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天下为公、不遗余力
(2018-12-16 21:39:06)分类: 知识窗 |
天下为公 tin xiàwéi gng
原指国君的地位不为一家私有。后谓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也叫作“大同”。
典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清代孙希旦集解:“大道,言道之广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天下为公者,(言)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选贤与能,(谓)诸侯国不传世(后嗣、后人),惟贤能者则选而用之也。讲信者,谈说忠信之行。修睦者,修习亲睦之事。”
《礼记•礼运》还具体描绘了“天下为公”的景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ng),矜(gu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w)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幅类似桃花源的图景,大意是,人不只是孝敬自己的老子,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孩子,让老年人得到赡养以尽天年,让青壮年都有贡献才能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让没有妻子的、失去丈夫的、失去父亲的、老年无子的,身有残疾的,都得到关爱,男人有劳作的岗位,女人有出嫁的保障。有人把物件扔在地上,别人也没必要拣起来作为私有;有人干活不出力,也没必要影响自己全力地劳作。这样一来,各种阴谋诡计便失去了滋生的条件,抢劫偷盗也便消踪匿迹。因此,老百姓连街门也不用上锁了。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大同”。
“天下为公”(或曰“大同”)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孙中山就把它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
不遗余力
bùyíyúlì
不保留剩余的力量。意思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使用全部力量。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 传》。
赵王召见楼昌和虞卿,对他们说:“部队作战失败了,一位都尉阵亡。我想跟秦国拼了,怎么样?”楼昌说:“这么干对咱们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派重臣出使秦国讲和。”虞卿说:“楼昌主张讲和是有道理的,不讲和咱们的部队就要被秦军打败。但是,和与不和的决定权在秦国手中。依国君您看,秦国是否想战胜咱们?”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一定要打败咱们。”虞卿说:“既然这样,请您采纳我的建议,派使臣带上贵重的宝物去联络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得到这贵重的宝物,就一定接待咱们的使臣。咱们的使臣到了楚国、魏国,秦国一定会疑心诸侯各国联合起来了,而且一定恐慌。只有这样做,和谈才能考虑。”
赵王不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跟胞弟平阳君赵豹商量了一下,派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赵豹负责和谈,秦国已经接受了求和使臣郑朱,您认为以后的形势会怎么样?”
虞卿回答说:“您得不到和平,赵军一定被打败。目前天下附和战胜者的都倾向秦国。郑朱是赵国重要的大臣。郑朱到了秦国,秦王和秦相范(suī)一定大肆张扬来向天下示威。这样一来,楚国和魏国就会认为秦赵已经讲和,如有战事,他们也不会派兵援救赵国。秦国得知没有人可能援救赵国,那么,赵国这种和平是不可能存在的。”
秦相范果然大肆张扬赵国特使郑朱来到秦国,但到底也不肯与赵国讲和。
以后,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括,坑杀降卒四十万,秦军更进一步包围赵都邯郸。赵国被天下人耻笑。
原指国君的地位不为一家私有。后谓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也叫作“大同”。
典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清代孙希旦集解:“大道,言道之广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天下为公者,(言)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选贤与能,(谓)诸侯国不传世(后嗣、后人),惟贤能者则选而用之也。讲信者,谈说忠信之行。修睦者,修习亲睦之事。”
《礼记•礼运》还具体描绘了“天下为公”的景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ng),矜(gu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w)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幅类似桃花源的图景,大意是,人不只是孝敬自己的老子,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孩子,让老年人得到赡养以尽天年,让青壮年都有贡献才能的机会,让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让没有妻子的、失去丈夫的、失去父亲的、老年无子的,身有残疾的,都得到关爱,男人有劳作的岗位,女人有出嫁的保障。有人把物件扔在地上,别人也没必要拣起来作为私有;有人干活不出力,也没必要影响自己全力地劳作。这样一来,各种阴谋诡计便失去了滋生的条件,抢劫偷盗也便消踪匿迹。因此,老百姓连街门也不用上锁了。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大同”。
“天下为公”(或曰“大同”)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孙中山就把它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公天下和家天下的道理是相反的。天下为公,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的。”
不保留剩余的力量。意思是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使用全部力量。
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
赵王召见楼昌和虞卿,对他们说:“部队作战失败了,一位都尉阵亡。我想跟秦国拼了,怎么样?”楼昌说:“这么干对咱们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派重臣出使秦国讲和。”虞卿说:“楼昌主张讲和是有道理的,不讲和咱们的部队就要被秦军打败。但是,和与不和的决定权在秦国手中。依国君您看,秦国是否想战胜咱们?”赵王说:“秦国‘不遗余力’,一定要打败咱们。”虞卿说:“既然这样,请您采纳我的建议,派使臣带上贵重的宝物去联络楚国和魏国,楚国和魏国想得到这贵重的宝物,就一定接待咱们的使臣。咱们的使臣到了楚国、魏国,秦国一定会疑心诸侯各国联合起来了,而且一定恐慌。只有这样做,和谈才能考虑。”
赵王不采纳虞卿的建议,而是跟胞弟平阳君赵豹商量了一下,派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接纳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赵豹负责和谈,秦国已经接受了求和使臣郑朱,您认为以后的形势会怎么样?”
虞卿回答说:“您得不到和平,赵军一定被打败。目前天下附和战胜者的都倾向秦国。郑朱是赵国重要的大臣。郑朱到了秦国,秦王和秦相范(suī)一定大肆张扬来向天下示威。这样一来,楚国和魏国就会认为秦赵已经讲和,如有战事,他们也不会派兵援救赵国。秦国得知没有人可能援救赵国,那么,赵国这种和平是不可能存在的。”
秦相范果然大肆张扬赵国特使郑朱来到秦国,但到底也不肯与赵国讲和。
以后,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括,坑杀降卒四十万,秦军更进一步包围赵都邯郸。赵国被天下人耻笑。
前一篇:泥土的味道
后一篇::成语典故:开卷有益、日理万机