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诞生,首先基于书写者的智慧和努力。别样的见闻与体验、不凡的情感与思想;字斟句酌,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寻找,撒豆成兵,一页纸张一页纸张地堆积。
一本书的诞生,往久远一些说,还要基于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仓颉、蔡伦、毕昇这些古老的名字早已化为渺远的星辰,却始终光耀中华文明的星空,光照世界文明的册页;往近一点来说,也基于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古登堡改变历史的发明,让大量的机械复制得以实现,编排校对、装帧设计、印制发行,在一本书的背后影影绰绰的,有无数个忙碌的身影。
一本书的完成,需要基于阅读者的解读和领会。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领悟,在字符中发现意义,在纸页间培育灵魂,知识、情感、思想,一个人“读”出无限繁华。是的,我读这本书,沉潜涵泳,含英咀华。跟所有的物质消费品不同,书的完成不在于被人购买和拥有,也不在于被人阅读和陈列,书的完成在于其精神特质是否被发掘和领会,其精神探索是否被理解和接受。悲欣交集中,我的读解成就了我,也成就了书。
近年许多城市流行“书的漂流”,当作者一个人的低语成为无数读者群体的和声,独唱成了团,独木成了林。从我到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此地到彼地,从此时到彼时,无远弗届,代代传承。正是在漂流与共享中,书的功能不断被扩大,书的价值不断被增值,一本书可能破损了、老旧了、遗失了,但其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能够永生永在、历久弥新。
是的,一本物理意义上的书,可以在人与人之间随意地漂流和共享,而真正意义上的书,则可以在心灵层面、在精神世界漂流与共享。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人的手中,而在人的心中,正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的漂流与共享,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吾道不孤,因为一本书,我们成为精神上的盟友;在人群中或许我们并不相识,但我们的精神相互支持、彼此慰藉,每一颗心灵都是另一颗心灵的花园,每一个灵魂都是另一个灵魂的故乡。“虽然,我只是一粒芝麻,被风吹离了茎的故乡。”“我坚信,也有另一颗芝麻,躺在风风雨雨的大地上。”“我们虽未相识,但我终极乐观,因为我们顶的是同一轮太阳。”
忘记在哪本书中看到过这些句子,这一刻,我与作者仿佛心有灵犀。
在人类的造物中,唯有一样获得了自然之物的属性,却克服了自然之物的局限,有生命,有灵魂,却不老,不死——那就是书。
我爱书和读书,从来不需要外在的刺激,而是内生的需求;我爱书和读书,因此在茫茫的人海中避开了那些光鲜亮丽的面容,而辨认出同频共振惺惺相惜的灵魂。枕着书的呼吸,借着书的芳香,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