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的升华;落叶
(2019-10-30 22:38:15)分类: 散文随笔 |
|
|||
人生是美好的。 然而美好的人生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苦的升华。
人生充满了苦:饥寒之苦,天灾之苦,战乱之苦,思念之苦,就连那新生命呱呱坠地之时也有所谓“儿奔生,娘奔死”的阵痛之苦。佛家甚至有“苦谛”,讲世间存在的种种苦,统分为“四苦”和“八苦”。 人生离不开苦,是不是就该悲观,就该叹息,就该失望,就该心灰意冷,也就一筹莫展了。 非也,苦可以升华。 苦可以升华到香。“苦”和“香”本来一个是味觉一个是嗅觉,似乎互不相涉,实则可相互交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王安石咏梅的名诗。那梅花的香气从何而来?梅花衔香冒雪,不畏苦寒,方酿出幽幽的香气,所以人们要称“梅花香自苦寒来”。从画中的踏雪寻梅图可见,不尝尝风雪之苦,是品赏不到梅花的。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是怎样“吃香”起来的?用演艺界的话说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由于有常年不断的舞台苦练,才有舞台上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饱含苦味,但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得到升华、结晶。 苦也可升华到甜。“苦”和“甜”似乎是对立的,但相互可以转化,甚至苦中蕴含着甜。“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苦荬菜的苦味,是和荠菜一样甘甜的。一些人喜欢吃苦瓜,那苦中其实含有一种甘之如饴。爱喝啤酒的人,不就是喜欢那一点淡淡的苦味?如果没有了那点苦味,那就失去了啤酒的风味,失去了喝啤酒的心甘,只能如喝白开水寡而无味。善于品茶的人,所陶醉的就是那先苦而后甜滋滋的回味。所以《天仙配》中的董永和七仙女要唱“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了。 苦还可升华到美。古代希腊人称世界为“科兹莫斯”,即美的意思。地球和它运行的轨迹就是美的椭圆形,至于群山逶迤,碧波荡漾,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处处可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那春日的明媚,夏日的娇艳,秋日的清新,冬日的俊俏,一年四季美不胜收。然而再美的风景也需要美的眼光,美的心灵,否则即使是良辰美景也不过是难挨的长夜,因而只有艰苦创造才能得到美,也就是使苦升华到美。济困解危,救死扶伤,虽苦虽累,但体现了人的美德。人类创造了语言美,而语言的产生据说是人们在干重活时发出“咳唷”声而成的;仓颉造字时还“雷声作,天雨血”,在艰苦中创造出的语言文字,不仅便于人们相互交流,也具有愉悦美,而其中的音乐则更易拨动人的心弦。 或曰:谁都愿意香、甜、美,但谁又愿吃苦呢?何况许多人吃苦吃够了,干吗还宣扬吃苦?是的,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确实吃够了苦。远大理想是美好的,但不艰苦奋斗,不吃苦就难以实现。想躺在席梦思软床上舒舒服服、甜甜蜜蜜地实现远大理想不过一场黄粱美梦。贪图安逸,坐吃山空,必吃到另一种苦果。 落叶 进入秋天,树叶不再是群居在树木怀抱里的孩子。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就是对这个时刻的形象描画。 这时候才清楚,把树叶比喻为树木的孩子有些不恰当。孩子有传宗接代的功能,而树叶没有。承担传宗接代功能的是种子,种子早在树木和树叶共同供奉的滋养中成熟了,远走了,正在积蓄活力,准备生发新的生命。 树叶的离开是永别,是在和树木永别,也是和光明的世间永别。树叶的目标是落地,零落,零落成尘碾作土,和大地融为一体。从大地吮吸过乳汁的树叶,最终将还原为大地的乳汁。 凡是离别都不无伤感,树叶呢? 树叶的情感都很缠绵,它们牢牢牵拽树木的衣袖,没有劲风的撕扯绝不撒手,片片都依依不舍。 不过,再依依不舍,再感情缠绵,树叶也不会违拗既定的规则。从下至上,从大到小,循序落地。一片,一片,一片片,脱落。脱落也是呵护,为呵护比自个晚来的那些小兄弟、小姐妹,而甘愿先行脱落。 这就是秋天的树叶。 这就是落叶的法则。 落叶的法则维护着树木荣枯的规律,没有一片树叶,因贪恋梢头的滋荣而投机取巧、毁坏信誉。纵然是一千年,一万年,落叶永远恪守着不变的秩序。 我想捡起每一片落叶,寄给每一个人,嵌进镜子里,每天面镜鉴容时都可以用落叶比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