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话如意
(2019-01-03 04:27:43)分类: 散文随笔 |
元旦话如意
如意,是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又称“搔杖”。因其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时,可如人意而得名,演绎成中华民族的传统吉祥物之一。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修真器用章》记载:“如意黄帝所制,战蚩尤之兵器也。后世改为骨朵,天真执之,以辟众魔。”这里说的如意最早是兵器,后世为了追求攻击力,把如意改做骨朵,因如意最早作为兵器使用,所以自带了辟邪的寓意。战争中,用如意代作指挥之物,寓意战事顺利,吉祥如意;远行前,家人或友人送上如意,以表达良好祝愿;佛僧讲经时,一般手持刻有经文的如意,以防遗漏。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有臣下敬献为数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
如意的材质和形状五花八门。最早的如意以骨、角、玉、石、竹、珊瑚等材质为主,长约一尺。形状有手指形、心形、灵芝形、祥云形,整体呈优美的流行线,柄微曲,做工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意可与不同事物搭配出不同的图案,寓意也是丰富多彩。如年年(鲶)如意、万(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四合(四个)如意等,并在古代的绘画、建筑、家具、服饰、玉器、瓷器、竹木牙雕上得到广泛运用。
在清代,如意成为宫廷专属拥有的珍宝。其造型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再衔接一长柄而成,象征权力及统治地位。清朝皇帝登基之时,主管礼仪的大臣,必定要敬献一柄如意,以祝国泰民安,新政顺利。皇帝会晤外国使节时,也喜欢馈赠如意,以示尊敬,两国友好。可见,如意虽小,寓意却不小。
新年伊始,借“如意”祝福大家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