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为啥叫腊月,关心探究的人不多,这也不足为奇,很多文化传统未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默默地坚守就是传承。
我小时候生活在豫北平原农村,20世纪70年代那会儿,村里人的生活还都很紧巴,进入腊月,首先期盼的日子是腊八,这一天早晨要喝腊八粥。在期盼的日子里,想一想腊八粥的味道,我和小伙伴们就馋得流口水。入冬后,村里人的膳食结构变得更为简单,早晚饭基本上是啃窝头喝黄面糊涂配咸菜。时间长了,让人的肠胃也想品尝一下新的味道。
其实,腊八粥的味道也算不上新,底料还是黄面糊涂,只是往锅里添加了黄豆、黑豆、红枣和花生米等,这些都是前一夜用水泡起来的。腊八早上,先在锅里煮熟这几样配料,接着加入拌好的黄面糊,把黄面的黏性熬出来。这个时候,我躺在被窝里,就闻到了豆香味和红枣的甜味,也不用家人催促,赶紧起床洗漱。
腊八粥的香甜味是诱人的,我端着碗,用筷子夹起豆子、花生米,嚼在嘴里,香在心里,喝一口粥,香甜味儿沁人心脾。夹完浮在表层的豆子、花生、红枣,就用筷子搅着捞碗底的,娘看着我急不可待的样子说:“别搅了,一会儿就把粥搅成稀汤了。”娘说的是事实,连搅带捞,一碗浓粥没有了黏性,就变成了稀汤水,喝起来口感就差了。听了娘的话,我也就不搅了,端起碗,边吹边转着碗圈,慢慢地喝着腊八粥,品味着期盼已久的香甜。窝头也不啃了,咸菜也不吃了,我接连喝两大碗,打着饱嗝上学去。
进城工作后,听同事说腊八粥里面有八样食材,又名八宝粥,我顿感惊讶,一碗粥放8样食材,觉得太铺张。出于好奇,我到街上的早饭摊点喝了一次所谓的八宝粥,感觉只有白糖的味道,与家乡腊八粥的味道大相径庭。家乡的腊八粥虽然食材不够八样,但那是家的味道,腊八粥里有浓浓的腊味,有淡淡的乡愁。
北方腊月的腊味还体现在泡制腊八蒜,这也是独特的腊味。村里人说,只有腊月初八这一天用醋泡制的蒜,才够味道。腊月初八早晨,大人们喝过腊八粥,将提前剥好的蒜瓣放进醋罐子里密封起来泡制腊八蒜。到了除夕夜,饺子煮熟后启封醋罐子,盛出半碗绿莹莹的蒜瓣,吃一口饺子,啃一口蒜瓣儿,蒜香味、醋香味与饺子香味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浓浓的年味。同时,腊八醋也是过年做炖菜、做汤面的上好作料。
20世纪90年代初,我惦念着家乡的味道,到山城重庆读书。进入腊月,看到学校教师住宅楼旁边有支起的大铁桶,向外冒着细细的烟雾,问当地同学,得知是人们在熏制腊肉,铁桶旁边堆放的橘子皮是燃料。腊月的山城气候湿润,云雾缭绕,是熏制腊肉的好时节,家家户户赶着熏制腊肉。我忽然觉得腊月熏的肉是腊肉,那腊月熏制的香肠也叫腊肠了。四川籍的同学笑着用方言说:“对头。”
这些年,我发现老家村里人也流行做腊肠了,只不过不是熏制,而是晒制。自家动手做腊肠的人家不多,多数人家到村里的肉食店或集市上定制腊肠,有五香味儿、香辣味、蜜甜味等。不管是哪种味道,都让豫北平原农村的腊月多了一道腊味,也多了一道年味。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也越来越忙碌,这个时节也是农村男婚女嫁的高峰期,鞭炮声此起彼伏,婚宴的菜香味也飘满全村。鞭炮的火药味、婚宴的菜香味,这也是腊月的味道。人们在腊月的味道里,密切着爱情、亲情与友情。
过了腊月二十三,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各家忙碌起来,打扫卫生、蒸年糕、炖大肉……腊味越来越浓。从腊八粥、腊八蒜到腊肉、腊肠,再到婚嫁喜庆、置办年货,腊月的腊味愈来愈浓,年味也愈浓,腊味连着年味,腊味就是年味儿。
年到了,一家人品尝着腊味,感受着年味,共享着团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