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备受人们重视。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每一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时期称为物候期,同一物候期的出现因地区不同而异。最初的物候学,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和传播,例如华北地区流行的《数九歌》最具有代表性。
《初学记》一书上说,“冬曰玄英,亦曰九冬”。冬至日始,即进入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民间也有不少民谣、民谚,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古代人们认为,数字里的九是阳数,从冬至开始,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有寒尽暖来、冬去春来之意,因此对冬至这个节令还是很重视的。现在,北方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是清道光年间王之翰创作而成的,既是物候学,也是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其诗曰: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资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妆成。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家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三九严寒水结冰,罢钓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不空。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第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脚行。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欲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九九鸣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天中起卧龙。
这数九歌来自民间,传于寻常巷陌,历史上老百姓对冬至如此在意,因为那时候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衣食住行都与节令、冷暖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和自己的生活、保健养生息息相关。如古时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养生保健有“春捂秋冻”的民谚,还有“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怕寒消九九难”的传言。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是阴消阳长的转折点,也就特别受到古人的重视,这天皇帝还率百官朝拜祭奠,像过年一样。据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这时还赈济贫民,施舍寒衣。明清时代还流行“九九消寒图”,画一幅梅花图,共八十一瓣,自数九日起,每过一天染红一瓣,九九八十一天,图尽春来。
这些无一不关系着物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百姓的寒暖饥饱、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就更加重视了。
根据传统的中医养生观点,冬季的养生至关重要,因为从冬至开始,阴极阳生,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冬季里百虫蛰伏,禽兽潜踪,故名封藏。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遵循的原则就是“以养为主,以治为辅;以内为主,以外为辅”。目的不外是让精神气回归,调动内在的生命因素,依靠机体的自身功能,适应自然,达到健身长寿的目的。
冬季也需要经常活动身体,有的人畏寒怕冷,长时间卧坐不动,也是不利健康的。名医陶弘景在他的《养生延命录》中说:“养生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要走出户外,活动身体。冬季天寒,要做好保暖,但也要注意“冬不宜极温,夏不宜极凉”,应懂得“慎起居,忍嗜欲”。冬季养生讲究四不宜:一不宜门窗紧闭,空气污染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二不宜恋床贪睡,新陈代谢功能下降,气血郁滞不畅;三不宜憋尿,影响睡眠,导致血压升高,引发泌尿系统疾病;四不宜雾天晨练,以防风寒跌倒,可立于避风向阳处,活动身体。
冬季,人的生理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进入了静的状态。这个时候科学养生,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饮食方面,要以清淡为主,荤素搭配,果蔬兼顾,喜温暖,忌寒冷,养脾胃,还要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的食物。保持良好心态,适当锻炼。
冬季坚持体育锻炼,以早餐后为宜,每天步行半小时以上,以消除冬季的烦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晚间睡觉之前要温水泡脚,要早睡迟起,因为冬季里阳气肃杀,夜间犹甚,早睡以养阳,迟起以固阴。饮食以粥饭为宜,这样可以养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