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如静对一院秋;春天,游走在长山

(2019-12-03 13:30:06)
分类: 散文随笔

        我从不喝酒,却年年为秋色所醉。进入11月,院子里的树木花草绚烂迷离,早让人醉得一塌糊涂。

  那天在楼下散步,本来是艳艳蓝天,静静的小区,忽起了一阵秋风,所有的树木便发疯地摇摆,比赛着抖落身上的叶子,于是红的、黄的、绿的、橙色的、绛色的,枫树、银杏、柿树、梧桐等树叶瞬间就搅成一场五彩的花雨,从天而降。正在散步和晒太阳的人们一时都被惊呆了。等到回过神来,再掏出手机去拍照时,却又恢复了平静。秋阳艳艳,澄明如水,只是地上多了一块厚厚的地毯,镶嵌着数不清的色块、线条,还散发着落叶的清香。人们一时晕了神,都不忍心去踩。秋天就是这样突然降临的吗?如饮美酒,让人心醉。

  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而平时最不注意的爬山虎,学名叫地锦的,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

  我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这院子里虽不像丰收的田野有玉米、南瓜的金黄,却也给金色留下了足够的舞台。阴差阳错,当初设计者在院子的中轴大道旁全部栽上了银杏。它们干直冲天,枝条上互生着一束束嫩叶,五叶一束,叶开如扇。春夏时绿风荡漾还不觉有奇,而这时清一色地转黄,挺立路旁,就成了两堵“黄金海岸”。人们走在路上,脚踏软软的金丝地毯,遥望两条黄线射向蓝天,不知身在何处。本来工人还是每天照样清扫落叶,后来居民强烈呼吁停扫一周,好留住这些金黄!现在,连环卫工人也偶尔抱着扫帚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享受上天恩赐的这一年一次的黄金假期。

  当然还有不变的绿,那是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他们都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墙是一色的青灰,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是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色彩,扬起又落下。这时我就痴痴地坐在长椅上,透过漫天的彩叶,享受着胜似春光的秋色。难得,天地换装一瞬间,五颜六色齐抖擞。看尽南北四时花,不如静对一院秋。


                                                                          春天,游走在长山

  

  金华有南北两山最是出名,北山葳蕤,适宜夏日消暑,南山多桂,最好秋日赏花,便有双龙仙源两处盛景为人称道。两山之外,尚有长山一乡,气象古拙,长于内秀,自顾在婺城西南静立千年。

  在春天,遇见长山,仿佛遇见隐居的风清扬,满满都是睥睨的神气,一座山,就叫伏龙山,一爿水,便叫万千塘,任性蛮横,妙趣横生,颇有股“去你的,老子就是要这么叫”的傲然,端的是让人又爱又佩。

  然而,长山的确有任性的底气。游走在长山,俯仰皆是岁月流淌的痕迹。桐溪水缓缓而来,循的似乎还是东汉卢植辟出的三十六堰之渠。溪边多种梧桐、杉、杨等树,树树高大遒劲,横卧于水,有种迥异于垂柳的豪迈之气。青石板上,妇人三三两两浣衣,光阴赋与流水,一去便也不再复返。

  无树不称古,但凡古镇村口,总少不了几棵大樟,长山也不例外,碧水之上,平畴亭畔,五棵老樟共存,树干虬结中空,或经雷火,枝叶却依然繁复重叠,生气勃勃,让人一望便生沧桑之感。

  与五棵古樟相映成辉的,则是不远处的古宅,传说由五兄弟共建而成。宅子藏于长乐巷,开门处甚为隐蔽,仅有石阶三步,容易让人忽视而过,内里却是别有洞天,回字形的廊房,中间一片青石天井,窗格、屋檐、牛腿,房梁,莫不雕梁画栋,一派气象。从楼梯开窗处向外看,四周民居杂然而立。如此好建筑,却不见匾额,不见提示,大有一股“美而不自知”的朴素气质。

  来长山,绕不去的人物是朱大典,这位“婴城守婺,破家成忠,继之以死”的抗清英雄,在历史上的评价颇有争议。然而对于家乡人来说,贪婪暴虐也好,壮烈成仁也罢,留传百年的,还是年少时的励志故事。传说朱大典少时家贫,天资聪慧,曾在伏龙殿内倚窗听隔墙私塾授课,得以感化先生,免费伴读。如今设立的“朱大典读书台”,正与伏龙殿毗邻,两处以墙色分界,各执红黄一端。殿前庭院遍布碎石,间或有芥菜在缝里开出白花,两个石头大灰炉,形制颇有古意,除此之外,庭院别无他物,有种懒于精致的落拓之感。

  进入读书处,四壁绘有朱大典生平,墙上窗格雕成竹下双鹿,松间鸣鹤,漏下许多的光影故事。乡人纪念,只重心意,不讲各式章法,读书处后殿,竟然通向慈航普渡,观音低眉善目,悲悯众生,让人大感意外。细想,也释然,当年大典坚守孤城,注视城内百姓之时,心里焉得不是度济众生?这样想来,朱大典应该也是不会介意的,少年经事终身不忘,或许,城破殉国之际,他心里想到的,还是当年长山旧家,伏龙殿外传出的朗朗书声吧。

  与朱大典读书处相隔不远,伫立着一座清代道光年间的孝节牌坊,女人用一辈子的孤寂时光,把自己叠成这样无谓的高度,不人道。然而抛却主观想法,牌坊三层飞檐,鳌鱼耸立,确实是十分值得观瞻之处。

  春天天气多变,临近中午,已经是阴沉欲雨,过不多时,竟然不负众望地落了下来,只能提前打道回府,过得二十分钟,闲话尚未聊到深处,已然回到了市区。

  春日无需远行苦,天然野趣在长山,回去之后,免不了又开始作下次游玩之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立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