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益阳县西)人,郡望陇西,史称李昌谷。他出身于没落宗室,七岁能诗,又善疾书。韩愈、皇甫湜听了不相信,亲到他家造访。李贺提笔急就《高轩过》一诗,诗中除对两位大员给予礼貌性的赞誉之外,还有“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之句,使韩、皇读后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重一时。
李贺稍长,白昼骑弱马觅句,暮时探囊整理成章,十五岁时即誉满京华。其母看他不辞辛劳刻苦学诗,心痛地说:“我儿要呕出血来啊!”
元和初年(公元806年)李贺十六岁时参加河南府试,有嫉才者放言,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因而犯嫌落榜。韩愈为他辩解,劝他继续应试,他拒绝应试。由友人推荐在长安做了负责太常寺祭祀、名叫奉礼郎的九品小官。他不甘人下,又辞职归隐家乡,过上了艰苦生活。他在一首自述家境的诗中写道:“我在山之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听租吏,舂声暗交关”。一次与弟弟外出谋生没有路费,不得不售米换取盘缠。他悲愤地写道“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在《致酒行》一诗中写道:“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山河破碎,呼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悲壮。自此抱恨终生,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
李贺在唐代是与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具有爱国诗人屈原的家国情怀,写诗效仿《离骚》,后世赞其为“骚之苗裔”。他继承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受到韩愈复古思想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常用神话传说托古喻今,写出鬼仙之辞,后世称其为“诗鬼”。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唱雄鸡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名句。鲁迅先生最同情李贺的不幸,最爱读李贺的诗;他手书古人诗作,最多的是李贺的诗;毛泽东主席最欣赏李贺的诗,赞赏李贺对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不仅在诗词创作中数次点化、引用李贺的名句;还在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的信中说:“李贺的诗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李贺传世诗作240首,毛主席在阅读时就圈画83首,有的圈画达到四五次之多。足见李贺诗作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李贺在其短短的一生中,有《昌谷集》四卷传世;有《雁门太守行》《南园·十三首》《马诗·二十三首》《梦天》《浩歌》等名篇被后世传颂。虽然有其可以肯定之处,但因时代的局限,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又生性孤傲,反映到诗歌创作上也有其不足之处。《中国诗史》指出,就其整体而言,有的诗作带有晦涩和堆砌的毛病,有的诗作格调过于低沉,也是不可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