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等
(2020-01-31 11:53:57)分类: 散文随笔 |
不能等
毕淑敏在《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一文中提到,不能俭省的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是锻炼身体。笔者将此文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时时做一番检点。时下,收到不少朋友发的贺岁短信、微信,其中有一句“人生三个不能等”的忠告,即“学习不能等,孝敬不能等,健康不能等”。细细琢磨,深以为然,可作为新年又一座右铭。
学习不能等,这是提高自身素质使然。管理学教授彼得·圣吉曾对年轻人提出: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一位互联网行业研究者曾谈道,他在归纳整理计算机书籍及与互联网相关的书籍时,发现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已经剩下不足半层书架,仅30本左右,其余的400多本书就像陈旧的计算机零件一样,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借鉴价值。对此,他感叹道:“更新知识时不我待啊!”以上二人的忠告,都清楚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学习上谁也没有老本可吃。在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前,不抓紧学习和更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淘汰,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让新知识“列装”,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毕淑敏在文中说,机遇是牵着婚纱的小童,如果你不学习,新娘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人生的殿堂。学海茫茫,人生苦短。一个人再长寿,再勤奋,毕其一生,所能涉猎的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所以,对学习必须永不自满、毫不放松。要为自己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此作为自我约束和行动遵循;要切实增强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尽量减少应酬和无谓的空忙,静下心来读一点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取得事业的成功。
孝敬不能等,这是报答养育之恩使然。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尽的义务。一个人从在母腹中孕育到呱呱坠地,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其间,父母不知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累,花费多少心血。古语有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鸟兽尚且懂得孝敬父母,人类岂有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之理?
曾见媒体报道,有的单位及企业在考核干部和选择职员时,把是否孝敬父母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笔者看来,这是很有道理的。从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如何,可以推断出其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会对他人捧出一片爱心。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觉得孝敬是可以等一等的事。《孔子家语》曰:“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父母却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说,孝敬是不能等的,否则,很可能会终生遗恨。每个有孝心的人,都应悉心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尽孝要尽早及时、细致入微。即便远离父母,也应经常捎去问候和关爱。孝敬不孝敬,并不取决于金钱的多少,而是要看是否重视亲情,是否能给父母带去精神心理的满足和愉悦。每个为人子女者都尽到孝顺之责,担负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方能使父母心情愉快,老有所养,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健康不能等,这是成就事业使然。古希腊思想家曾说,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文化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可见,健康的身体是事业的基础、家庭的依靠、幸福的源泉、快乐的保证。有些人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在行动上往往南辕北辙。且不说那些拿青春赌明天的人,吃喝玩乐毫无节制,损害自己的健康;就是一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也常常不把健康当回事,不能把握工作与休息的平衡,过度操劳,即使发现身体不适也硬撑着,以为能挺过去,结果铸成大错,正当英年却“无可奈何花落去”,令人扼腕痛惜。
休息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健康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假如能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假如能听从医生的忠告,及时检查治疗,很多人的生命或许能够得到延续,还可以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无论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还是对家庭和个人负责,我们都应该保重身体,善自珍摄。
在新春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感谢朋友的忠告,同时愿将这“人生三个不能等”的箴言送给所有的朋友。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学习,以孝顺之心回报父母的哺育之恩,以积极科学的态度保持健康,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的人生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