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炊烟缕缕

(2019-12-24 10:42:58)
分类: 散文随笔


我爱家乡的炊烟。

每次乘车回老家,如果正赶上做饭的时候,老远就看见房顶上烟囱里冒出来一缕缕炊烟。我久久凝视着,目光不愿离开,仿佛从炊烟里闻到了家乡饭菜的味道。这味道一直装在我心里,经年不忘。有时,我做梦都梦见家乡那一缕缕炊烟,还梦见用大铁锅烀的金黄的玉米、开花的土豆,吃着真香!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天天看着那一缕缕炊烟长大的。后来参加工作回到家乡,在一所中学工作了20年。

迁居县城后,我经常回想起家乡那一缕缕炊烟,唤起我对许多往事的美好回忆——

北方农村都是火炕,上面铺着炕席。火炕靠着南面窗户,太阳光线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坐在火炕上暖融融的。

冬天,农民选好秫秸,把秫秸从中间一破两半儿,刮掉里面的瓤子,然后用外面的薄皮儿编成炕席,炕席长方形,金黄色,花纹密密,均匀美观。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家家用土坯搭炕,中间有4条炕洞,炕的表面用黄土泥抹平。房子外面用土坯垒一条“烟囱脖子”,长约1米,宽约50厘米,高约60厘米,一端连着炕墙,另一端连接着烟囱。做饭的时候,炊烟从灶膛进入炕洞,通过“烟囱脖子”到达烟囱。烟囱不是很高,用土坯垒成,圆形,上窄下宽。

灶膛里烧的柴越多,通过炕洞的烟就愈多,炕就愈热。

那时候,各家用大铁锅烧开水、焯野菜、煮小米粥、蒸高粱米面“钢球子”,蒸熟的“钢球子”散发出米香的味道。

过了中秋节,家家户户把小园里的蔬菜收回家,晾晒干后当柴烧。黄瓜秧、豆角秧、南瓜秧、茄子秧、辣椒秧、番茄秧丝丝络络、缠缠绕绕。烧火的时候得用力拽开,然后一把一把放进灶膛,灶膛里发出噼噼啪啪的爆响,飘出的炊烟有番茄秧的甜味儿、辣椒儿秧的辣味儿、黄瓜秧的清香味儿……

那时候,有点好柴平时舍不得烧,要等到过年才能烧。如木头块儿、豆秸秆儿之类的。

秋天,孩子们用灶膛里的火烧苞米,冬天烧土豆。

风不顺时,做饭灶膛打呛,炊烟倒过来呼呼往外冒,呛得人睁不开眼,直流眼泪,甚至燎着了头发,把人呼个趔趄!那时候的炊烟,有时很温柔,有时暴怒发脾气,有时像患病的人一般有气无力。烟的味道苦、辣、酸、甜、涩,五味杂陈,留下难忘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搭火炕不再用土坯,用水泥板了。水泥板导热快,垒炕洞则用红砖。

田野里种着玉米,秋天柴禾多的是,家家户户的柴禾垛像小山似的。寒冷的冬天里,火炕一摸都烫手。大铁锅里蒸的是白面馒头,煮的是喷香的大米饭,烧的柴都是玉米秸秆儿。炊烟从瓦房顶上的红色烟囱里豪迈地冒出来,气壮山河,直冲云霄!各家各户的炊烟比赛似的,看谁家冒得欢,看谁家飘得远,炊烟的香味儿弥漫在蓝天白云间。

有风的天气,炊烟斜着冒出来,撒欢似地飘散在天宇;无风朗日,炊烟袅袅直上碧空。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迁居县城,离开了可爱的家乡。

住进楼房后,我经常想起家乡的炊烟。炊烟里有我成长的岁月;炊烟里有我快乐的童年;炊烟里有父老乡亲们劳累的身影;炊烟里有蹲在灶台前婶子大娘那一张张慈祥的面孔;炊烟里有乡愁、有欢乐、有痛苦、有甜蜜、有回忆;炊烟里蕴含着几多苦涩和欣慰;炊烟里蕴含着永远也割不断的乡愁和乡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