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过年,我总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懵懂的年幼时代,我只能略懂诗中反映迎新春的热闹场面。而不能领悟诗人对春节寓含阖家团圆的情感寄托。当我离乡日久,渴望回老家过年与亲人团聚,重温幼时的欢乐,便渐渐读懂了诗中的深刻含义了。
孩童时渔村过年的情景,难以忘怀……
进入“大寒”时节,海边洼地的水仙花绽放盛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村上过年的气息一天天浓郁起来,家家户户忙碌着过年。
村中清澈的小溪边,妇女们麻利地清洗着衣服和过年将用的物什。因有家人的归来,她们心情愉快,清脆悦耳的谈笑声合着“哗哗”的溪水声,飘荡在小溪的上空。春节前夕,远到台湾海峡捕鱼的渔船纷纷归航,渔民常年漂泊海上,风里来雨里去。当天气恶劣时,全家人忧心忡忡。只有他们的平安回家,全家人才松下口气,开心地过春节。
石厝大院门口,邻居的老书生正在挥毫泼墨,为乡亲抒写着充满美好祝愿的春联。古井边,也特别热闹。小姐妹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打水回家,或用于清洗桌椅灶台、碗橱炊具,或用于把门窗木板洗擦得锃光发亮,张贴春联。
春节前的“大水”潮汐,海潮退得特别低。平常看不见海岸礁石底部的海蛎、螺蛤都裸露出来。小伙子们纷纷前往拾捡,给那时年货匮乏的春节,增添了年味。
夜幕下爆竹声此起彼伏,终于迎来了除夕夜,村上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村舍间炊烟袅袅升起,家家户户厨房里不断飘来热气腾腾的油炸香味。
上世纪70年代渔村经济落后,乡亲们一日三餐以地瓜为主粮,有时还吃不饱。年夜饭远不如现时的丰盛,但是,乡亲们用地瓜粉为主材料加工出来的炒八珍糕、地瓜饺等菜肴,鲜美可口,意味深远。年夜饭上,全家人边吃边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年夜饭后,小孩子们便跑到海滩上嬉闹,笑声一片,“叽叽喳喳”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燕子,传递着春天来临的信息。随着一串串闪闪发光烟花的升空,瞬间空中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照亮了我们天真快乐的容颜。
长大后的这些追风少年,为了生计,一个个背上行囊,纷纷外出打拼。时光似村间那潺潺流入东海的溪流,匆匆流逝,故乡渐行渐远。但是,幼年时浓郁的年味却如陈年的酿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游子心灵深处愈发芳香,慰藉着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