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蛙声;椿芽

(2019-05-20 15:09:17)
分类: 散文随笔
听取蛙声一片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邢建军

夏天,每当夜幕降临,老家村头的池塘里就传出了蛙声。这深沉、浑厚酷似男低音的吟唱,是我心头真正的乡村之音。

喜爱蛙声,是与生俱来的。老家的村西,有一个池塘。这里水草丰茂,鱼虾成群,自然也就成了我们童年的乐园。小时候,尽管家庭贫困,但无忧无虑。这蛙声,成为心头最可亲的一种乐奏,一种最美的乡音,一种缠绕在内心深处的生命印记。

蛙声可以直奔主题,大胆怀旧,一诉乡愁。此时,麦苗青青。大人们下地劳动,我们就成了池塘的主人。在池塘边打水仗,捉迷藏,与成群的青蛙成为最好的伴侣。有时有头扎小辫的乡村妹子在溪水上游浣洗衣裳,这千娇百媚的乡村诗意,被蛙声大声读出。

有鸟儿衔来云朵,点缀在这乡村纯净的额头。乡愁十里,蛙声弹奏着音乐,为乡村代言。我想这蛙声,能够代表我们的童年,代表庄稼,也代表着乡土音乐、乡土诗歌。最爱的那首词令,从小就被我们背诵得滚瓜烂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个时节,窄窄的心房总会被蛙声打动,让人无拘无束加入合唱,成为乡村的快乐歌者。

长大后,求学,就业,离开老家,但心头总牵挂着那蛙声的和鸣。时不时在心头涌动着想回到童年,回到那可亲的池塘边,听那可亲的蛙声的念想。后来,拜师学习国画。老师讲的第一个关于作画的故事,就是《蛙声十里出山泉》。说的是作家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著名画家白石老人求画。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老舍先生受了鼓舞,又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大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而白石老人非常睿智,他苦苦思考后,用重墨画出山涧,急湍的山泉用留白笔法画出,在浓墨的山涧中间穿过,水中游弋着六只小蝌蚪,上方用石青点了青青远山。青蛙妈妈在哪里呢?它的声音已经传出了十里之遥,到了山涧的这头。白石老人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成为画坛佳话。而这幅画,浸透了白石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对于故乡蛙声,中国人有着太多的话题。在乡愁记忆里,听取蛙声一片。那柔情似水的蛙声,浸润了几多旅人的行囊,牵引了多少慈母的目光。

而今,乡村的年轻人大多离开老家,跻身于城市,在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中,去书写自己的青春与人生。但那故乡蛙鸣,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面对骚人墨客吟唱的古典蛙声,心中自然会涌起无限感慨。“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这片诗香里的蛙鸣,濡染着古典文学的魅力,于唐诗里,于宋词中,于元曲内,几经辗转。几多炎凉,几多人情冷暖,而心头蛙声响起,一切都会得到温馨的抚慰。


椿芽情浓

□ 高维生(山东)

一年之计在于春,南北方的春天差异不小。

北方穿保暖衣,南方是春天。我从济南到了重庆,就脱下毛衣,可以穿单衣了。走出杏园小区,西南大学的校园安静,学生们尚未起床,只有保洁员清扫道路。走学校的五号门,穿过渝北路,拐向文星湾路向江边走去。

这条路通往江边的市场,碰到许多买菜的人。前面不远处,有一个子不高、身体清瘦的老太太挎着竹筐,里面有十几把香椿,当地叫椿芽。她望着我走来,用重庆话问,买不买椿芽。我说的北方话,她有些听不懂,做了不买的手势。我走出不远,看着老人的背影,不知她心里什么感觉。我觉得有些愧疚,不应该拒绝,如果买两把,她至少早点回家。老人和香椿让我想起母亲,心情变得不快,想散步回来,一定买些香椿。

水厂公交车站向左走,进入文星湾二巷,山劈出的一条路,陡立山岩。凹凸不平,岩壁上攀伏树的根须,结满苔藓。前方二百米处是嘉陵江。每天我来散步,听江边的流淌声。

江边有一片玉兰花,满树的嫩叶,鲜绿让人心头撩动,情绪波动。其中有一棵树,横伸出粗大的枝桠,前几天开着硕大的玉兰花,外形似莲花,花瓣向四方展开。旁边的一棵天目木兰,淡粉红色,小枝带绿色。那天清晨停留很久。玉兰花的美丽,惊呆脚步,无法继续走下去。

玉兰花花期不长,几天后凋谢。两天后,北碚夜里下雨,清晨去江边看玉兰花时,地上湿淋淋的。我小心踩着石阶下到江边,玉兰花经不起雨的洗礼,地上落下很多的花瓣。曾经一树百花争放的日子,留在回忆中,满树的绿色,带来另一番风韵。一只鸟儿停在枝头上,对着天空歌唱,是献给春天的礼物。

别人送我母亲一棵香椿树苗,种在窗前的花池子里,精心侍弄,经常浇水呵护。每年春节过后,盼着春天,树叶绿了,香椿树结出新叶,摘下来舍不得自己吃。有一年,我去外地开会,回来时,她从冰箱里找出用塑料袋包好的香椿芽。她说从树上摘的,特意为我留的,怕今年吃不着新鲜的香椿芽。中午母亲做了香椿芽炒鸡蛋。这些都是回忆中的事情,每次看到卖香椿芽的,就会想起母亲,好似站在我的面前,手中拿着香椿芽。

我居住的邹平县,盛产红芽香椿,早春时的嫩芽,幼芽呈红色,香味醇浓,营养极其丰富。阳信县河流乡王下马村,有一个四百亩的香椿园。早在明永乐年间,该县勃李乡王六生兄弟,由于他们栽种香椿出名,被誉为香椿王,后来该村被称为香椿王村。

有一年,朋友回老家新泰,参加表哥的婚礼,回来时带了鲜香椿送给友人,他送我一些,说这是马家寨子的香椿。

“这个村子的香椿,相传明代初年,早春的日子,朱元璋途经这个地方,在很远处望着一片红,以为春天开的花,从风中闻到扑鼻的香气。赶到跟前一看是香椿,掐了一枚含进口中,香气漫溢,便说好东西。从此以后,马家寨子香椿,突然变得珍贵起来,成为皇宫贡品。”

母亲没有种香椿树时,我每年从阳信和邹平买新香椿,后来有了这棵树,往家买香椿的时候少了。

我急匆匆地往回赶,找卖香椿的老人,等到那个地方,只有一个年轻的母亲,拉着孩子走过。一时失落,两眼盯住,无奈地离开。

我从重庆赶回济南。走进老院子,看着窗前的香椿树,没有往年母亲的照顾,显得孤零零的,树上结的香椿比去年少。今年树上的树叶不茂密,无人采摘。望着五六米高的树,快长到三层楼,几十朵香椿,露出一丝生的旺盛。只是我不可能和往年一样,吃到母亲摘的香椿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最好的爱
后一篇:立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