秋冬四节之首。这个四节的说法没有延续下来,但春节却逐渐定型为今天的农历新年的固定称呼,也成为中国人“过大年”的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春节和元旦,也就这样并行下来。前些年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人常把自己的生日说成是阴历的日子,也是这个传统延绵下来的结果。

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之后,新旧文化的深刻分歧之中,旧历年是否还需要保留,也成了文化争议的关键问题。于是抨击一些传统的习俗,把旧时过年的风俗看成“落后”或“陋习”的潮流开始兴起了。二十年代对于旧历新年的抨击不断出现,可以说在新派的文化中形成了共识。诸如过年的相互拜年,给孩子压岁钱等等都成为抨击的对象。到了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更进一步试图废除春节,各种过春节的活动都被禁止。当时的国民政府是厉行禁止旧历年的活动,甚至对于拱手贺年等都加以禁止。历书也不得加印旧历,国民政府当时的做法其实相当激进,也受到了不少新派知识分子的支持。

但文化和风俗还是有其自身的力量,一面是严厉禁止,一面是民间社会还是注重旧历年。虽然不允许,但民间社会或一般的乡镇等,过旧历年的还是比比皆是。到了三十年代的中叶,禁令本身也就松弛了。春节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人们逐渐地形成了纪年以新历,元旦在新历的新年,但过大年的日子却是旧历年的新年,春节依然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大年”。社会以新历年来标定我们的时间观念,现在就几乎不存在用旧历来记忆自己生日的人了。但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依然是人们的最重要的心理上度过一年的标志。

元旦的称谓被新历年标定时间的意义凸显了出来,而春节就成为了中国人和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的美好的日子,那些传统的民俗仍然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年味儿”。元旦时我们会更换一本新的日历,标定我们进入了新的一年,而春节则让我们大团圆,让我们返乡和家人团聚,让我们有更多的能够呈现和表达我们感情的机会。而过春节更是全球华人文化的重要部分,走得再远的人往往也要看那场我们一家人一起看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两者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调适,终于变成了并行不悖,相互适应的两个重要的日子。它们之间现在已经跨出了非此即彼的绝对的选择,而是变成了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的文化元素。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能够把一种外来的纪年法变成我们自己的元旦,也能够让自己传统的新年成为春节。这种能够在新旧之间调和,二十世纪上半叶还觉得艰难,现在就已经是如此地顺畅,两者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同样不可缺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

今年的元旦已经来了,春节就在1月25日,两个日子都值得我们记住。前者和后者都是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万象更新话“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前天,我们迎来了2020年元旦。如今说的元旦是指公历1月1日,为新一年的开端,而古时元旦则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子虽然不同,但都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中国的汉字蕴含着无穷奥秘,从最早的甲骨文看,元字像一个侧身的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为“首”之意,而旦字像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下面的部分象征地平线,意味着广袤的大地沐浴着无限光明。元旦是一年之首,寓意着美好未来即将到来。

单说元字,篆文还是承续甲骨文的元字,下半部分为人字,到了隶书,才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儿”。《说文解字》载:“元,始也,从一从兀。”本义是“人头”,首为人之始。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释义说:“元者,善之长,故从一。元,首也,故谓冠为元服,故从兀。兀,高也,与尧同意。”清代学者桂馥在《义证》中进一步阐述道:“以元为孟,故曰元者善之长也。”桂馥认为,徐锴是把“元”解释为“子女中的年长者”。如果把元的上半部分看作二,那么,元字就变成了从二从人,而仁字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又符合了“元首”之意,《孟子》曰:“勇士不忘丧其元。”勇毅且有操守的人是不怕牺牲的,因此他们为后人所铭记。

元为万物之根本。元极谓万物的本原,亦用以指天。元气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是古人关于构成生命与自然的基本物质观念。现在常说“元气满满”,就是一种饱满的精神,《论衡》称“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无论是自然还是个人,只有守住元气,才能根深叶茂,长久生发。

元为至高至大。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的追求莫过于“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同时,元相是丞相的别称,《资治通鉴》记载:“元相之重,储傅之尊。”陈子昂在《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里说:“上以明国之大赏,下以雪臣等谬功……此诚国之元经,不可苟而利者。”此处的元经又指大纲、大法,万万不容亵渎扭曲。《周易》曰:“元亨利贞。”此为四德,元是乾德之首,乃天地之大德。德元谓德行居于首位,为道德方面之楷模,故古人云:“尧、舜、禹、汤、文、武,此六君子者,位在德元,力足以管摄天下。”做人施政的德元,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元为黎元百姓。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称百姓为“元元之民”,指出善良的百姓需要国家的保护,安居乐业需要一个太平的世道,能否满足百姓这一需求,这是为政者成败的关键。唐太宗李世民深知这一法则,他在《晋宣帝总论》中道:“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执政施策当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唐代诗人杜甫表明心迹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可谓是杜甫一生的写照,若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就不可能有“诗圣”的桂冠。

元为道。所谓天元,乃岁时运行之理,亦为天之理。《史记》有云:“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奋进者制定推行新的制度纲领,必然是顺应时代大势、顺应民心之举。“元,无所不在也。”元之道,虽为形而上者,但却是变化之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道沧海桑田,自强不息,人道亦是改革发展,披荆斩棘。

“万象更新”说“元”,更新是为了实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我们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返本归元,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是什么理想信念指引着我们向前,进而固本培元,永葆生机活力,向着新的远大目标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能等
后一篇:冬夜读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