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端午

(2019-02-21 06:47:28)
分类: 散文随笔
诗意端午

  田孟龙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浣溪沙·端午》

  作为诗的国度、词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端午节就是浸润在诗词歌咏中的风俗长卷。

  端午是一部古老民族的风俗史。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其说法不一: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上古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瘟疫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五四”著名学者与诗人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百余条古籍文献及专家考证,认为端午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族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早得多。但千百年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纪念屈原说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屈原所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民族之魂,与其说是端午选择了屈原,不如说是历史、是人心选择了屈原。

  端午是一首千年吟唱的风景诗。“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在中国诸多的传统节日里,最具文化气息的当属端午节。闻一多说:“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二三千年的昨天。”当春天的气息一扫而空,在盛夏的开端,几场细雨、几卷荷风,在这烟水迷离的日子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意华章,一首首、一阕阕以端午为主题的经典诗词,穿越浩瀚时空浮现眼前。或追思屈子、或寄诗龙舟、或咏叹离别、或踏青游览……充满诗意的端午节,让传统文化更显厚重,毕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之所至,往往发而为诗,既助雅兴,又为端午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

  端午是一幅异彩纷呈的风俗画。端午节,亦有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等等别称。《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不在少数。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一词的就有200余首。徜徉在古人的诗里行间,沿波讨源,溯流而上,一幅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风情画,以诗词的形式铺陈开来。既有遥寄先贤之感怀,又有雅集、射柳、赛龙舟之娱乐,又有踏青、插艾、佩香囊、系五彩之习俗,复有解粽、煮酒、食五黄、品黄鳝齿间之清香……发轫于中华民族悠远历史深处的端午诗词文化,为探索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的端午文化风俗,提供了清晰的历史线索,诗意端午里,吟咏踏歌的先贤诗人、文人墨客款款走来、绰约闪现于目前……

  端午是一次家国情怀的先贤祭。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道出了家国情怀的端午文化之魂。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为妒贤嫉能者上官大夫靳尚等人之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又遭陷害流放。他忧国忧民,悲愤至极,于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殉国。“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宁死不污”“求索”“独醒”的气节和家国情怀,早已熔铸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与高尚人格传统。地理文化因素促进了端午文化差异的形成,端午节亦有纪念名将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的习俗流传至今,先贤们“精诚感苍天,浩气射斗牛”的家国情怀,激励于《离骚》《九歌》《天问》滋养的后人,张扬家国情怀的文化自觉与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端午是一个骚客雅集的诗人节。屈原《离骚》传世,创制骚体,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辈风雅诗人亦称骚人,骚客。“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楚国因谗逐屈原,终身无复入君门”“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都在端午节以写诗填词的形式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41年,郭沫若、老舍等发表《诗人节缘起》宣言: “我们决定发起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而今,每逢端午,各地的诗人都要举行雅集诗会,联句赋诗,朗诵词章,把这一天当成诗歌的聚会、诗人的节日,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在端午这一天,完成了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雅集幸会。端午节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诗意的味道。

  端午是一场鼙鼓震天的龙舟赛。“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锣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江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把浪遏飞舟的龙舟竞渡同凭吊屈原联系在了一起。“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在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中,紧张热烈的竞渡场面,与助兴呐喊的震撼跃然纸上。“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在北宋词人黄裳的《竞渡》中,“直播”了扣人心弦的竞渡习俗与荣耀夺标的实况。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世间的怀念有时是需要齐声呐喊出来的。

  端午是一缕芬芳满口的粽子香。解开粽叶,就解开了诗和远方。起初,农历五月初五,时人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子的躯体,纷纷投粽入江。后来,吃粽子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传统饮食习俗。古代诗人兴之所至的诗里行间,自然少不了这一舌尖上的美食。唐玄宗李隆基的“四时花精巧,九子粽争新”,留下了端午食九子连粽(中)的吉祥食俗。唐代诗人姚合写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诗句,说明吃粽子俨然成为大众普遍风俗。宋代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道出了粽子的新品种“艾香粽子”。苏东坡品味了“蜜饯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宋代张耒的“水团冰浸砂糖裹,透明角黍松儿和”,透露了粽子可以冰镇“凉着吃”的食趣。清代林苏门的“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写出了火腿肉粽的妙处。

  端午是一盏绵长甘洌的雄黄酒。“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再现了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祈求平安的风俗图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因为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而广为人知。清代诗人李静山诗赋市井人家的端午生活:“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古代科技文明水平和医学知识有限,门上挂桑葚,菖蒲,插艾,与饮雄黄酒的风俗,已传习至清代,都是为了杀菌驱毒、祈福迎祥,反映了古人防病健身的一种节令健康追求。而高悬黄纸帖,则是巫术活动,用于辟邪。诗的最后两句可谓诙谐幽默,李静山在诗中感叹,你把驱邪的灵符高悬于门外,账主子恐怕就不敢上门来了,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端午是一曲情定千年的爱情歌。端午节亦称浴兰节,《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每逢端午,古人采百草(中草药)、沐兰汤(用草药浸水沐浴)成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渔家傲》有“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的诗句。苏东坡献给红颜知己王朝云的《浣溪沙·端午》词,透露了古人端午兰汤沐浴、腕绕五彩线、发鬓斜挂平安符的习俗,词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的第三位妻子王朝云,本是歌女出身却“敏而好义,忠敬若一”,东坡弟子秦观这样描写他的小师母:“美如春圆,目若晨曦”,苏东坡词中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是在风情端午向王朝云发出的祈愿天长地久,永谐情好的爱情誓言,也表达了对王朝云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世代思端午,骚风万古传。”在端午诗中,我们刷新着传统节日蕴含的家国情怀,追寻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咏叹着古老风俗的岁月感动。诗意端午里,流淌的诗篇,花间的词章,吉祥的向往,穿越浩瀚时空,开启了一程古老民族诗意风俗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味正浓
后一篇:咸淡两由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