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正浓
(2019-02-21 06:30:04)分类: 散文随笔 |
一进入冰天雪地的腊月,沉寂的乡村就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了。“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品味陆放翁《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古诗里营造的意境,嗅嗅炊烟里散发的柴禾清香,倾听零零碎碎的鞭炮声,“年”正款款向着万户千家迈近。
腊八粥香透十街八巷,我格外怀念乡村年前年后那段快乐的时光。小时候大家都特别巴望早点过年,过年了就可以穿新衣戴新帽,过年了就可以吃上稀罕的鸡鱼肉蛋,过年了就可以满村子疯跑和小伙伴比赛放鞭炮……在童稚的心灵里,过年就是快乐幸福的代名词。
梦回童年,年的味道日久弥新。那时候,端起碗一口气喝光母亲精心熬煮的腊八粥,感觉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力气。“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母亲笑呵呵地一遍又一遍念叨我熟悉的民谣,街坊邻居忙年的大幕已经在乡村里徐徐拉开了。我脚下生风跑遍村子的旮旮旯旯捡拾枯树枝烂树皮,备好足够烤火取暖和酥酥菜的干柴禾。母亲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要做的事情,她先是淘洗麦子磨好包水饺细面,再隔三差五到集市上置办年货。无论母亲的手头有多么紧张,她每年也要买新碗添新筷。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是非常信奉祖辈传下来的习俗。俗话常说“添碗添筷添人口”,无非就是为图来年有个好兆头。
童年的腊月,时间似乎比往常过得更慢了些,我和小伙伴们天天掰着手指头数算究竟还有多少天才到过年。“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在焦急期盼中等来了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忙忙乎乎扫尘灰擦门窗抹桌椅,屋里屋外全都打扫得一尘不染,试图彻底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去。“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这天没有比祭灶更为重要的事情了。“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无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家户户都要备下糖果糕点,虔诚焚香磕头为灶王爷饯行,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送走了灶王爷,磨好的细面早已晾干,老公鸡大鲤鱼肥猪肉鲜鸡蛋也购置齐全,眼巴巴等着母亲酥酥菜剁馅子过大年。在乡村里,人们习惯把酥酥菜叫做“过油”,希望着各家各户“越过越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我喜欢坐在锅灶前帮母亲不紧不慢地往灶膛里添柴禾,让母亲一门心思酥好酥菜。闻着喷喷香的酥菜,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母亲再三叮嘱我,“第一锅酥菜酥出来,那是敬老天的。谁偷吃了,是有罪的!”我看见母亲把黄灿灿香喷喷的酥菜供到香台上了,就忍不住偷偷把手伸进了酥菜筐里……咀嚼新出锅的又酥又香的新酥菜,我暂时忘却了童年里的心酸与苦涩。
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八成是父老乡亲都贴完了春联,欢天喜地鸣炮恭候除夕的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阵阵鞭炮声中,我和小伙伴们穿上新衣戴好新帽手舞足蹈送走旧岁迎来新年,大人们则用酒满心诚的方式共同举杯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由衷感谢大自然风调雨顺的恩赐。
把酒当歌歌盛世,闻鸡起舞舞新春。沐浴融融暖阳,我们普天同庆“一元复始”,我们更期待世间“万象更新”。 抓住过年的闲暇时光,我再次翻遍《全唐诗》,对史青的《应诏赋得除夜》又有了新的感悟。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让我们一起朗声吟咏,“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年味正浓,我们已经行进在了拥抱春天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