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习俗;年味

(2020-01-30 20:43:20)
春节习俗趣谈

  天津是个移民城市,来自晋鲁浙徽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民俗及生活习惯,使得天津卫的民间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年节习俗,兼收并蓄了各地的过年习俗,显得更加浓厚、热闹。

  一、春节名称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在每年农历的岁首要庆祝新的一年来临,这个习俗延续了近4000多年,但由于各个朝代对这个佳节称呼不同,如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称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立法批准“每年的正月初一日定为春节”。

  二、过春节可分几个阶段

  为了过好春节,通常从岁尾冬闲的时候就为春节做准备。如采办食物、制作新衣、排练社火、打扫房屋等。因此从岁尾的腊月初八始至腊月二十三为“备年”阶段;从腊月二十四始至除夕是“忙年”阶段;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至正月十五前后称为“闹春”阶段;一直到正月二十五“填仓”,整个春节的欢庆活动才告结束。

  三、各个阶段的主要民俗活动

  腊八日,民间在那一天夜间要“捻豆”,天亮之前要煮好腊八粥。早起的人们互相问候“缘儿喽”“缘儿喽”,表示要互相结善缘,各家都会在门前把腊八粥分享给街坊四邻,尤其是孩子们。这一天,各年货市场都要正式开业,民间谓之“出全街(gi)”。 一般家庭在腊八以后就开始置办年货,不仅要数量丰富,且质量也要从优。尽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购办齐全是为图吉利、求顺当。碟子碗筷之类的添置就是祝愿来年生活富足、添人进口、人丁兴旺。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购物。天津有句俗话说得好:“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天津的年货市场要数娘娘宫(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最热闹,各摊位鳞次栉比,有年画、花炮、爆竹、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空竹、金鱼等。北门外大街和北马路也成了鲜花的海洋,大街上的糕点店、海味店、酱菜园等生意也进入高峰。此风俗至今没变,只是各区都有年货市场,抢购年货的人们不那么集中了。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间谓之“过小年”。晚间,各家家长主持祭灶,供品为糖瓜、香锞、草料和清水一碗 。糖瓜祭灶的目的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让糖粘住灶王嘴,使其多说甜蜜之言。待大年三十再换一张新的灶王像。如今很少有人家供奉灶王啦,但过小年的习俗流传至今,家家都会在这一天吃些好饭,作为除夕“年夜饭”的预演。

  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则进入“忙年”阶段。民谚有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如今的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大都住上了商品房,无须再“扫房子糊窗户”,真需要搞搞卫生,也都交给了家政人员处理。超市里应有尽有,随时都可以买到各种食品,因此“炖肉宰鸡蒸花糕”的也很少见了。人们保留了除夕晚间的“年夜饭”,外地工作的亲人也要赶回家里团聚,在腊月三十的晚上,尽情宣泄着亲情,沐浴在家的温馨中。“熬一宿”为孩子们“守岁”的老人们也很少了,为了身体的健康,至多包完饺子就休息了。如今,由于手机微信的普及,人们再不会在大年初一走出家门拜年了。网络的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年节习俗。


年 味
  

  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临近年关时大伙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

  医院就诊大厅里依旧是熙熙攘攘的就诊者,丝毫没有过年的味道。头几天体检说自己心电图有点异常,检查的医生让我去查一下心肌酶,上午想站起来抽个血,压根就没有时间起身,只能等到下班。穿过急诊科,急诊抢救区传来的呻吟声,一旁家属不停的催促声,飘动的白大褂和着急促的脚步。此地与此时似乎有点不甚相称。

  脱下白大褂,走出医院,街上挂满了灯笼,公园里竖起了春节,一派喜庆。平时车来车往的大街已经空空荡荡,城里难得空闲时光。索性慢慢地走,细细品味这座忙忙碌碌的城市。冬日里,少了些许生机,光秃秃的法国梧桐树丫零零星星飘着几片灰黄色的叶子,风儿吹过,仿佛笑眯眯地对着路人说年儿已经来到,不一会儿,叶子慢悠悠落下,叉在灯笼上,孤独的小鸟飞到市区,邂逅了年,闻到了年的味,悄悄感受一下这一年中的别样气息。空荡荡的大街上,屈指可数的行人戴上了口罩,是在抵御寒风?掩饰颜容?哦,都不是,那是防范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怪物。

  家,是年的终极坐标。不再留恋繁华的都市,飞驰的高铁承载着一年的思念直奔一个叫老家的地方,那熟悉的灶台,那炽热的柴火,那亲切的泥土,那高耸的村口树,等待着游子的归来。滚动的车轮又转过了一年,车厢里传来不停的琅琅书声,枫树叶落了,茭白叶枯了,米酒熟了,餐桌上的菜香了,那让人垂涎的腌菜冬笋咕噜一口就下了满满一碗大米饭。满满一桌人,就是年。

  “老家老乡老传统根深蒂固,新风新貌新时代春意盎然”。一向都要回家的父母亲去了省城,心中的那份惦念依旧在那袅袅炊烟泥墙老屋中,“故乡云静,都市繁华”,岁月唱白了鬓毛,却挡不住乡音的诱惑。巷弄里的小石子沉淀着历史,拔地而起的小洋房掩饰不住曾经的痕迹,溪流依然,青山依然,只是村容早已换了旧颜。

  开门就是放鞭炮,那是儿时的故事。除夕夜幕拉开,只见黑夜间烟火不断,耳畔“噼噼啪啪”不绝于耳。突然,一纸禁令让除夕的小山村回归宁静,不知那“年”的怪兽是否还会惧怕人间?灶头无需再炒年货,门庭无需谢佛,贴上一幅喜气洋洋的春联,再来一个大大的“福”字,冬日寒冷不再,春意扑鼻。

  年味淡了,那是煤气灶取代了灶头的柴火,那是空调取代了火炉,那是手机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那是红包取代了左手一袋粽子右手一袋鸡蛋的拜年,那是匆匆城乡之间的来回取代了缓缓龙灯的脚步,那是饭店丰盛的年夜饭取代了老家的那一桌猪牛羊。昨夜过年回家,听到了纯真的乡音,吃到了糯米年糕,看到了门口挂着通透的大红灯笼,煮了一锅的跨年粽子,庙会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发现年味依然。

  满屏的新型冠状病毒让人焦虑,自己与同事们一起写下“不畏生死,不计报酬”,自愿到一线参战。看着在一线的同志们发出的穿着厚厚防护服,捧着“方便面”年夜饭,看着逆行的同行前往武汉过年,听着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现场医护人员发出的声音,听到微信里不断发出“少外出、稍聚会”的告示,这个年的味道或许真的会淡了许多。

  过了这个年,往后的年呢?想必年味传承,一定不会变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