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透”
(2019-12-11 09:33:39)分类: 读书 |
但何为“读透”?真是人言人殊。似乎,很难有一个界定的标准。
一般人读书,多有“勾勾画画,写写记记”的习惯,这就很好,比“水过地皮湿”高了一层。勾画下来或者笔录下来的,一定是有所选择的,是重点记忆,或者重点理解的,这对于理解书的内容,至少从“点”上深刻了。而且,学会“钩玄提要”,也是需要眼光,需要境界的;准确、合理的勾画写记,实则就是你读书能力的一种表现。
但同样是“写写记记”,还是传统文人做得好。
传统文人读书,大多不满足于“摘章断句”,他们更喜欢作“眉批”,或者“旁批”,把对所读书的内容的理解、心得,记录在书的书眉,或者书页旁边;有的,甚至在整本书读完后,会在书上记录大段的文字,表达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惶惶然,可作一篇文章。这样的记录文字,有一时的灵感火花,也有伴随而生的深刻思考,都是读书深入的具体表现。而且,这样的文字,涉及面极广:词义解释、内容理解、版本考证、选纸刻字、印刷质量等等,皆在其中。再者,这样的文字,常常多有灵性,独见;若文笔再好,就可读性极强。积累多了,甚至可以结集成书,产生颇为深远的影响。如,黄裳的《来燕榭书跋》,孙犁的《书衣文录》等,均是此种阅读的结果。
推而远之,及于古人。古人讲究“皓首穷经”“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倾其一生,研究一本经书,多有集大成者。这种读书,真可谓“读透”了,只是,今人却难以效仿。盖古人读书,读书面相对狭窄,就那么几本书;今人却不同,书籍浩如烟海,信息量极大,若然再“皓首穷经”,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了。
再者,读书还有一个“死”与“活”、“知”与“行”的问题。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有所甄别,要读“活”;读书再多、再细、再精,读而不“活”也难说“读透”。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用所读之书,指导自己的生命行为;读书,而落实不到自己的行为上,也不算是真正的“读透”。
所以说,所谓“读透”,也只是相对而然,是有一定的层次性的。选择最好的书,运用最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去读,最大程度地理解书的内容,并以之践行于工作生活中,也就近于“读透”矣。
不必胶柱鼓瑟,一味在“读透”上徒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